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探析
2015-05-30喜俊霞
喜俊霞
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特殊领域,它承担着复杂繁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还要恰当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努力提高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重视情感教育,促进教育者态度的正向转变等方法,引导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48-02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特殊领域,它承担着复杂繁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新情况下,面对思想观念活跃、思维丰富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索合适的教育方法,学会灵活运用恰当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找到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一)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人是社会存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大学生刚刚告别寒窗苦读的高中生活,对新的环境茫然无知。他们从内心里希望更多的人关心自己、理解自己、以便建立起真实的友谊。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诸如有些大学生天生腼腆,害怕在公开场合说话;有的总是感觉自己身上没有任何亮点和优势,低人一筹;有的自幼家中环境优越,缺乏生活磨炼;有的甚至自以为是,自命不凡,不愿相信任何人;有的只会埋头读书,不懂交往技巧等等。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结构,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断,更何谈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他们备受孤独寂寞之苦,以致心情压抑,虚度光阴。
(二)道德判断标准的多元化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事物,国内外的一些不良思潮也开始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在这样如此复杂多变的思想环境下,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慢慢向多元化发展。由于大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道德判断标准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也千差万别,尤其在对社会上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进行判断时出现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如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在理论上都肯定和赞同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比如像“诚实”“孝敬”等,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时,常常踌躇不决,难以做出准确的道德判断和理智选择。另外,随着目前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滑坡,部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如一些学生诚信缺失,拖欠学费贷款现象严重,考试违纪作弊等等。
(三)追求自我理想与现实相悖产生的心理困惑
青年大学生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大学也正是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重要时期。但是,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憧憬自己未来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并不快乐,他们为自己高考选专业时的懵然无知而自责,更为自己高考时所选的专业而忧心忡忡。经过在大学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学习后,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并不满意,而如果想要再次选择专业却受到学校教育规章制度的种种限制。于是,这些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开始迷惘、困惑、苦恼,对任课老师的讲课越来越感到厌烦,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和动机,以致平时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考前临时抱佛脚,通宵达旦。而且,随着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有些大学生更是对未来毫无信心,逃避学习,放纵自己,整日沉溺于上网游戏等。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归因
结合社会心理学的原理知识,要想解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必须“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1]3根据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归纳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层面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心理逐渐发展成熟起来。他们的思维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由于大学生对事物认知的主观片面性和缺乏生活的历练,他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难免出现偏激想法;由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波动较大,他们更会因道德信念体系的不完整而心生疑虑、困惑等。面对上述众多问题,大学生应该学会审时度势,及时进行自身的控制和调节,否则,就会影响和抑制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积累形成心理问题。同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除了个体本身的成熟外,还包括与外界(主要是与其他人)的交互作用,即人际关系。”[2]46-54社会心理学家经常用人际关系来解释行为。人只要生存在社会上,就必须要与他人进行交往。事实证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如果一个人善于交际,与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利于个体形成崇高的品德和人格;相反会给个体带来不利因素,造成个体的冷漠无情、烦躁不安等,更影响到个体道德行为的具体实施和顺利完成。
(二)社会环境层面
“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各种社会情境中。这些社会情境总是对处于其中的个体或群体施加各种社会影响,由此产生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某种社会意义。”[2]46-54研究探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紧密结合现实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的建设速度,更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因素,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面临种种压力和艰难选择时,不能正确把握自己,难免做出违背道德准则和自己良心的行为。
而且,目前社会上一些不公正的、腐败贪污、职场潜规则现象更使大学生感到困惑迷茫和不可思议,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影响他们对事物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以致不知所措,误入歧途。
三、社会心理学运用于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重视和解决影响政治思想意识的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恰当巧妙地运用社会心理学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把两者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效果。
(一)思想教育者應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是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众所周知,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尤其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学习掌握社会心理学及各类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社会心理学中的观察力、创造力等五种基本能力。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才的特殊工作,对从事这项工作的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平时要重视加强在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健康的心理等各方面的学习和提高。而且,教育者还要学会根据现状灵活调整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以自身的品质和魅力去感染影响被教育者。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教育学习,从各个方面努力丰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情感因素,进行激励感染教育
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组成部分。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人的动机、态度,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习惯采用传统的说服教育手段去教育影响学生。如果学会善于做“感情投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用感情去教育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里愿意听取老师的意见,主动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这样就可以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无拘无束,敞开心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双方在愉悦的心境下顺利进行情感的交流。而情感激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充分肯定和认同,促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更使得双方在平等默契的环境下各有所获。因此,教育者必须根据感情的特点,灵活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知识,以自身的高尚人格魅力去感化和激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真实的、心贴心的情感交流,努力激发受教育者情感中的积极向上的因素,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提高思想认识,促进教育者的态度正向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而系统的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教育者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态度和形象,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诚心,去转变教育对象对某些问题错误的态度,劝说他们接受正确的意见或建议。而且,教育者也要学会勇于克服自己的偏见,并努力改变教育对象的偏见。心理学关于转变态度的理论有三种:平衡论、认知不协调论和刺激学习论[3]。平衡论是从个体、他人以及对象三方面的关系来说明态度的转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两者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坦诚相待,才可以实现个体态度的顺利转变。认知不协调论的观点认为,改变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刺激学习论则认为,态度的改变是持续学习不断强化的效果。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时要坚持加强全方面多方位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便随时正确转变态度。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提高认识,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积极转变态度,高效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工作。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塑造人们思想的系统工程。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工作中恰当借鉴和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原则,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王俊淇,张振军.融心理学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