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望理论视角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5-05-30杨德锋张梅真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

杨德锋 张梅真

【摘要】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的重中之重。本文在期望效应和期望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期望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 期望效应 期望理论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管理研究方法》(批准号:10SFKC07);暨南大学2011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批准号:11ZD01),及面上项目《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育与学校认同强化的协同机制研究》(批准号:11MS14)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78-0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研究生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但研究生教育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并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和各个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期望,特别是与创新相连的期望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并充分发掘个人潜力。尽管学者对期望与创新之间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是很少有深入到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其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国家整体的科研水平。因此,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其他领域创新能力的培育有一定的相似性,期望对创新的影响也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因此,研究期望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科研创新能力及影响因素

1.1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是指在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数据处理、现象分析、设备组合、项目理解及抽象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 Wallas)认为创造过程一般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本文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分为六阶段:提出问题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得出结果阶段。它们相互联系,并可以循环往复。

1.2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

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受多方面制约的,如生源、培养方案实验条件、科研项目、学术氛围、财力支持等多个因素的制约。本文从研究生本人及外界两方面探讨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

首先,从研究生本人来说,主要是主体的创新心理结构。主要包括创新性信息加工能力、活化的知识结构和创新人格。具体来讲,就是指研究生本人的学术出身、个人能力等。

其次,从外界来讲,主要从社会、学校、导师三方面来分析。

(1)从社会层面来看,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例如,安定和平的时代背景、和谐的群体心理结构等。

(2)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的制度、文化及设备会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例如,健全的设施、浓厚的学术氛围、国际化的学术交流等。

(3)从导师层面来看,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学术水平、对待学术和工作的态度、安排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程度等都会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2.期望的相關理论

期望是指一个人在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理解社会运行方式的基础上对目标合理性与可能性感知。

2.1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2.2期望理论

1964年,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了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的行为动机的激励水平等于效价值(valence)与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可用公式表示为:

M=∑VE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期望理论应用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中就转化为以下几点:(1)科研成果能够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如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成就感、奖励、友谊等;(2)研究生个体欲求的东西是与本人的科研创新能力联系在一起的;(3)通过努力学习、知识经验的积累能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因此,外界通过不断丰富激励的物质条件能提高研究生群体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个人需要,研究生本人又会通过努力去实现科研创新。

3.期望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分析

3.1期望影响创新的理论发展

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对期望和创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创造力与其他许多行为看成是本人欲望的升华,认为“世界上最有用而最有价值的创造产品都是欲力的升华”。

人本主义的创始人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的期望与创造活动的关系。他相信“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和朝向自我实现的运动。人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人人都有为寻求自己愿望的实习而努力从事创造的行为倾向。

阿德勒强调追求优越的愿望与创造的关系,认为人格的各种动机都在于追求优越。认得一切行为都收“向上意志”的支配,而人追求优越的愿望来自人的自卑,越是自卑的时候(自卑情结除外),对优越和完美越渴望,个体的“向上意志”就会暗中不断趋势其发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去做一个完美的人。创造则是在向上意志的驱动下产生的行为。

另外,“期望—创新”模型主要是揭示期望是如何通过调控系统来监督、控制盒调节信息加工的各个环节,执行创新性信息加工的。“期望—创新”是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期望—创新”模型的构建试图解决人类的愿望是如何通过自身的调控系统影响信息加工过程,从而完成创新活动。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都认为,诸如欲望、愿望、欲求、目的、期望等对创造或创新结果的期待,影响着创造或创新活动。

3.2期望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本文将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实情况,分析期望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作用。

从研究生科研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来看,期望在各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提出问题阶段。由于受到了某种外部刺激或内部刺激,主体提出科研问题或任务。创新心理活动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它包括有意创新和无意创新两种情形。有意创新是按照预定目的而展开的创新活动,容易理解,在创新活动之前创新主体内心期望达到某种目的。然而,无意创新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要求主体对怪事留心、对平常质疑,这恰好符合期望理论的要求。

(2)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如果研究生本人期望科研活动有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他会积极、认真地搜集相关资料和经验。另一方面,导师通过解答学生疑惑、提供相关资料等,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期望值,有助于创新成果的实现。而且,如果学校和社会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设施,满足学生对硬件的需求,也有助于这部分工作的实现。

(3)酝酿、明朗和验证阶段。酝酿、明朗和验证阶段,这是灵感孕育、形成和捕捉的过程。在日常学习中,由于自己及外界的期望,已经形成了用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使者三个阶段的活动更为顺利。

(4)得出结果阶段。不管结果是成功、失败或是取得某些成功,研究生的创新活动都会继续下去。如果结果是成功的,就会激励创新主体使创新活动向更高一级发展;如果结果是失败的,就需要找出以上环节中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进,又会进入下一轮的科研创新活动。因此,创新主体对创新结果的期望将激励他不断进行创新活动。

4.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期望创新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运用期望的有关知识,从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过程和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4.1研究生个体应制定科研计划,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从研究生个体角度来讲,他是创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研究生本人可以自主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通过对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要素进行创造,以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而且,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激发科研创新最主要的途径。

4.2社會应建立起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创新

从社会角度来讲,它是进行科研创新的载体。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物质环境都对研究生科研创新产生影响。社会应从物质角度和精神角度来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首先,提高科研经费,改善科研创新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其次,建立起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道德;然后,应尊重高校创新型人才,在高校范围内建立科学技术奖,鼓励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

4.3学校应改善科研环境,加强学术交流

从学校角度来讲,首先,应着力完善校园的硬件设施,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条件;其次,建立合理的奖学金制度;接着,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加强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最后,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等。

4.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从导师角度,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一种合作关系。研究生与导师通过相互的期望,达到预期的结果。首先,导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导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然后,因为学生间存在差异性,如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导师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然后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制定一定的科研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

[2]张乐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捷径的探索[J].石油教育,2000,(10):8-10.

[3]崔立忠,程顶.创新心理学导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

[4]郭有遹.创造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4.

[5]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4.

[6]崔立忠,程顶.创新心理学导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13.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能力
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如何加强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
探索非洲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方案设计与路径依赖
浅谈如何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业导师支持型领导行为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
深化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多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