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传承及培养
2015-05-30岳朝杰
岳朝杰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显著改善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人文精神缺失日益凸显的现实。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该是时代人文精神的体现者。但目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却日趋严重,比如诚信问题,考试作弊、替考等问题在高校屡见不鲜。本文就如何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传承及培养作以下探讨。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 传承 培养
一.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培养人文精神中具有的优势
优秀的文化是人文素质或人文精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而中国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华民族的精髓——诸如仁爱孝悌、诚实守信、平等博爱、忧国爱民、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现行大学语文内容丰富,其篇章主要选自古今优秀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流露着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融注着作家伟大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体现着作家独特性情美和人格美。它们承载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潜藏着丰富的传统人文精神,能从多方面陶冶学生情操,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典范。
除丰富的内容之外,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性也决定了其课堂模式比数理化课程比起来生动活泼,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作灵感,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于优美的文学作品之中培养着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生修养。因此,与其它课程相比,大学语文对传承和培养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及人文精神传承、培养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但其状况令人堪忧,而且其人文精神传承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课程地位不高。大学语文对学习和传承我国民族语言文化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在高校其受重视程度并不高。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基础课都是作为选修课的,而同样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英语却是必修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语文的地位不高。另一方面,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理工类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加大,这导致社会上存在重理工轻文科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地位。
2.教师边缘化。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高,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地位,大学语文课教师逐渐被边缘化。由于大学语文是一门选修课程,高校又比较重视专业课,大学语文日益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兑,教学课时也逐渐被削减,大学语文课教师越来越少。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直接导致了不少大学语文课教师缺少动力,也影响了其整体素质。这很不利于大学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其作用的发挥。
3.人文精神传承作用发挥不够。作为一门选修课,大学语文教学通常采用的都是合班教学。大班教学使教师不能顾及每位学生,师生之间互动很难形成,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其人文精神传承和培养作用的发挥。此外,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仍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人文精神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人文精神传承和培养上的作用,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实现其真正的人生价值。
三.大学语文实现人文精神传承和培养的途径
为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传承人文精神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好教材,并充分利用好教材。教材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可谓五花八门,教师应选择比较权威的,内容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和经典性的教材。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做到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比如讲某一作家作品时,不能单一地讲解作品,也应注重对作家、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以及作家其他作品的梳理。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家、理解作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其情操。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对学生加以引导,实施人文情操教育。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领悟文章内容、主旨、语言风格,更能汲取丰富的人文营养。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模式应是灵活的、互动的。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问,以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习惯。比如,课前结合课文以及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演讲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比如,课堂上开展集体讨论。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能力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交流过程中,对每个学生个体来说,都会有新的收获,也会因为交流,使自己一些原本不理解的变得易于理解了,使自己反省一些原本错误的理解,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思想境界的提高。
3.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方法,创新学生思维培养。大学语文课堂与中学课堂截然不同,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是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也要依据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及教学目的做相应的调整,不能再局限于闭卷考试。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素养提升课程,应注重情操的熏染和人文的关怀,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传统的考试模式往往用一个标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将有趣的大学语文学成死记硬背名词句子了,这不仅偏离了大学语文美的艺术的特性,更偏离了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目的,更为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他们感受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不符合人文精神教育的宗旨。
4.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提高人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在课堂上,学生虽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但课堂教学内容和上课时间毕竟是很有限的,大学生要想提高人文素养,课堂是不够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通过课外阅读形式来强化学生的审美和人文意识。首先,教师要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阅读,并定时举办小型研讨会,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从而培养其善于思考、敢于发言的习惯;其次,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喜好和兴趣,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或经典电影等,从而让他们从多方面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专题讲座、诗歌朗读赛、主持人大赛、书法展览等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5.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身作则。在课堂中,要注重仪表端庄,口齿清晰,语言标准,感情丰富,自信饱满,品位高雅,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这是~种终生受用的入文精神内核。应力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语文和中国文化有更系统的了解,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秀森.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成功,2011(3).
[2]http://edu.people.com.cn/n/2013/
1125/c1053-23640407.html.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传承及培养研究》(2014-GH-230)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