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学》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30杨维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植物学人文素养思考

杨维平

【摘要】本文依据自主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植物学教学提升人文素养的实践,使教学内容能随着现实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培养积极、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人文素养 植物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35-01

人文素养是体现在每时每刻的生活中的一种品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种带着宽容去看待世界的心。它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材综合素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沈小红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中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导致人文内涵日益流失;2.社会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导致人文环境日益削弱;3.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导致人文传统日益淡化:4.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日益失落。直接的表现就是普遍地存在着当代大学生漠视和冷落人文素养的现象[1]。

人文素养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2]。人文素质培养包括爱国主义、审美、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与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植物学》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植物学》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意识的引导,能够提升学生彰显尊重生命的意识、审美情趣、热爱自然与保护环境等科学精神。

在教学当中提升人文素养的论文当中多是抽象的论述,笔者结合了前段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点就如何提高人文素养的教学效果作了一些尝试和思考,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植物学》学科发展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植物学的发展折射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通过对植物学发展历史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自信心,同时增强其从事植物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国古代植物学研究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写下了植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他的研究比林佘要早160多年。清朝以后我國植物学研究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为了不使我国植物学水平与西方国家差距拉得更远,近代植物学创业人钱崇澍、陈焕镛等,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研究条件,带着所学的成果回归祖国。他们的后继者即使在战争和动乱的年代,从未间断过植物学的研究。虽然近现代我国植物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者,应该以科学眼光,回顾历史、正视现实、预备将来。一方面使学生为我国植物学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植物学事业任重道远,大有作为。

植物形态与审美能力培养

植物一直是人类审美的重要主体。植物学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切入点。

一是通过植物形态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植物无论是整体还是部分都能作为审美对象,除了花作为美的化身,其实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植物的形态美是一种本真与个性之美;是一种多样性和丰富性之美;是一种精确性与灵活性之美;是一种竞争与演化之美。利用活的植物、植物标本与多媒体、教学影片相结合,直观地展示千姿百态的植物各个器官、展示植物之美。而在显微镜下看到真实的微观世界里的生命同样形象丰富,突破了我们肉眼的可视极限以及僵化的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配上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让学生不仅学习掌握植物知识,同时感受植物形态之美和其生态之美。

二是讲述《植物学》过程中引述吟咏植物的诗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植物分类学涉及植物的种类繁多,按照传统的讲法非常枯燥无味,但是如果引述吟咏植物的诗词,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令学生兴致盎然。比如单子叶植物兰花,配以刘伯温诗句“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像菊科植物蒲公英的植物图配上“就那么一朵一朵的开在风里,就那样一朵一朵的铺遍天涯。落英有情飘向秋风里,和风一起去流浪”,把蒲公英种子散播的方式讲得诗情画意。介绍紫薇科紫薇取明代薛蕙的“紫薇开最久,烂漫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故枝。楚云轻掩冉,蜀锦碎参差。卧对山窗外,犹堪比凤池”。乌桕是一种很常见的木本植物,杨万里的一首诗把它描写得楚楚动人,“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利用如此美丽的诗句讲解植物,学生有如芝兰入室,神清气爽;犹如天降甘露,滋润心田。这种美,就是大自然造物与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素养绽放出来的熠熠光芒。它能穿越时空,美得令人敬畏。

三是通过植物形态与习性的拟人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意向和处世的正确抉择。比如讲解植物的绞杀现象,具有亲缘关系的榕树和菩提树,榕树缠绕于其它植物茎干,茎勒入其它植物的茎干中,导致树皮内筛管的切断,使植物根部“饿”死,而导致全株的死亡;而它自己却枝繁叶茂;绞杀现象是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很残酷的事实,近乎于动物界的弱肉强食。而与之亲缘关系很近的菩提树,叶片心形,有一个明显延伸的顶端尾尖,是热带植物排水的特征,拟人化的形态是“飘逸”,野生菩提树在幼时多为附生生长,但一般不会发生绞杀现象。虽然亲缘关系很近,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品质:前者臭名昭著,对山林的危害极大,而后者成了吉祥、智慧的象征。又如,在讲虫媒传粉这一内容时用“I am flowering!”“Come on, Boys!”“I am coming for hungry!”等拟人化的用语非常生动。

植物学与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与保护环境意识培养

正确认识生命的自然规律,形成科学的自然生命观。谁也不会超越生命的自然法则,世间生命当然包括植物都会经过生命的生发、生长、旺盛、繁衍和衰弱的过程,植物的生命周而复始。植物均衡我们的环境,让我们感受静之美,使世界不至于濒临崩溃;植物繁荣了四季,让我们感受动之美,季节与星球遵行宇宙规律运行,使生命不至于走向灭亡。宇宙便繁荣,赋予我们乐趣,生命将生生不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爱心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生命观,兼顾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

比如我们在讲繁殖器官——花的时候,播放昙花开放的影片,同时配上美妙的诗句:“你来了,着一袭的白衣,带着笑,款款而来,盛开在夜的帷幕里。空气里,立刻有了一丝,浅浅的幽香,沁入呼吸,渗入骨髓。你是美丽的,美丽得如此圣洁,美丽得如此无暇……”;看着图片讲解完从花蕾到盛开的整个过程,配以《蓝色天际》的音乐,最后以“心灵院落”結尾,“不管任何生物其生命长短,只要能把其最美的一面留给滋养它的大自然,人们就会记住它,歌颂它……”。挖掘大自然展示给我们的生命之爱,进而影响和唤起学生的生命之爱,珍爱生命,惜时如金,努力学习的积极思维。在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同学们也学得更加轻松,如痴如醉。不仅掌握了开花的过程,而且了解了生命的短暂,见证了植物的美,更加珍惜生命,进而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最后我们以龙胆科多年生水生花卉荇菜结尾,《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透过时间的通道,我们淳厚文明里所藏着的永不老去的几束新枝,几片嫩叶,是值得闲暇夜半时细加品读的。荇菜是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所居,清水缭绕;污秽之地,荇菜无痕。如果用“高洁”二字形容,它作为普通万物里的一种,高到未必,但长在秀水边上的荇菜,洁却是当得上的。而今荇菜在江南水乡常可见到,分布在水沟池塘等浅水处。被污染的水域是见不到这种植物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自然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沈小红.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9:46-48

[2]葛剑雄.《人文精神》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月

[3]佩尔特,马祖瓦,莫诺,吉拉尔东著,陈志萱译.《植物之美》 时事出版社.2000年11月

猜你喜欢

植物学人文素养思考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