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导学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浅探
2015-05-30何晓华
何晓华
[摘 要]导学案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结合化学知识的特点,创新了设计疑问式导学案、递进式导学案、开放式导学案和分层式导学案,使学生领悟创新,推动了课程改革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导学案 疑问式 递进式 开放式 分层式
[中图分类号] 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09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此背景下,导学案课堂模式有效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课堂弊端,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现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疑问式”导学案,引发学生质疑,使之积极参与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既是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又是学生对原有认知的否定,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疑问式”导学案会在学生心中建立一连串的“为什么”,引导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讨论问题背后蕴含的化学知识和规律,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
比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时,学生在初中就对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设计“疑问式”导学案,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笔者是这样设计导学案的:
1.写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由哪几部分组成?原子核带 电,核外电子带 电。
3.思考下面的问题:
(1)既然异种电荷之间具有吸引力,为什么核外电子没有被核内质子吸进原子核里?
(2)钠原子核外的11个电子,是集中在核外的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的区域?
(3)为什么其排布不是2、7、2,而一定要是2、8、1?
这几个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清晰地认识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疑问式”导学案的建立,引发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了质疑,并积极勇敢地参与到新知识的讨论中。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新知识在学生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学生对其掌握得更为扎实牢固。
二、利用“递进式”导学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知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递进式思维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知识的内部,发现其中的奥秘。“递进式”导学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知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比如,在学习“电解”时,在学生细致观察“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的前提下,笔者精心设计了递进式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导学案:
1.氯化铜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2.通电后,阴阳离子之间是如何运行的?
3.在阴、阳两极上分别聚集了哪些离子?
4.为什么在阴极铜离子先放电,而不是氢离子?为什么阳极上氯离子先放电,而不是氢氧根离子?
5.阴、阳两极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其电极方程式和电解的总反应式应如何书写?
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逐一地进行了思考、讨论,他们利用离子之间的氧化性、还原性解释了其中的放电先后顺序,对电解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得出了离子在阴、阳两极间移动的结论,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递进式”导学案逐级分解了课堂教学的难点,给学生的思考建立了台阶,每个学生都可以顺藤摸瓜,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合点。这种形式的导学案,在降低学生思考难度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利用“开放式”导学案,尊重学生个性,使之领悟创新
激励、唤醒和鼓舞是教学评价的核心,开放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个性思维出发,建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开放式”导学案的形式,也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进而顿悟现象背后的化学奥秘。
比如,在学习“乙酸乙酯的制备”时,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听教师讲解注意事项,我们不妨结合“开放式”导学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操作,边总结整理,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具体的实验步骤,考虑怎样做更为合理、科学。
导学案:
1.实验对加入浓硫酸、乙醇、乙酸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要求?
2.会不会产生倒吸?应该如何处理?
3.制得的乙酸乙酯中有何杂质,应该如何除去?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笔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大胆地去操作,对自己的操作程序进行反思和交流,在顺序、防倒吸和除杂方面获得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巧,选择出了最可取、最有效的方法,使得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深刻。
“开放式”导学案的建立,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探索,逐步地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技巧,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为导学案的创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利用“分层式”导学案,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分层式教学有利于照顾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
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采取“分层式”导学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时,学生对溶液的导电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笔者便设计了“分层式”导学案,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次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反思,为今后的灵活运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导学案: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为什么“0”点时溶液不导电?
2.a、b、c三点中醋酸的电离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3.为什么导电性随着加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
4.为了增加溶液中的CH3COO-,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这几个问题的难度各不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了讨论回答。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悄然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深入了解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分层式”导学案的建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学习的切入点,将学生零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地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
总之,“导学案”的编写不仅是对化学知识的预设,更是对学生情感、认知的掌握。只有将“知识作为基础、问题作为主线、思维作为核心”来设计“导学案”,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教材、创新实验和辨析重难点,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激发,绽放高效课堂的美丽之花。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