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教材的有效使用初探
2015-05-30朱亚林
朱亚林
[摘 要]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地把握教材,就要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研究学情,合理调整教材知识顺序,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调整教材中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挖教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化学教学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100
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过程中逐渐被培养出来的,而教材又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重要。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对教材使用的一点体会。
一、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
教材是课标中的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准确地把握教材,首先应钻研课标,了解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及课标对该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然后再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度”。只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教材时才能做到“收放自如”。例如,课标对“酸”概念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二氧化碳性质中,要求“知道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笔者对教材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实验探究做了如下处理。
[学生实验]将CO2溶于水后所得的液体喷到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上。
[学生交流]纸花变红。
[教师引导]是什么物质使纸花变红呢?
[学生讨论]①CO2;②H2O;③空气中的某种物质。
[教师引导]我们应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呢?
[学生讨论]学生设计的验证实验方案:
①将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入收集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
②向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上喷水。
③把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在空气中。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交流]纸花没有变红
[教师引导]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纸花变红呢?
[教师演示]稀醋酸和稀盐酸喷到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上,纸花变红。
[学生交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酸使纸花变红。
[教师引导]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纸花变红。
笔者对教材中“醋酸和碳酸使紫色小花变红”中酸的性质讲解“适可而止”,没有过多地引入酸的性质,增加学生的负担。
二、研究学情,合理调整教材知识的顺序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倡导“以学定教”。现行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但是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个体。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所教班级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笔者对教材中的知识顺序做出适当的调整。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时,对于接受能力较好的班级,把“自然界的水”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讲解,把“课题4化合价和化学式”与第三单元“原子结构和元素”知识合并。这样调整便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知识更系统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对于差班,则采用教材中的顺序,先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初步的了解,再学习“自然界的水”,给学生一个反刍和沉淀的过程。在“自然界的水”中穿插“从微观角度解释水的构成”,加深学生对微粒的认识,接下来进入难点“化合价和化学式”学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教材中知识顺序的安排,使微观和宏观、难和易、理解和记忆知识相互穿插,分散难点,便于学生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调整教材中的教学情境
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学生的认知程度也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程度调整教材中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水污染时,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多数生活在市里,对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引发的水污染不熟悉,我引入相关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
四、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挖教材
化学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总结化学规律,把学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挖教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知识时,为了检验学生对“可燃物剧烈燃烧条件”的运用,笔者设计如下问题:
点燃火柴时,为什么火柴头朝上不如火柴头朝下燃烧得旺?为什么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点燃的蜡烛,蜡烛一扇就灭?等等。
结合生活、社会实际中的问题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欲望高涨,源源不断地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教,不能教教材”,要深刻地理解、领会教材设计的意图;教学中不应面面俱到,要抓住课标,多研究考纲,真正做到“活用教材”。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