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2015-05-30蒋昌科罗勇
蒋昌科?罗勇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一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某种情绪色彩的、或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为主体的具体场景,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理解案例、理解角色,并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技能、心境提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关键与核心就是放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情境与情景意思相近。《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情境的: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可见,情境必须是具体的,可以触摸的、可以看到的、可以感知的。
我国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对人的教育功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先生主张“相机教学”。所谓“相机”就是抓住时机,运用各种情境因素,对学生开展各种因地适宜的情真意切的教育。我国古代文献《列女传》中曾经记载了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佳话。孟母作为孟子的母亲,早早认识到环境对儿子孟子成长的影响,通过三次搬家,给孟子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原有家庭周边环境对孟子不良的学习干扰和生活干扰。
那么情境与教学法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认为,传统的讲授法的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不需要环境设置,只需要一个老师、一个黑板、一支粉笔,或者只需要一个老师、一个PPT课件。采用这种方法的课堂教学由于不需要环境设置,学生们无法产生有效的联想、无法产生学习兴趣。而采用情境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由于课堂需要环境设置,我们的学生在环境中的得到感悟、在环境得到体会、在环境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对学生成长的帮助效果明显并且非常有效。
二、儿科教学概述
1.儿科学科的认识
儿科学属临床医学,是一门二级学科。儿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从胎儿开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因此,我们认为儿科医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与发育规律、有效提高小儿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水平与质量的医学科学。
儿科学科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从胎儿到青春期儿童有关其生长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和相关疾病的防治。目前,儿科通过研究方向细分,可以划分为儿童保健、新生儿学、呼吸、心血管、血液、肾脏、神经、内分泌与代谢、免疫感染与消化、急救以及小儿外科等专业方向。
儿科专业有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同时,需要知道的是,儿科学涉及的相关学科较多,主要有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等。
儿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培养能掌握儿科科学、拥有丰富的儿科临床实践能力、能为儿童进行有效医疗服务的有创新能力的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医务工作人员和技师人才。
2.儿科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的儿科医学的教学方法、培养方法与发达国家的儿科医学还有不少的差距。在我国,多数儿科专业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以讲授法为主,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大量的儿科专业的学生依旧在被动接受教员的知识,学生正在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以及思考的动力与能力。据笔者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如下:
(1)教學方法单一、缺少多元化。现阶段,我国许多医学学院还是采用了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没有采用其他教学模式作补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辅助教学软件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重视,因此使用这些辅助教学软件和教学工具的老师较少,同时,对最新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支持应用也缺乏尝试。因此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普遍缺少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较差。课堂的互动由于对信息技术运用不多等客观因素很难实行。
(2)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的主角是教师,现代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而不能代替学生成长和进步。传统的教育,让教师越教越能教、越来越熟练;而接受教育的学生却越来越糊涂、越来越生疏。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来讨论与互动,老师作为指导者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而学生作为实施者进行课堂讨论和临床的判断。
(3)实践方法不当,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不佳。在我国,儿科专业的临床见习一般都是在实体医院完成。但是由于实体医院有实体医院的规定,因此儿科专业学生能接触到的患者少之又少。这种更多靠自学、自我专研的“放羊式”的实践,对学生上岗能力的提高效果不佳。
三、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由于儿科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一直都发挥的不是很好。为此笔者对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价值做了以下研究,现对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研究对象
选取40例学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选择20例,女性选择20例,全部选择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同学,通过随机抽样法,将学员进行分组,第一组为观察组、第二组为对照组,每组都是20个学生。研究要求,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学员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上均不具有差异性(P>0.05)。每组都安排2位教员来负责教学安排工作,同时,选择的两组教员,其在职称、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等方面均不具有差异性(P>0.05)。其中,观察组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授课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2.研究方法
(1)对照组的教学设计与安排。对照组教员根据病种,对学员开展讲课活动。整体过程是先理论,再实习,最后是实习报告与毕业论文设计。当学员们的理论课程结束后,学员就被安排在医院儿科临床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实习报告,同时开始毕业论文开题、毕业论文撰写,并做好相应的临床技能考核。在对照组的教学安排中,学员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困惑,均由学员自行解决,老师没有参与。
(2)观察组的教学设计与安排。首先,要做的是授课前的资料准备。教员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教学目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准备相关的病例,并围绕着这些相关病例向学生讲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每堂课要讲解的病例与理论知识整理好并于课前打印出来发给每位学生进行预习,并要求学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下发病例与理论相关的知识。其次,课堂设计。上课时,先采用SOAP格式引出病例,然后依照病人的客观资料、主观资料、评估、计划即PACD的方式向学员详细分析病人发病的原因是什么、发病机理是怎么样的、病人的症状表现、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法,随后进入学生分组讨论阶段,讨论的重点是围绕如何开展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最后,教员对学员的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与总结,点评内容涉及讨论的方向、讨论的技巧、讨论的角度等,总结内容则主要包括病例诊断、病情控制方法,以及该疾病目前医学界最新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法。
3.统计学分析结果
使用SPSS17.0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我们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我们采用率表示;同时,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我们采用成组设计t来进行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则采用c2来做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学员该课程结束后儿科临床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是(86.5±4.5)分,
该成绩被认定为优良以上的成绩,对照组学员课程结束后儿科临床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73.4±5.5)分,该成绩被认定为良好以上的成绩。实践表明,两组学员临床考核成绩具有差异性(P<0.05)。
同时,实验还发现,观察组学员儿科得实操技能掌握率高达90%,而相应的对照组学员的儿科实操技能的掌握率则只有70%,两组学员对儿科实践技能掌握存在差异性(P<0.05)。
四、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岗位适应能力
情境教学法强调在真实的环境中教学、在真实的环境中互动,该教学法把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融合在一起,重点突出在临床环境下的各种工作场景。情境教学法是在我们的学员进行了知识预备的前提下在模拟病房内开展教学实践,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运用出来,解决课堂情境中出现的各类医疗问题,通过环境给予的那种医院实际工作的真实感,来提高学院临床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典型的儿科医疗情境训练,促进学员迅速掌握理论和实践的转化,掌握临场发挥的应变能力,从而有效缩短临床工作适应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儿科医疗的实践工作中。
2.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按部就班的讲授式课程往往让学员们打不起学习兴趣和精神。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的设计,自然而然地把学员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里面,学员作为医生的责任感自然而然的产生,那种救死扶伤的内在的职业感让他们不敢懈怠、不敢分心、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师精心安排与设计的病例的分析与治疗中。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可以让我们的学员切生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医者的责任以及医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3.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团隊合作精神和提高学员的沟通能力
情境的设置离不开大家的相互配合。在一个模拟的情境中,会有焦急的家长和亲属,也会需要有问题的护士以及需要来解决问题的医生。通过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学员们明显感觉到了自我的沟通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自我沟通能力的提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理解更加到位,彼此的信任日益增进。这些都是一个好团队要具备的条件。
4.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员的临床评判能力
临床判断力是衡量一位医者水平的关键指标。临床判断需要医者大量的知识、经验与工作体会,是个复杂的判断过程和思考过程。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再现,能大大缩短培养医者临床判断能力、临床治疗体会的时间。通过不断的情境重复、再重复,学员在不断分析、判断、做决定的循环训练中不断突破自我,破茧成蝶。
参考文献:
[1]关雪茹.高职儿科教学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J].河南医药信息,2002(15).
[2]肖建武.儿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体会[J]. 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2(05).
[3]雷晔飞,郝崇伟,等.非直属附院儿科教学的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5).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