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布置创新研究
2015-05-30裴贤喜
裴贤喜
[摘要]做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随着减负工作的大力展开,必然提高了对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布置作业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要想让作业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在作业布置中还得讲究一定的技巧.
[关键词]数学作业 自选 学习兴趣 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011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巩固旧知、梳理思路、反馈信息等多种功能.现在一般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主要表现为:仿做的题目多,综合创新的题目少,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不求甚解;单纯计算的题目多,应用表达的题目少,作业内容乏味重复等.
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中,存在四个问题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即①学生是不是发自内心乐意做作业?②统一内容的作业是否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③教师单向传递的缺少变化的作业能否准确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④长期布置这样的作业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实现作业的应有功能,就必须对数学作业进行改革实践,放手让学生自选适合自己的作业.
二、学生自选作业的实践
1.学生自选作业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作业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①作业的弹性化;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③学生思维得到开拓;④学生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在这四个原则的指导下,把布置作业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教师只确定作业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
2.学生自选作业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
自选作业框架由“自选作业”“我的疑问”“与教师对话”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自选作业”.即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对不同数学问题的兴趣爱好、学科的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把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可多可少,可以选做数学教材各章节后的练习题或数学练习册中的习题,也可以自行参考、搜集其他的数学练习题.基本要求是:①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作业(目的是体验喜悦,激发做作业的内驱力);②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作业(目的是引导认识自我,发现不同的自我需求);③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作业(目的是体验成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
第二部分为“我的疑问”.即让学生把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教师.唯一的要求是:对于自己似懂非懂的疑问先尝试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设想,不管正确与否,目的是创造一种轻松的作业环境,尤其是为那些平时不敢提问的学生创造一个提问以及质疑的机会.
第三部分为“与教师对话”.即把数学作业本构筑成师生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提出数学教学建议,指出数学教师的教学问题,交流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学习感受,发表不同的数学见解等.教师则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沟通或反馈指导.目的是营造自由、开放、平等的数学学习氛围,拉近师生情感距离,形成合力,教学相长.
三、学生自选作业实践的成效
对比传统的数学作业,改革后第一次学生上交的作业有以下四个共同特点:
①对新型数学作业兴趣浓厚.有近50%的学生在“与教师对话”里称自己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作业,感觉既轻松又有趣;②对数学作业的主动性明显加强;③在“我的疑问”里,学生普遍提不出太多问题,且深度不够,质疑的问题以课后思考题和课堂上讨论过的题目居多;④开始正视自己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与教师对话”里,60%以上的学生说数学难学,尤其是女生反映强烈.询问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建议让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等.
改革后学生的第二次作业与第一次作业相比又有了两个可喜的变化.
第一,质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如“从数学角度解析为什么输水管道是圆形的”“调查存款方式哪一种更合算”“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第二,作业出现了正迁移效应.很多学生在“与教师对话”里反映自己原来对新型的数学作业感兴趣,现在对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很感兴趣,一些原来自称“对数学望而生畏”的学生也在数学作业中提出了让教师在课堂提问自己的要求.可以深信:学生的这些变化如果得以坚持和发展,其主动学习的品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新知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必然得以形成和发展.
下面是期末考试强化班和普通班的成绩对照表.从表中可知,在学习成绩上两个班级的差距明显缩小.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