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问题
2015-05-30梁欣萌
梁欣萌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而后“互联网+”这一概念迅速蹿红,被广泛传播和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中,创造了全社会追逐“互联网+”的热潮。众多传统企业更是急于转型,渴望投入互联网的怀抱。但运用“互联网+”必须回归到每个行业的本质,对公共关系行业来说,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优质服务,为企业树立形象,打造品牌。公共关系行业如此,其他行业也不例外。而现今很多企业在面对“互联网+”时却走入了某种误区,太过在乎形式,而忽视了行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方向偏差,盲目跟风
“互联网+”从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所有的传统应用和服务都应该与互联网联结;但挖掘其内在意义,无疑是专业的、深刻的、值得思考的。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固然没有错,可张口闭口“互联网+”就是将企业成功转型了吗?企业真正要做的是在自身的行业属性中寻找、发现、探索适合自我的“互联网+”模式,而不是脱离现有的方向,另辟蹊径,挖到别人家的地窖去。
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个过程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第二个阶段是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每个阶段各20—30年)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第21个年头,中国迄今已经有6.3亿网民,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这意味着没有自我方向的盲目跟风,只能吃别人剩下的,永远俘获不了大众的芳心。因此,企业首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我要做什么”,而不是别人在做什么。从心态、意识和行业出发,学习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互联网+”时代,不单是网上营销,要看自己富有什么、擅长什么,找出独特的“互联网+”模式,在改进中应用。
其次,利用大数据支撑,让企业的长板更长,而不是一味地只顾弥补短板,那样永远追不上“互联网+”的步伐。何谓大数据支撑?——大众在淘宝上买东西,阿里公司把你的IP地址记下来,买首饰的用户IP地址,买化妆品的用户IP地址,买服装的IP地址,都记下来,拿出来让卖化妆品和服装的人竞价买这个IP地址。可见运用好大数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你所有的努力是在促进信息的自由流通还是阻碍信息的流通?
·你是尽可能让用户得到关于产品的全部信息,进而便于用户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还是有意屏蔽同类竞品信息,让用户只选择你的产品?
·你是在促进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通过用户的反馈和诉求来驱动产品迭代,还是阻碍用户之间吐槽的扩散,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流于形式,不重内涵
一些人把“互联网+”理解为就是互联网加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加汽车,互联网加餐饮等。“互联网+”的确必须要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但如果理解“互联网+”就是简单的相加,任何一个传统行业,做了一个网站,开通了微信功用就叫“互联网+”了,这样的“互联网+”是不会有未来与前途的。
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是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收集、挖掘、分析、整合+智能感应能力形成的新的业务体系和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些互联网的营销、互联网的业务和传统行业结合。如果仅仅在传统行业加上一点互联网,而视野、思维、技术和业务模式还是停留在过去,那它不但不能引领行业发展,而且会失去机会,会被淘汰。因此,开启“互联网+”模式更要注重内涵,而不流于形式。
对用户——你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是否真正为用户所需,避免赶时髦臆想出自认完美,却让客户视为垃圾的服务。要从基础调研、产品特性、沟通策略、呈现效果等方面多元化、立体化地着眼于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消费者体验,来增强客户黏性,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比如“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才那么容易获得风投的热捧,简简单单一个“挂号网”都能获得1亿美金的风投。
对自身——形式上再怎么“互联网+”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通过积累大量的案例及数据,针对现有业务进行内部赛马和自我革命或跨界颠覆,牢固把握住核心价值,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内外资源用互联网的玩法重构整个商业价值链,创造出新的营销(供应)渠道,并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改进,将用户反馈囊括在纠错机制之中,形成内部创新的标准化体系,实现快速迭代。比如家电连锁企业过去的利润就比较高,结果京东把销售环节搬到了网上,马上就获得了用户的青睐。
“互联网+”的“+”可以看作是连接与融合,互联网与传统企业之间的所有部分都包含在这个“+”之中。这其中会有政府对“互联网+”的推动、扶植与监督,会有企业转型服务商家的服务,会有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企业的不断造访,会有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不间断地探讨,还有连接线上与线下的各种设备、技术与模式。总的来说,这个“+”既是政策连接,也是技术连接,还是人才连接,更是服务连接,最终实现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对接与匹配,从而帮助完成两者相互融合的历史使命。
缺乏创新,品牌存在感微弱
5月10日,金罐加多宝淘金行动上线10天,其火爆程度从下面这组数据就可以看出:10天总计派出300万个金包,其中包括近200件千足金宝宝,发出奖品总价值近3000万元。随着首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迅速蔓延,加多宝也迎来了“B轮微信发布会”。从中不难看出,金罐加多宝绝非只是换了一种颜色,而是从互动玩法、创新思维,到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升级。
当下,大多企业游弋在“互联网+”的洪流中,漫无目的,毫无特色,就是千千万中的一个,只做“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的“万绿”,试问这样的企业如何吸引大众、锁定受众、传播品牌?显然墨守成规最终带给企业的就是失去存在感,继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式的。对企业来说,竞争在很大意义上是信息的竞争,比速度,比准确度,比执行力。一个准确的信息能帮助企业更快速地发展或者摆脱困境,一个错误的判断也可能把企业带向困境。所以,创新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企业要用互联网精神来改造内部的经营管理和产业的上下游价值链。“平等、开放、协作、分享”既是互联网精神,也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思想基础,甚至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开始互联网化的重要指标;利用互联网沟通便捷的优点,建立方便、友好的交流平台,打破企业管理者同员工、客户及合作伙伴间的障碍,让企业管理不再是管理者单方面的决策,使其能够和管理的对象进行友好互动,从而适时改进,适时调整,不断创新;速度就等同于创新,你不断开发新产品,第一时间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是创新。无论创新大小,哪怕你在第一时间发现你的顾客喜欢小瓶装的饮料,而不是大瓶装的,把大瓶改小瓶也是创新。一点一滴的积累,就能完成质的创新。
此外,刷出品牌存在感也十分重要。
以前我们谈到一个品牌的时候,更多的是说到这个品牌的LOGO如何如何。要想让品牌具有可识别性,起先是让LOGO足够大,吸引消费者。后来大大的LOGO随处可见,LOGO放得再大,也有比你更大的。品牌不突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就不仅要求品牌LOGO具有可识别性,更要求品牌的整体可见性。比如可口可乐,除了自身的独特LOGO之外,红色也成为品牌的一部分,人们一看到红色就知道那个品牌是可口可乐的。苹果也是一样,苹果的iPod耳机用白色,为的就是增加品牌的整体可见性。当年iPod能够大获成功,跟它所采用的白色不无关系,整个广告画面除了黑色的人物剪影和白色的iPod之外,别无他物,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这是苹果iPod的广告,白色成为了苹果的专属色。
培养死忠粉是刷出品牌存在感的另一技能。一款产品的成功与否除了与功能特性、质量服务等关联,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有一大片的死忠粉丝把它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信仰。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不用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创造消费者需求。”通过创造用户需求,乔布斯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再通过产品的不断刺激,培养了大量的死忠粉。所以,苹果的产品只要一经推出,就会立刻引起轰动——有不少人为了第一时间买到苹果的新产品,可以连续一周多的时间都在苹果商店的门口排队等候,一大批的媒体也紧跟其后进行报道,这就是死忠粉丝所带来的效应。
苹果的成功告诉我们,有多少死忠粉,就会有多大的市场。传统经济时代的市场法则是先有产品,再有市场;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个法则已经发生了颠覆,现在是先迷粉丝,再销产品。当然,除了培养死忠粉丝,还需要不断地刺激自己的粉丝,这样死忠粉丝才不会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