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
2015-05-30都慧慧贺洪波
都慧慧 贺洪波
【摘要】本文从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就业前景,提出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及具体改革措施,从而提高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关键词】经济 物流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29-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将成为本世纪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背景分析
1.1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物流市场整合步伐加快,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结构性变化。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9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2014年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6%。社会物流总额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保持较快增长,且回落幅度收窄,呈现企稳运行态势。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基础和支撑保障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从整体看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细分市场投资前景乐观。
机遇存在的同时也面临威胁与挑战,中国物流需求高速增长期将持续10至15年,在良好的前景下,国内物流产业经过长期的沉寂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国内物流企业“小、散、乱”、科技含量低下等一系列硬伤也逐渐暴露,加上近年来外资的冲击以及国内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我国物流产业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现代物流已不仅局限于简单的运输,更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信息化是其竞争核心。现在在职的物流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负责仓储和货物流通的最基础的职员,这些人中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人相对很少。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短缺,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实用型物流人才的短缺,也就是懂得建立在信息系统平台上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
1.2物流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物流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物流概论、市场营销、经济地理、国际贸易概论、管理学原理、商务英语、运输组织技术、仓库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课程。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增加,对物流提出更高要求,赋予新的内涵。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在传统物流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提高质量,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已把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现代物流理念、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模式引入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经营和管理之中。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综合性人才,尤其是流通企业改造传统物流与加强物流管理、城市规划物流系统运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技术操作等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信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这里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所以加强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使现代物流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实用型综合性物流人才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2.1专业教学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致
专业教学目标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结合,教学计划的设置、实施和修正,要以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为导向,力求专业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动态吻合。
2.2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持久学习能力为本
要使学生获得具有普通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3大力培养“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
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一支以“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根据物流专业特点,应以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为突破口,建成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2.4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点,同时也是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物流管理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应当给予丰富案例分析的内容,并且根据教学条件采用一些模拟、仿真训练和实践教学的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结合理论授课、网上模拟、实训操作三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时间和操作机会。
2.5加强产学结合,体现专业改革的职业特征
为实现早期实习和多次实习,使实习系列化,应加快建设具有直观性、仿真性和先进性的技术实训中心。同时应大力拓展实习基地,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校企合作,由校企共同设计、执行和评价教学过程,使产学合作更直接有效。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构建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着重处理好人才需求的多变性与人才培养的稳定性,人才需求的长期性与人才培养的短期性的问题,即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續发展的能力,还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实现共性与突出特色。首先,根据所需工作能力组建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课程体系。第二,打破教研室界限,按知识模块组成教学组,定期召开研讨会。研究各模块与大平台的过渡与衔接,各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各模块教学中,聘请产业行业兼职教师开办相应的课程与讲座。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1)实践教学内容要贴近生产和管理实际在培养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借助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规程和标准;(2)实践教学要营造工程环境与气氛,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物流实验室,把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学校,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超前性;(3)实践教学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养基地。一方面能吸引和丰富软件资源,另一方面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训人员也能留下宝贵的经验,改进专业教学。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创造机会让学生定岗实习,全面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
3.2改革实用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
物流管理专业“素能本位”的培养模式,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分解,根据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统筹安排学制年限内的各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实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职高专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训练基本技能,利用校外的生产管理实训基地培养综合能力。
3.3建设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基础
3.3.1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工程实践和教学双重能力为主,具体措施如下:(1)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须先进行实践锻炼2 年,从事教学辅助工作2 年,才可以担任部分课程的主讲工作;(2)持续聘请企业、科研等单位有名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兼职教授、副教授了,并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3)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和招聘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提高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比例。
3.3.2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
良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可靠保证,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场所。在设备、场地和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指导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场所,使其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物流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协议,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一步扩大与工商企业物流部门的联系,拓展专业面。在条件成熟时,可在当地物流园区设立专业培训点,开展物流教育培训工作。
3.3.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建设目标是以校企联合为依托,可精选和出版一批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主干课程。如:物流管理学、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运筹、物流运输、物流仓储与配送等。
结论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努力做到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相吻合,及时把握就业形势需求的变化,并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學设施、方法手段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中研普华物流行业分析专家.2013-2017年中国物流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2013(3)
[2]物流师.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分析.中华考试网,2012(12)
[3]张俐华.试论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