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项三、有文采:云想衣裳花想容

2015-05-30丘警通

广东教育·高中 2015年3期

丘警通

【考纲航标】

“语言有文采”在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属于发展等级,要求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所谓的“词语贴切”指用词准确而形象;“句式灵活”指在作文时能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指能将各种修辞手法灵活恰当的运用,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文句要有表现力”指句子富有深意或哲理,华丽的文句未必就有表现力,而平实的文句也可能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关键是要写出对生活的自我感受。“文句有表现力”指文句意蕴丰厚,富有感染力。

得作文者,得语文之天下;得语言者,得作文之天下。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是的的确确道出了语言在考场作文中的重要意义。从评卷实践来看,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烈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阅卷老师在几十秒内看作文,看到文采飞扬的作文时能不“怦然心动”吗?

【突围技法】

语言能力是高考作文诸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和最稳定的能力,所以,语言能力的考查是作文考查的主项。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了。考生依托语言的载体,使自己的作文生色,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靓丽的面容,显示文化功底和写作才气,使读者的眼睛为之一亮,令人意荡神驰,感到的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从而赢得人们的青睐。如何让高考作文的语言体现隽永的诗情画意,达成笔下生花的效果呢?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着手:

一、用词贴切生动处,字字珠玑耀光华

语言的“灵动”,是针对词语的“巧用”而言的,语言虽少,但只着一字,便可出奇制胜,夺人眼球,动人心弦,产生心领神会之共鸣。颇具一石激起千层浪那般宣泄之趋势, “纵一苇之所如”,以有限演绎无穷,催生无尽的想象,让遐思更加悠远。

踮起脚尖,听晨风拂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2009湖南卷高考优秀作文《踮起脚尖》)

这段文字用词贴切,作者的炼字功夫可见一斑。“拂过”“掠过”“轻拍”等动词极符合“晨风”“初阳”“蝶翅”的特点;“飒飒作响”和“曼舞飞扬”又形象地描绘出“松林”经受“晨风”吹拂,“花朵”被“蝶翅”轻拍的鲜活灵动的形象,语言优美,极富动态美感。

语言本是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语言的“鲜活”包括“鲜”和“活”两个语义。“鲜”即新鲜,指的是适当运用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词语。“活”即“活用”,打破固有的语义的相对稳定性和规范性,在特定语境中,为了表达需要,故意打破规范,或褒贬换用,或词类活用,或古今语易用,或正话反说,这些词活用得好能收到新颖别致、意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总以为满地的芦花不再绽放,总以为漂泊的白云找不到家,那澄澈的婴孩的瞳孔里,装不下太多的世界。那散发着麦香和乳香的童谣已随风逝去,惟有清浅的童年清浅地映在湖面上,清浅地照射出我初放时安详的模样。(2013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最是那初放时的安详》)

“那散发着麦香和乳香的童谣已随风逝去,惟有清浅的童年清浅地映在湖面上,清浅地照射出我初放时安详的模样”。这句话将两个名词“麦香”“乳香”用来修饰 “童谣”,让读者在文字之外领略到一个充满馨香和温情四溢的画面,体悟孩童美好岁月已流逝。三个“清浅”重复使用,第一个作为形容词修饰“童年”,第二、三个作为动词,呈现出童年、湖面和初放时模样的纯净、清澈等特质,寓指童年是不沾染任何尘埃的皎洁而神圣的人生阶段,寓意颇丰、回味悠长。

二、句式灵活翩翩舞,摇曳生姿百花香

句式灵活是指作文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不改变原意而又通顺的前提下,灵活地选用不同的句式,变换节奏,增强亮点,文章自然会抑扬顿挫、摇曳多姿。

1. 长短句互补 。

长句形体较长、结构复杂、思维缜密;短句形体较短、结构简单、简洁明快。长短句交错使用,可使文笔活泼,富有变化,语言简洁明快,思路清晰周密,读之舒张有度、参差错综。如2013山东高考优秀作文《腹有雅量气自华》片段:

雅量让铁凝与莫言真挚感谢为他们挑错的人,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于人如此,于国家,未尝不是如此。

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我“天朝上国”的美梦,我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但是面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面对。

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年华为桨,涉万里河疆。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开出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也地覆天翻,北京奥运火炬点亮中华……

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

而我当代青年,更要直视错误,虚心改正,不计过往,意气风发,铿锵前行,因为——

腹有雅量气自华!

诗一般的语言,流畅通顺,夹叙夹议,长短句结合,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为作文增色不少。

2. 文白句搭配。

写作时,可以考虑直接引用古典诗文名句,或者在语体色彩的调配上,使用一些文言色彩浓郁的词语,这样便有了“文白融合”的古典韵味。如2014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大学之道》片段:

古语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尘茫茫所积所累便是已有的知识储备,书卷中古圣先贤或雄辩或低婉的哲思乃是我心中不灭灯火,明斯明德,引导我一路行进的航标,恰如夜空星辰闪耀,让夜行的水手心中耸起归乡的灯塔。

孔夫子教我知其不可而为,楚霸王教我虽千万人吾往,西塞罗教我法治,陈丹青教我正直,浩浩乎如江海凝成我来时之路的,是那些青史中留下片羽之光的思想。便是他们,一路导我走来,一路导我至这门前。

3. 整散句结合。

整句是指结构相似、形式整齐的句子,气势如虹,不同凡响,如对偶句、排比句、回环句,运用整句使文章具有读之琅琅上口的音韵和谐之美。散句指结构不同、形式错落的句子,运用散句能使语句千变万化,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看2013浙江高考优秀作文《遗失的童真》的优秀作文首尾两端文字:

首段:当暮霭沉沉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声,渐行渐远,消逝不见。

尾段:遗失的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破碎。最好的成长,不是小小年纪就考上名牌大学,不是小小年纪就深谙世俗之法。不是小小年纪就挥毫千里、琴声悠扬。我更愿意看到“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的无忧闲适之景。未来或许残酷,但心中有好奇,有想象,有创造,便不会畏惧。

首尾两段在句式选择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整散句结合。考生运用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式和错落有致的散句搭配,语言变化多姿,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能产生一种张弛有度的张力美。另外,尾段文字中,考生在白话中引用文言诗句,多用四字短语,又给语言增添了言辞清丽、格调典雅之美感。

三、善用修辞书锦绣,文采斐然第一章

不少考场作文之所以出彩,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如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富有感情色彩,便于表现人物心情;排比、反复可以“壮文势,广文义”,使抒情说理淋漓尽致;引用可使文章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增强文章说服力;对偶、顶针可使语言句式整齐,连贯周密;设问则能使语言尺水兴波,风起云涌,变幻无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高考优秀作文究竟是如何运用各种修辞让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呢?

1. 运用排比,使作文有气势。

在作文中使用排比句,能造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使读者感到一种大气磅礴的力量。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排比,有强调内容、加强语势、增强感情的作用。比如下面这一段: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注定要受带时代背景制约而作出选择,可是你要明白,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要去浪迹天涯,就该学会扬帆掌舵;你要飞翔,就要丰满自己的羽翼;你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就要有自己的奋斗方向。穿越,是必然的,以怎样的姿态穿越,则是你的自由。(2014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穿越的姿态任你定》)

文末部分的排比句突出了“如何穿越,个体具有选择权”这一观点,使作文读起来有强大的正能量,升华了主题。

除了结尾、开头之外,另外一处经常用到排比的地方是在作文中举例的地方。举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之前的观点,除详细举例之外,还有排比式举例法。比如下面这一段:

束缚不一定有形,无形的束缚也时常存在。而无形束缚更可怕的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当事人经常是沉浸在束缚的“温柔怀抱”中,却丝毫未觉自己已身陷泥潭,并越陷越深。无形的束缚于李开复来说就是当下生活的优越;于季羡林来说是三顶“桂冠”的褒奖;于约翰·列侬来说则是对于生活的疲于奔命。但我看见了被束缚的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李开复“从心选择”,放弃现有优越条件为了理想毅然前进;季羡林洗清泡沫,还自己一个自由身;列侬停下飞快的脚步,等待着灵魂的回归,不拘于世俗。为了自由,他们勇敢地在束缚中寻找,不论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只要寻找就义无反顾,自由女神也在他们的正前方微笑招手。(2014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在束缚中寻找自由》)

为了证明论点,作者列举了李开复、季羡林、约翰·列侬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简短的一两句话,形成排比句式,既证明了观点,又使得作文文采斐然,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无论在作文哪个部分使用排比句,都必须围绕主题中心,不能单纯为了追求有文采而滥用排比,不然可能会弄巧成拙,与主题无关的华丽语言,阅卷场上会被视为语言上的套作,严重降低作文的得分档次。

2. 运用比喻,使作文生动形象。

写作中运用比喻,可使语言生动形象,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道理通俗易懂,具有说服力。比如下面这一段:

脱去蓑衣,我们就会创造人间奇迹。一个被禁锢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可以在浩瀚的宇宙间自由驰骋,“霍金”这个名字,上帝几乎将他遗弃,而他却专心致志,潜心研究,提出伟大的“黑洞”学说,让世界叹服。他脱去上帝留给他的痛苦的枷锁,遨游于无限的宇宙空间,书写人类的睿智和伟大。(2012年山东卷优秀作文《天晴了,我们应该脱去蓑衣》)

“他脱去上帝留给他的痛苦的枷锁”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身体的残疾比喻成“痛苦的枷锁”。枷锁是旧时的刑具,用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更加形象地体会到身体的残疾对霍金的束缚和他内心的煎熬。而脱去枷锁这一个动作,会让我们联想到霍金艰辛的努力和付出。

比喻往往会与排比等修辞手法连用,可以使平淡变生动,抽象变具体,冗长变简洁,比如2014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门后花开,一路前行》片段:

鞋中进了硌脚的沙石,我们不停歇;汗水迷糊了双眼,我们不退却;炙热的阳光烤得皮肤隐隐作痛,我们不放弃……但也有中途倒下的人,他们畏惧前方的刀山火海、荆棘遍布。

考生巧妙地将排比与借喻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语言简洁、具体、鲜明,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含蓄地表达了在人生前行道路上不畏惧艰难险阻的决心和毅力。

3. 运用问句,使作文引发深思。

文句中的反问和设问,也是修辞的两种方式。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思想,以加重语气的一种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在作文中,作者为了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增强文章的气势,通常使用反问。比如下面这一段:

做你所想,爱你所爱。人生应当有这样的自由。你想表达的文字难道要因为有人不喜欢所以放弃吗?你想看见的美景难道要因为有更轻松的去处而满足于当下吗?你想成为的人难道要因为有人告诉你这样的人并不稀奇而转去改变信念吗?想看繁星满空的时候看一轮明月就可以了吗?想看波涛汹涌的时候看清流婉转就可以了吗?想看“大漠孤烟直”的时候看“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可以了吗?想站上金色大厅拉小提琴的时候听听音乐会就可以了吗?(2014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做你所想,爱你所爱》)

这一段在提出观点后,连续使用七个反问句,强调“人生中应当有做你所想,爱你所爱的自由”,连续不断地反问,加重了语气,使得读者对这个道理加深了思考。

设问常用来表示强调。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在作文中运用设问的修辞,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人不敢从心而欲”,任继愈如是说。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欲望,都有随心所欲的枉想,之所以称之为枉想,因为没有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即使真的有,那这种可怕的自由恐怕也无人敢拥有。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试想一下,若是没了这家规国法,世界不就乱套了吗?“文革”的可怕场面难道还想历史重演?不,当然不。理性的人们告诉我,不,是不敢从心所欲,更不能。是否还在抱怨父母限制你要玩耍?看看未来的自由吧!每一个限制都暗藏了我们的自由,限制的条条框框,却绘出了一幅自由的图画。因为限制带给我们的,并不是什么“不能做”,而是哪些“可以做”。没有限制,何来自由?(2014上海卷优秀作文《没有限制,哪来自由?》

三个设问句,可以使读者迅速集中注意力,问题的答案就是不能随心所欲,自由是有限制的,使用设问,突出了“限制中的自由”这个观点,结尾的“没有限制,何来自由?”更是用反问的语气,增强了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当然,高考优秀作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远不止上述几种。很显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有效彰显语言表达的张力美,考生应予以足够重视,并力求积极尝试。

四、文句平淡何足虑,增强表现韵悠扬

“文句有表现力”指文句意蕴丰厚,富有感染力。一般要做到:

1. 倾注真挚情感。

真挚情感是语句具有表现力的前提。一篇文章最终要表现的就是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不是靠直抒胸臆完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个语句蕴含的情感实现的。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着光纷飞。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这陃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邻居惊奇的目光束缚不了他们。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熄,他们从未被生活磨平。

如果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万岁,青春不朽。(2014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青春万岁》)

2. 强化联想与想像。

表现力好的语句,都是能够激发读者想像和联想的语句,可以运用对比、衬托、象征等手法表现具体内容。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火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2014广东卷高考优秀作文《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3. 增强哲理意义。

内涵丰厚的文句能够启发读者深入思考相关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概括事件的意义、总结体现的哲理等,使语句富含哲理,给人启迪。

回首十几年的人生路,有扇门一直伴随左右,它之于我就好比向日葵静默伫立迎来朝日喷薄,蝴蝶蹁跹起舞迎来一树花开,夜莺婉转啼鸣只为花好月圆。它无所谓终点,也无所谓终极目标,只是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有几扇门,令你以最美的姿态敲开它,告诉未来:“我已准备好了!”怀揣一份期待,于是生命凝成一个永恒的姿态,坚定、不屈、自信,门前是过往的坚定,门后是未来的自信。(2014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人生路,那扇门》)

4. 注重绘声绘色。

叙事写人要避免使用抽象的字眼,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详细描述刻画人物,通过对事件过程的描述表现情感,通过对景物的色彩的描述表现景物特征等。

踏入门槛,便看见了忙碌着的阿婆:头上包着一方蓝碎花布,丝丝沾在额上的银发尽数叙说着她的沧桑。围着围裙,略微下弯的背使她显得那样吃力。多少年后的阿婆依旧坚持做桂花糕,刹那间,我仿佛又看见阿婆伏身于石寨前,把蒸熟的米粉、糯粉、熟油、红糖拌匀搅合,然后轻轻压入模具。蒸、擀、匣、刀切后,便盛在盘子里,洁白如玉的桂花糕氤氲着淡淡的桂香,融入口中,清甜爽口,细腻化渣。这就是贯穿了阿婆整个青春的桂花香。(2014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桂香中弥漫的青春》)

【解雀采珠】

[考题点击]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点拨]

前一段材料,是在抽象意义上讨论门与路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为后文讨论“大学的门与大学的路”的材料做铺垫,同时也议论了门与路的辩证关系。后一段材料把讨论落实到了“大学的”这个定语上。前一段以人生的“门与 路”为着眼点,提供考生一个较为广阔的构思空间;后一段以大学的“门与路”为思考点,要求考生以此为具体内容,展现自己对如何进大学之门和如何走大学之路的思考和想象。审题立意的难度不是很大,考生只要抓住所给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门、路和大学”展开想象,表达观点、抒写情怀、写人叙事均可。

[风致种种]

让每一步走得优雅

浙江一考生

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轮回”,但冥冥间却总觉得生命如花开花谢,如泡沫与烟,日子与日子的更迭留下青春瘦削的背影,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又打开,走过的路似曾相识又迥然不同,大概我们一直在路上,行走。

三年前的天各一方还在眼前,转眼又一个三年,看看镜子里只顾风雨兼程的自己,棱角愈见鲜明,眼神也更加坚定——我明白,今天我将要去敲开,梦想的大门。

在骨骼拔节留下的余音里,我们学习、探索、创造,只为圆一个大学梦,但愈行走,愈见远方,浩渺无垠。正如三年前的自己,初生牛犊,怀揣着六合天下、纵横捭阖的雄心步入校园,以为敲开了重点高中的大门,未来的路便可畅通无阻。稔知,门只是路的起点,新的路程,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前程往事全部归零,往后,勤勉是唯一的行走方式。

三年的成长教给我最深刻的一课便是这种归零心理。在我看来,梦想的馨香能让我激情昂扬;而归零,让我平和、冷静,从而扎实。

上帝曾创造风景,亟待世人观赏,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人之所罕至也”,这正是行路者半的悲哀。当我们踏上一条崭新的路,要时刻牢记着“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

雷诺兹曾说:“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你更加完美;如果你天资平平,勤勉会补其不足。”可见,当我们行走时,不仅要怀揣归零的心态,还须秉承勤勉的优秀品质。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如今仍有许多学生将考上一所好大学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理想,这无疑是肤浅的。大学的门试图引你走向世界,但所谓“走向世界”即需要一个“走”的过程——这就是大学的路。

脚印记录着时间、空间与人类活动的结合,或深或浅都是人生无与伦比的风景。面对即将开启的大学之门,我希望自己心有欣喜之情,却不可得意忘形,要始终以归零的心态开启这一段旅程,以从容平和的心态继续追求心中的最高理想;同时,自信地走,勤勉地做,戒躁戒骄,把握人生的尺度,以更高的境界和思想去品味人生的“参差多态”,恐怕这才是罗素先生口中的幸福本源,也唯有如此,方可走出优雅人生。

我的路我的门

浙江一考生

看到这个题,我有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感动。

禁锢已久的已逝的和我憧憬着的闪着光的日子不知从哪里涌出来,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喜又不知所措。

早晨起床,对爸爸妈妈感慨一句:“这么着,我就要高考了。”我们都笑了。三年一瞬。曾经认为漫长的高考路已到尽头。我记得怀揣着分班成绩踏入教室时的踌躇满志;我记得第一节化学课校长坐在讲台上时我们的小心翼翼;我记得发了高烧数学老师允许我睡一节课时我的心满意足;我记得无数个夜晚我的挑灯夜读;我记得无数个清晨我的闻鸡起舞……现在回想,这一切或成功或失败的努力,或欣喜或忧伤的经历,于不经意间早已一寸一寸地为我铺平前方道路,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让我坚强地前行。

而今,我在路上奔跑着,我看到了不远处的那扇门。虽然我仍只是望着它遐想,但我知道,那是与未来,与更广阔天地的连接点。门后,有自由的风气,有大师的思想,有无所畏惧的新的征程;我渴望着在更辽阔的海洋邀游,然后在某处深潜下去,去和其他鱼儿争食,去向海底的珊瑚问好。门后,是又一块如此适合我的梦想的起飞之地。而现在,我已正在不远处眺望着它,不多久,我就要一踮脚够到它了!

门与路,真是天生一对如此玄妙的组合。路上挥洒汗水,门后收获惊喜。路上风雨兼程,门后自有既定的目的之地,作为对执着的人最好的回报,路给了我明确的方向,门给了我拼搏的动力。而即将走完一程路、推开一扇门的我,无疑是个最满足的人了!

我的路上有温暖同行。我接到了妈妈关切的电话,我也看到从不参加什么祭拜的父亲在普陀山双手合十给我许愿时弯下的宽阔脊背。那时刻,我便握紧拳头,更奋然而前行。

我的门需要我自己推开。有一刻我终将试炼我的锋芒,在另一个圣洁的地方仰望头顶灿烂的星空。我将依然微笑着面对一切,亦会如伟人一般在真理的大海边玩耍。

但我知道,我依然不能停止奔跑,因为大学之门后,自有另一条充满挑战的路,那里有我未来的阴晴雨雪,路的尽头,一定会在梦的渡口闪光。

[对比点评]《让每一步走得优雅》站在承前启后的连接点、继往开来的转折点,说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情感上自然顺理成章,内容上方便走笔成章。语言颇有文采,“在骨骼拔节留下的余音里,我们学习、探索、创造,只为圆一个大学梦,但愈行走,愈见远方,浩瀚无垠”。“拔节”,意为稻、麦、高粱、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到一定发育阶段时,主茎的各节长得很快。考生用“骨骼拔节”来见证自己的成长岁月,表示成长的过程与时间的流逝,重组活用词语,这一崭新的组合不仅从形象上恰切地传递出成长的动态信息,而且从感官上,让读者感受到了成长的不易和艰辛。此类词语重在感官上赋予其特别的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张力。“上帝曾创造风景,亟待世人观赏,‘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人之所罕至也,这正是行路者半的悲哀”“登高自卑,行远自迩”。这些文字给读者营造了朴素淡雅、灵动含蓄的阅读氛围,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我的路我的门》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撷取“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极俭省地写出“我”所走过的人生之路以及对即将推开大学之门的展望。语言流畅典雅,行文过程中,十分注重词语的选用,特别是心理词汇十分丰富,抽象语言与形象语言之间的自然转化,句式上十分注重对偶、排比、对举手法的使用,排比的修辞,整齐的句式,描写详略得当,细节生动逼真,体现了文章的文采性。一篇好的作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必然是变化多端,才能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仿真训练】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这样做太冒险!”经验言之凿凿。

“这比你想象的要困难得多!”现实断然说。

“大胆地尝试一下吧!”梦想劝导道。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用拟人的口吻写出经验、现实与梦想对“我”的劝谏,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三者在我们人生成长中的作用。所以立意时可选择一点写其在我们人生中的作用,也可以综合起来谈三者的矛盾统一,或者就抓住“尝试”作文亦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有少数选手跑在了最前面的第一方阵中,同时也有另一小拨选手跑在了最后面的方阵中。在沿途中,有观众认为跑在最前面的最痛苦,有观众认为跑在最后面的最痛苦,有的观众则认为自己最痛苦。

人生道路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你怎么看待呢?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审题时,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关键信息“最前面”“最后面”“最痛苦”。分清痛苦的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的意义,关注经历痛苦与实现目标的关系。

立意参考角度:

①被追赶是最痛苦的。跑在最前面的人最痛苦,为了在比赛中保持优势,他们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压力。

②追赶是最痛苦的。跑在最后面的人最痛苦。要面对自己落后的事实,要面对别人对自己能力质疑甚至轻视的眼光。

③等待和期盼是最痛苦的。观众最痛苦。为前行者喝彩加油、高兴和快乐,也为后进者焦急紧张和呐喊助威。

④痛苦和快乐是必定经历。只要经历过、参与过,就是快乐的。

⑤人生总是痛苦与快乐相伴。跑在最前和最后的人既是痛苦,又是快乐的。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的世界:物质世界里人们抢盐,抢醋,抢板蓝根,上车去抢位子,交通路口抢红灯;精神领域里人们抢时间,抢机会,还抢各种世界第一。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围绕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命卷者意图显然不是检测考生能否描述、评判“抢”这一社会现象,而是检测考生能否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悟出点什么,能否写出“我”真切的体验,能否挖掘出“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能否立体地、辨证地看待“抢”,能否给不理智的“抢”开出一剂良方。

文章可以正向立意,指出“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而这种“抢”的态度和精神则是时代的需要,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而唯有“抢”,人生才能焕发光彩。亦可反向立意,批评我们(一个民族)特别喜欢“抢”的心态,指出这种“抢”其实反映出的是我们(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等等,给人们(民族)开一剂猛药,唤醒一味盲目去“抢”的人们(民族)。也可辩证立意,既肯定“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可指出“抢”的不足。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谈自己对“抢”的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感悟,如面对“抢”或在“抢”的过程中的一种迷惘,也是符合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