APP下载

主动工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2015-05-30赵鹤

2015年29期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主动工作行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主动工作行为的概念并介绍了主动工作行为的测量,接着介绍了影响主动工作行为的个体因素(主动性人格、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和情境因素(工作控制、同事信任)。最后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对主动工作行为进行总结,以期为以后关于主动工作行为的研究做出铺垫。

关键词:主动工作行为;主动性人格;工作自主性

一、引言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员工工作中会包括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研究出新的技术和处理一些公司的分权管理工作。为了应对工作越来越复杂的局面趋势,员工的工作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通常员工工作压力的增加是由于员工的工作要求较高、员工产生了角色冲突以及在工作中面对的不确定性等等[1]。因此,员工在面对这些不确定的变化的环境时,企业需要员工表现出积极投入的主动工作行为。而这类行为是企业难以掌控的,需要员工自发的展现。因此,企业如何去激发出员工的主动工作行为以保证企业继续保持住竞争优势,是当今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旨在对主动工作行为进行梳理和评述,首先介绍主动工作行为的概念与测量,其次介绍主动工作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展望,希望对主动工作行为这一研究领域做一个铺垫。

二、主动工作行为的概念与测量

主动工作行为指的是旨在改变企业内部环境或个体的一种自发性行为。既包含了角色内行为,也包含了角色外行为。Parker等人(2010)提出了主动工作行为的高阶因素结构,分别是掌控行为、进谏行为、个体创新和问题预防[2]。对于员工而言,主动工作行为能够提升其工作绩效、有助于改善上下级关系。对于企业而言,主动工作行为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对主动工作行为研究的逐渐深入,国外学者在开发相关量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Frese等人(1997)开发了主动工作行为的量表。量表采用Likert 5点积分,共有7个测量项目,如“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会立即寻找解决方法”等。该量表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采用,实证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3]。

三、主动工作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主动性人格

许多研究都将人格特点作为主动工作行为的前因变量进行探讨研究,其中较多的是主动性人格。已有研究表明,员工具有主动性人格对其主动工作行为呈正相关的关系[4]。具有主动性人格的员工会主动建立社会网络,对创新行为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个体创新属于主动性行为的一部分。因此,具有主动性人格的员工能够正向影响其主动工作行为。

2.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

已有研究表明,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能够影响员工的主动工作行为[5]。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能够及时补充员工在工作中损失的资源,减少员工工作时的倦怠感,在工作中精神会变得更加饱满,积极主动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能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6]。

(二)情境因素

1.工作控制

Sonnentag等人(2006)的研究表明,工作控制能够影响员工的主动工作行为[1]。工作控制指的是工作在安排任务和决定执行任务的程序方面给予员工个体真正自由、独立的程度。缺乏工作控制的员工也许会阻碍其工作目标的完成,而那些拥有工作控制的员工可以追求一个更大的工作目标,并且在解决工作难题方面表现得更加有责任感。因此,对于拥有高工作控制的员工“启动”他们的工作行为比较容易。其次,工作控制能够增强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进而便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和主动工作行为。综上所述,工作控制能够正向影响员工的主动工作行为。

2.同事信任

已有研究表明,同事间的信任能够促进员工的主动工作行为[7]。首先,如果员工感知到他们与同事的关系特征是信任,他们很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大的信心。其次,如果员工相信同事的能力并且相信同事在工作上也会同样支持他,那么他们可能在工作控制的范围内更加放得开。因此,同事间的信任与主动工作行为呈正相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员工表现出的主动工作行为对当今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展现出更多的主动工作行为。为了促进员工的主动工作行为,管理者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上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来引导员工进行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创建员工间相互信任的企业文化,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

中国是一个具有高权力距离的国家,尊卑、等级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入人心。因此,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所表现出的主动工作行为的形式与西方员工有较大的区别。所以,我国的管理者应该站在中国文化以及经济背景的视角上去激发我国员工的主动工作行为。(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Sabine Sonnentag,Anne Spychala.Job Control and Job Stressors as Predictors of Proactive Work Behavior:Is Role Breadth Self-Efficacy the Link?[J].Human Performance,2012,25(5):412-431.

[2]Parker S K,Collins C G.Taking Stock:Integrating and Differentiating Multiple Proactive Behavior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3):633-662.

[3]Frese M,Fay D,Hilburger T,et al.The concept of personal initiative:Operationalization,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two German sample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7,70:139-161.

[4]Thompson JA.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5):1011-1017.

[5]Fritz C,Yankelevich M.Happy,healthy,and productive:the role of detachment from work during nonwork tim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0,95(5):977-983.

[6]韦慧民,赵鹤.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的影响效应-基于工作-非工作边界融合视角[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4):64-70.

[7]Parker S K,Williams H M,Turner N.Modeling the Antecedents of Proactive Behavior at Work[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6,91(3):63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