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五、照应:回眸一笑百媚生
2015-05-30丁彤
丁彤
【考纲航标】
考纲对作文的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 所谓结构,指的是文章段落层次内容的组织形式。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有多个部分(段落和层次),这些部分需要进行一定的安排和组合,才能使整个内容显得严谨而和谐,显出美来,这就需要对文章诸多的段落层次进行布局和谋划。而在写作中,很多同学都不太注意文章的结构对于内容表达的重要性,以致影响了作文的质量,从而大大影响了作文的评分。同学们的作文在结构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结构不完整,缺少必要的过渡照应;结构混乱,缺乏条理性、逻辑性,没有明晰的线索,东扯西拉,颠三倒四;材料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要解决此类问题,就要注意必要的照应,在行文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把握整体,用整体去统帅局部。文章一个具体的用语,要考虑到在全段的位置和作用,上下句的连续;一个段落的构成,无论是句型、长短、表达方式都要考虑到与邻近段落的协调,在整体中是否确切、恰当;文章结尾要看开头,如何呼应,有无重复。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篇层次分明而又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杨玉环迷人的媚态,那勾人魂魄的“回眸一笑”真是倾国倾城。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可以来一个“回眸一笑”,让你的文章“勾人魂魄”,使人一见即怦然心动。
【突围技法】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就叫做“照应”。它的运用较为广泛,很受广大考生的青睐,也深得阅卷老师的欢迎。我们应如何了解掌握这种手法呢?
一、照应的位置
1. 结尾照应。这种照应就是在结尾处重提开头提的内容、观点或某种思想感情,以强调、突出文章的主旨。如《路是月的痕》一文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结尾: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开头写父亲的执著,哀怨的笛声是对儿子的期盼,是伟大的爱子之情的体现,笛声是父亲内心怜子之情的呼唤,正是这伟大的父爱成了“我”人生的支柱——“我”的灵魂。在结尾,作者水到渠成地抒发了“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的内心情感。
高考示例1:《向远而生,向心而栖》(2014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席慕容曾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人生也正如一艘没有指向标的船,行驶在茫茫大海中,我们只有朝着心的方向驶向远方,才能找到灵魂的栖息地。
结尾:“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恩尔克如是说。我们都是漂泊在路上的人,只要朝着心灵所指的方向行走,向远而生,向心而栖,我们最终能建造自己的房屋,赶走孤独,走好自己的人生。
高考示例2:《自由与束缚,一株并蒂莲》(2014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一株并蒂莲,结着两个莲子,它们连在一起。在你剥莲子时,你不可能将它们一一分开,所以你只能同时剥,自由与束缚就像这样,彼此无法分离。可是,当今的人们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只追求自由,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李天一陨落了,周正龙被抓了,宁财神凋零了。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与自由并蒂而立的束缚。
结尾:当你追求自由时,善待周围的束缚;当你被束缚时,慎重地行使自由。唯有此,这株并蒂莲才会常开不败。
高考示例3:《一切从实际出发》(2014安徽卷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无论是剧作家编剧,还是艺术家表演,都应该从剧情需要和观众欣赏水平的实际出发,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行事。
结尾: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工作方针。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唯有深入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化解矛盾。至于剧本台词改不改,怎么改,剧作家说了不算,表演艺术家说了也不算,关键得看观众怎么说。
2. 反复照应。为了凸显文章的主旨,很多文章总是反复点题,照应标题,照应主题。如文章《落难的王子》在运用“天哪,太可怕了”一句相互照应,处处点题,告诉了我们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永难磨灭。
高考示例:《创新+合作=成功》(2014全国课标1卷优秀作文)
成功之花,扎根在竞争合作的土壤上。美玉只有立于创新思维的阳光中,才能绽放出令人惊艳的美丽。
创新与合作促成个人的成功。
创新与合作推动企业的发展。
创新与合作同样铸成国家的崛起。
创新与合作乃个人、企业与国家成功的“双响炮”,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成功都不会是完美的成功,只有双管齐下,才是成功的至高境界。
本文的标题是创新与合作造就成功,从开头到结尾,每一个段落的均出现“创新与合作”的字眼,处处点题,反复照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实为考场作文中的优秀代表作。
二、照应的内容
1. 情感照应。在写作文时,我们常常会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而情感的相互照应也就成了我们常用的写作方法之一。如《荷塘月色》中有一个画龙点睛句,即“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语句。它出现在篇首,其后必有照应,你看后面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些句子非常有序地出现在篇中与篇末,无不围绕着“不宁静”这一文眼,在情感深处表明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无奈,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高考示例:《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2014年广东卷高考优秀作文)
与紫藤花相关的表述: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
紫藤花的香气逐渐变淡。花开之后,一切的馥郁终归隐去,只留下一丝微微的痕迹。可记忆却是愈来愈加浓厚。
“奶奶,想爷爷了吗?”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后望向近处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点了一下头。
于是,在紫藤花开的季节里,记忆之花静静地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给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与希冀!
文中多次出现了紫中带蓝,灿若云霞的紫藤花,它贯穿始终,寄托了绵长的思念,象征了美好的感情,岁月流逝,照片泛黄,但奶奶记忆犹在,对爷爷深情依旧,从而赞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 。
2. 情节照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在情节上运用照应,把文章写得井井有条,用六年前“我”赖床受爸爸惩戒,照应“我”再也没有迟到过一次;用结尾处“看那垂落的夹竹桃”与文题照应,正是照应,使情节的发展自然流畅。
高考示例:《推开门 走下去》(2014年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这一扇门,连着一条辛苦的路,他们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我策马来到它面前,推开门,你说我会走下去吗?
伴之以首尾呼应的马蹄“达达”“策马来到”,仿佛可见可闻、可触可感。
3. 环境照应。如《最后一课》一文,开头的一句环境描写“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普鲁士兵的收操,告诉我们普鲁士兵已占领了这座城市,以至于后文强迫法国人民学德语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高考示例1:《薄暮依旧炒米香》(2014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夕阳笼罩下,村口一片静谧安宁。橘红色的阳光渗过茂绿枝叶间的缝隙,在天地间洇出一幅金灿灿的油画。
结尾:薄暮依旧,炒米香。吆喝声渐渐地,渐渐地,寂了下去。
高考示例2:《桂香中弥漫的青春》(2014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漫步于姑苏城的石桥流水间,看着或闻着那青瓦白墙的庭院里传来的阵阵香气,眼前总会浮现那抹忙碌的身影……
结尾:微风拂来,吹起淡淡的桂香,桂香中弥漫着阿婆的青春。
在这两个示例中,前后环境的照应,凸显了“人近黄昏,依旧青春”的人文主题。
三、照应的方法
1. 对比照应。这种照应是变化式的照应,在照应前文的过程中进行比较,以此凸显文章的主题。如《最后一课》开头写小弗郎士:“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后面又写道:“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通过小弗郎士感情的变化比较,凸显了爱国这一伟大主题。
高考示例:《青春逝去,青春不朽》(2014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
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譬如当姨婆掉落第一颗牙齿,村里倒下了第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屋;当无人问津的草籽枕头因姨婆的日夜摩挲而终于破裂,村里的人也像枕头里的稗草籽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
如果我们就把这叫作老去,那什么能被称为青春?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
前一段落中写了姨婆和村庄青春逝去的种种表现,后一段落形成一一对比照应,枚举了姨婆和村庄青春不朽的样样特征,对比照应之中凸显了“青春逝去,青春不朽”的主题。
2. 铺垫照应。这种照应就是预先在不经意中提出暗示或交代,后面行文时对前边的暗示予以关照和回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为了使杰利和父亲出现得自然,作者在前面就安排了一句“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作铺垫,与之照应,水到渠成。
高考示例:《开放在夕阳中的“向日葵”》(2014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
那天,她愣是被墙上那幅画给吸引住了。全幅是暖人的橙色,中间一朵向日葵,正肆意开放,热情,奔放,似乎是在向别人宣告着什么;虽然根部有些发黄,却并未阻止她蓬勃向上。她仿佛在燃烧。
我妈的眼里竟有了少许泪光。我有些无措,“妈,这是梵高的名作《向日葵》,这是……”话未说完,妈便喃喃应道:“真是好画啊……”
……
舞台中央,一朵金色的“向日葵”优雅地舞动——是的!是梵高那幅《向日葵》里的向日葵!我看见,我看见化装成向日葵的我的母亲,在用她全部的热情和魅力,释放她那青春的、激情澎拜的、灼灼的光芒!
前面段落中交代已经退休的母亲去报学拉丁舞看到墙上挂着的《向日葵》,“虽然根部有些发黄,却并未阻止她蓬勃向上。她仿佛在燃烧。”后面结尾处“我”看到母亲正如向日葵那样舞动着,释放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对前面的铺垫进行照应,人与物的呼应使本文增色不少。
我们运用照应的手法,不仅须照得自然,应得严实,不要留有人工斧凿的痕迹,还应该注意照应之笔要设在情节发展的重要处,能使情节出现高潮才好,不能随意多设、乱设。正如林纾所说:“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方知有用意。”
【解雀采珠】
[考题点击]2014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名师点拨]
分析材料是写作的前提。材料中提到的窗户外边的风景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风景,有的看到静、雅,有的看到闹、俗。这就像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因为看风景的人的出发点、观察目的、观察角度不同造成的。心中有静、雅,就能看到风景中静、雅的一面。可见,决定因素不是客观的风景,而是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当然若根据“窗子就是一个画框”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考虑:窗外的风景到底是怎样的,取决于你怎样描绘。这也是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据此,有以下立意:①心态决定结果。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人生。②乐享人生。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以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你也将收获幸福,享受人生;否则,等待你的将是无尽的困苦和意料之中的失败。③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事物,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这告诉我们凡事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周围的人和事。
[风致种种]
不同人不同世界
山东一考生
多彩的世界犹如嵌在画框内的图画,静立窗前,循光望去,展现在人们面前、映刻在人们心中的却纷繁各异,雅俗闹静、美丑明暗……每个人眼中自有一个世界。
推开窗子,让我们望向正在案前奋笔的他们……
为了搜集世界各地的神奇怪异的故事,格林兄弟可谓煞费苦心。他们想将其集结为一册,整理成为一本各地奇异怪闻集。窗外日月星辰交替流转,他们不顾艰辛仍伏案工作,最终因工程量太大以失败告终。那本未完的书却被一位拜访的朋友偶然发现,挖崛出其宝贵的文学价值,终于闻名遐迩的《格林童话》问世了。
面对同一本书,格林兄弟眼中凝聚着其史学价值,那朋友眼中则浮现出文学价值,毋论对错,这都是人们心中世界的反映,不同人有不同世界,也使世界更加多彩。
透过玻璃,让我们注目工厂里辛勤的……
褚时健,亚洲第一卷烟厂——红塔烟厂的创立人。一开始办厂的目的便是透过窗户与别人看见不一样的世界。面对畅销全球的万宝路香烟,有人看到可以买来享受,有人看到外国货的品质优良,褚时健看到中国却还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可以与之抗衡,于是云南红塔诞生。
面对同一个世界,人们因为望见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回应,也踏上了不同的生命轨迹。我们不需要争论谁明亮、谁黯淡,只需平静地看待,不同人不同世界,看见自己的世界。
打开窗棂,让我们凝视那小屋内孤独的身影……
倾注毕生心血于炸药发明的诺贝尔,生命历尽艰险,危险的实验炸死了自己亲人。镇上的人看到的是疯狂,是恐怖,是不解。危及大家的生命便不可再让他再住在镇上,诺贝尔便移于荒僻处。他终于成功了,他从窗子望出去,看到的是人们可以轻松方便地将山炸开,看到的是个人牺牲于人类社会来说不算什么。
面对同一件事情,内心怀揣的不同,使人们看到不同的世界。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使众多文学作品丰满灿烂;如两个囚犯望窗外,一个看见污泥,一个看见星空的故事,激励人们永怀希望。不同人,不同世界,不同感触。
伫立窗前,看到多彩世界,用我们看到的不同的世界丰富我们置身的世界。
窗外,被错过的风景
山东作协:胡念邦
这是我青春最初成长的地方: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东墙上虽有一扇不算小的窗,室内却永远暗淡无光,白天也需开灯。窗外是一座大杂院,一个庞大的楼梯平台连同它的水泥柱子遮挡了大半个窗户。透过缝隙,看到的是大院里二楼和三楼外走廊上一扇扇紧挨着的门。每一扇门后面是一间小屋,每一间小屋都装着一个家庭。高深逼仄的院子里,没有阳光,没有树木,没有草坪,年久失修的青石板,凹凸不平,残破不全,永远有污水在流淌……
或许是屋子狭窄、憋闷,除了极冷的冬天,在大多数日子里,走廊上的那些门都是敞开的。锅碗瓢盆相撞的铿锵声、喋喋不休的训斥孩子声、无所顾忌的笑骂声、震耳欲聋的劝酒划拳声……如果你循声去看,会轻易地找到它的源头。同时,你还会不可避免地看到每个家庭所发生的故事,那大都是一些卑微、琐碎、涂抹着悲剧色彩的伤心故事……这些故事连同噪杂的声波,无可阻挡地穿过窗口,进入我的小屋。
我正坐在窗户旁的一个木头箱子前读书。
那时,我很年轻,整日都坐在这里读书。看着窗外日日上演的庸俗故事,我读着发生在另一个空间另一个时间里表达高贵精神的陌生故事;在尘嚣喧闹的吵嚷声里,我听到了远方传来神圣而庄严的召唤。我深信,我的生活在别处;我人生的风景在未来。读书,让我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我总觉得自己似乎在优雅的阅读中,升至渺远澄碧的高空,远离了窗外这噪杂而平庸的“风景”。
四十多年的时光倏然而逝,我已经抵达了当初所谓的“人生未来”。如今,我的窗外是一个花园。各种花朵,随季节变更,次第盛开。此刻,正是夏季,绿树浓荫从窗口铺展开去,一直到很远。从白日到夜晚,四周静悄悄。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常常在失眠的夜晚回到四十多年前我的那间小屋,坐在窗户旁望着窗外那个大杂院。多年前,那个大杂院就被拆毁了,我那间小屋也永远消失了。
今天,当在记忆中重新复原那个遥远的窗口和窗外大院的风景时,我清晰地看到了当年没能看到的东西。那究竟是些什么,我说不清楚。或许是这风景所承载的众多家庭亲切而温暖的人性故事?但似乎应该有比这更具广度和深度的东西蕴含其中,它沉潜在生活事物的深处,如同浊浪湍流未曾卷起的河底细沙,没有人听见它们无声的诉说。那是艰难中的不屈,平庸中的不甘;是喧闹中的质朴,无望中的渴求。在这一切之上的是千百年来生活的全部真实……可以说,文学甚或书籍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原本就是从这里出发,去寻求归宿。
我四十年前的窗口外面,风景丰富多姿,色彩斑斓,极富美感,蕴藏着哲理,可是被我错过了。如今只能在记忆和怀想中流连惆怅……
(作者简介:胡念邦,青岛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山东作协会员,第四届老舍散文奖获得者。)
[对比点评]《不同人不同世界》紧扣材料的核心内涵,讲述了四个事例:格林兄弟与其朋友的眼界的不同,褚时健与时人境界的不同,诺贝尔与大家追求的不同,两个囚犯看见的不同。这四个例子有力论证了“不同人看到不同世界”这一观点。前三个例子构造相似,先是用“……,让我们……”句式开头,再用精炼语言概述例子,再用四五句话加以画龙点睛的议论,形成了一轮一轮的论述冲击波。最后一个例子则借助一句名言,辅以一句话的小故事,后加一句议论,言简意赅,与前三例有所不同,给人一种要言不烦的新感觉。更令人称道的是结构上形成形式上并列,而内容上呈递进式照应。第一个事例的结语是“不同人有不同世界”,第二个事例的结语是“同一世界有不同的人生轨迹”,第三层意思是“同一件事,内心不同,世界不同”,故而形成观点上的层进。行文首尾照应,文章浑然一体。
《窗外,被错过的风景》是综合运用照应手法的佳作。“如今,我的窗外是一个花园。各种花朵,随季节变更,次第盛开。”与前面“高深逼仄的院子里,没有阳光,没有树木,没有草坪” 描写形成窗外环境的对比照应;“或许是这风景所承载的众多家庭亲切而温暖的人性故事?”与前面“你还会不可避免地看到每个家庭所发生的故事,那大都是一些卑微、琐碎、涂抹着悲剧色彩的伤心故事”形成情感照应;“锅碗瓢盆相撞的铿锵声、喋喋不休的训斥孩子声、无所顾忌的笑骂声、震耳欲聋的劝酒划拳声”与下文“那是艰难中的不屈,平庸中的不甘;是喧闹中的质朴,无望中的渴求”属于铺垫照应。
【仿真训练】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女士新买回一台复杂的新型电器,她对照说明书组装了好几个小时,全无结果,只好沮丧地放弃。电器的各个零部件都散落在厨房桌子上。
几个小时后,她回到厨房,居然发现这台新型电器被女仆安装齐备,且能完美地操作,她惊讶无比。“为什么你可以呢?”她问道。“呃,夫人,如果人目不识丁的话,就不得不使用自己的大脑了。”女仆平静的回答。——选自《新民晚报》
阅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女士,习惯于看着说明书组装电器,但因说明书太深奥,或是说明不清,让这位女士束手无策;相反,那位目不识丁的保姆却靠自己动脑动手成功组装了这台电器。这个事例形象地说明了要解决问题,其实知识并不重要,关键看你是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并有勇气去解决它。这个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随着学校知识的传授和传媒资讯的发达,我们现在几乎被现有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所包围,于是人们渐渐习惯于被动接受已有的各种东西,而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独立思考。虽然有些人看起来知识很丰富,好像什么都懂,但就是缺少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创意。这是当今社会在教育和现实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立意角度:
①要解决问题,关键不在你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如果尽信书,不如无书;
③学习知识要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实践);
④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更要学会分析判断各种信息的真伪的能力;
⑤学校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最佳立意:①正视自己弱点,克服弱点,战胜弱点,奋起自强,战胜自我,取得人生的成功。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天才也不例外。他们不会因自卑而放弃,而是因自卑而奋起,最后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功。
作文误区:抛开弱点和自卑,单纯写自信 ;从自信与自卑的关系上平均使用笔墨;弱点不仅仅是缺陷,不能用缺陷代替弱点。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关于题意理解和符合题意
题目中的材料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文字陈述中心的优势,同时也指出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第二段文字陈述边缘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不沉沦则边缘亦中心的道理。
两段文字中“中心”和“边缘”给人的影响均应作辩证思考,两者在对比中又有转化,各有长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两段文字形成对比,主要陈述一个社会生活的现象和事实:有人向往中心,也有人迷失在中心;有人向往边缘,也有人在边缘找到中心的感觉。
从中心和边缘的概念适用范围来看,应该主要是地域和位置上的,当然也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地域上的“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等,思想上的“主流”与“非主流”,职场上的“热门行业”与“冷门行业”,甚至是小到一间课室中的座位分布,都是概念的适用范围。但是,中心和边缘是相对概念,一般不可孤立存在。
从深层含义上看,中心和边缘的选择代表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考生由中心和边缘联系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可以。
围绕“中心/边缘”来谈“各自优势”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属于符合题意。
(2)关于角度选择
考生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选择角度,还可以综合两段文字选择角度,没有优劣之分。
第一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①向往中心,因为中心带来便利、机会和认同。②中心虽好,可不要迷失其中,最终边缘化。③努力进入中心,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的体现。
第二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①喜欢边缘的地方,因为简单质朴;②安守边缘,只要不沉沦,边缘即中心;③逃离中心,到边缘寻找别样的风景;④安守边缘,这是淡泊的价值观的体现。
综合两段材料可参考的角度:
①中心和边缘各有优势;②选择中心还是边缘,代表着各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③不在中心迷失,也不在边缘沉沦。
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题目形式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 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可以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行文。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荣获广东十大“最美家庭”称号的女主人李笑玲,是一名残疾人。她心灵手巧,乐观坚强,和丈夫秉持“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家训,刻苦专研传统剪纸艺术。他们的剪纸融合国画、油画等艺术理念,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尽管他们的作品起拍价高达数万元,可夫妻二人从未想过拿剪纸作品去赚钱。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清贫还搞“艺术”。李笑玲认真地说:“我希望有生之年,借助上天赋予的灵感,创作出更多漂亮的作品,留给下一代人,让他们能欣赏到祖国的民间技艺。一旦把艺术变成商品,就会束缚我的灵感,我不愿意这样做。”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写作指导】
一、材料含意解读。①主人公是残疾人,但乐观坚强,说明在人生路上要笑对挫折。②家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启示人们做事要有决心,要有责任,要坚持,要尽力做到最好。③刻苦钻研传统剪纸艺术,从不拿作品赚钱,启示人们超越争名逐利,涵养精神道德。二、立意角度举隅:①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② 乐观坚强 ;③尽力做到好; ④涵养精神道德 ; ⑤争名逐利不可取;⑥传承祖国艺术,人人有责;⑦艺术无止境;⑧不要让铜锈腐蚀人的灵魂;⑨我创造,所以我生存。
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猫在野外,突然闻到一股鱼腥味,馋得忙往河边跑。
猫来到河边,看见水上有一只鸭子正在捉鱼吃。只见鸭子很快就捉到了一条鱼,往嘴里送。猫想:“鸭子喜欢吃鱼,我也喜欢吃鱼,大家都喜欢吃鱼,它能捉到鱼,我也能捉到鱼。”
这时,一条鱼突然跃出水面,猫一下子跳到了河中,想捉那条鱼。可惜,猫没有捉到鱼,反而被浪打中,沉入水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立意的角度:量力而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盲目模仿必败;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人贵有自如之明。
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来,看到好几位朋友把自己的QQ个性签名改为“群处守口,独处守心”,请你仔细品读这八个字,体会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一、材料含意解读。1. 何谓“群处”与 “独处”。“群处”指的是与多人相处,今天,我们可以把它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比如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班级体、学习小组、家庭;比如虚拟世界中我们的QQ群、朋友圈等。“独处”可以指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扩大到失意时、孤独时、寂寞时,等等。2.何谓“管口”与“管心”。“管口”指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胡说乱说,原因有三:一是言多必失,容易暴露自己的无知与浅薄;二是牢骚的话语易传递负能量;三是容易以讹传讹,使谣言满天飞。“管心”是说加强内心修养、坚守住善良的本心。3.八字真言蕴含的人生哲理。“群处守口”是修养之道,但并不是让我们面对邪恶时三箴其口,“群居守口”与“仗义执言”并不矛盾;“独处守心”是做人的境界,在没有外人监督时,我们往往容易迷失本心,比如在无人的十字路口你能否按红绿灯指挥通行?你是否人前彬彬有礼而人后出口成“脏”?“独处守心”就是告诫自己人前人后都要保持真善美,做一个直立的、大写的人。二、立意角度举例。①守住高洁,与媚俗决绝;②沉默是金,讷于言而敏于行;③ “守口”是蓄势,是等待机会;④反躬自省才能进步,埋头向前有时不如停下脚步看准方向;⑤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人生智慧;⑥传递正能量,营造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⑦不失本心,做一个理智的人;⑧君子坦荡荡,乐观豁达的人生;⑨心灵的镜子,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⑩“群处守口”与“仗义执言”。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