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言纯粹 重视经典阅读
2015-05-30张玮
张玮
摘 要: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应坚持其教学目标和本质为主,重视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师可采取课堂内与课堂外、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的自主学习策略、体验式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设计、文本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和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模式,让英语专业学生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带来的璀璨光芒和深刻意义。
关键词:名著阅读运动;自主学习;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75-04
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都有了显著提高和变化,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定弊端。2000年国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描述是,“英美文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那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學重点应是促使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原著和教给他们文学批评的知识和方法。国内众多学者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从重视经典英美文学文本阅读方面研究着墨较少,笔者试图从经典名著文本阅读的意义、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爱上文学阅读来进行阐释。
一、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1)英美文学课程一般在众多高校中被设置为选修课,面向英语专业学生,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英美文学课程知识点繁多而课时量少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2)目前市场上,部分英美文学教材内容陈旧,涵盖面不全,且对当代英美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涉猎甚少。3)部分学生对待英美文学课程的态度冷淡,功利主义色彩浓。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不能使自己在职场上获得强有力的竞争砝码,就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兴趣。根据对某大学122名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调查结果得知,由于课程考试和就业压力,81%的学生一般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啃”原著,转而采取阅读简易英文版、汉语版或者直接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根本就没有感受到英美文学原著中的语言魅力、韵味和深层次的人文精神。
二、文学的基本价值
文学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食粮;文学使个体获得精神自由;文学具有改善人类精神文明生态的功能。每部文学作品是文学大师们记载人类的心灵史,承载着人类情感反思和人类良知。阅读这些传世的经典之作就是在阅读最鲜活生动的历史,是与文学大师们做跨时空的思想、情感交流,会促使人类思考人生意义,也会使读者们获得心灵滋养和巨大的审美满足。文学可帮助我们勇敢地面对和处理人类精神层面的困境和迷茫,让我们穿越现实生活中的虚无主义,不会被现实中的种种琐碎之事、亢奋的追名逐利之事所羁绊,从而直接触碰人们的内在,帮助人类抵达人生根本价值和更高目标。
美国诗人庞德说,“文学语言是语言中最有活力、最纯洁的部分。”法国18世纪学者孔狄亚克在《人类知识起源论》中提到,“假如语言的特征是按照民族的性格来形成的话,那么语言特征自身的发展,只有经由伟大作家的帮助才能达成。”文学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语言艺术,文学语言表达是个体文化教养、社会身份和品位的体现。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文学语言会不断地从其他语体中吸收养分以保持自身的鲜活,也朝其他语体中渗透。文学作品中新兴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语体移植,进入其他语言,必将给整个语言系统带来新的活力。所以文学语言是最活跃、最生动、最充满创造性的一个区域,也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动力。另外,文学作品保存着个体对世界、对生活的特殊的感觉和看法。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精神世界,不致使人类精神文明世界单一、僵硬。
美国文学批评家Norman Holland(1975)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了文本意义的互动性和不确定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也是个性化精神体验的产物。而且从文学接受理论来说,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反应。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不要使学生拘泥于某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而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地去评论文学作品,而且要让学生明确意识到:文学文本的意义应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
三、赫钦斯名著阅读运动的意义和启示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M·赫钦斯(1899—1977)倡导的名著阅读运动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1944年赫钦斯和阿德勒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名著讨论小组,再推广到全社会。赫钦斯认为,“一本经典名著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经典之所在。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西方世界的任何名著,我们如何能称他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其次,这些名著是普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没有它们,就不可能了解任何学科,不可能理解当今世界。”赫钦斯的经典名著阅读运动带给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启示:教师必须使学生注重文本阅读,回归语言的纯粹,教师不能仅仅被繁杂的知识点蒙住双眼,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不同文学时期的作家简介、作品特色、流派风格和文学批评理论等知识点,忽略了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本质。
赫钦斯认为,知识的追求沦为实用性教育的附庸,大学慢慢沦为社会的服务站,学生难以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教育陷于琐碎片面的困境,失去了教育智性陶冶的功能,这同时也使大学丧失独立的功能与职责。失去了大学的真正价值,无助于学生理性和道德的培养,只能让学生们更注重实际利益和职业收益,难以成为在社会中能正确行动的完整的人。经典文学阅读的意义就是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人文教养,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明显的收益,而是需要读者长期、大量积累才能看到效果和变化。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对人的影响上,体现在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上,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深度文化里。英美文学课程不是速成课,不是ESP,而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和培养。
孔子提到“不学诗,无以言”,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以文学语言为核心的语言教育观。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与记诵是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国内许多著名的英语专家认为要想彻底学好一门外语,必须要坚持大量的文本阅读,这样不仅可以熟练地掌握其语言技能,也可以了解一种语言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即使对于母语学习者来说,他们也必须经常坚持大量阅读,保持其语言阅读能力。经典著作阅读可以使学生接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获得深刻的文化教养,欣赏和理解人类生存的道德高度,学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去感悟人生价值和真谛,致力于追寻美好生活。无论是哪个时代,经典文本阅读是不可或缺的。读书风尚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道德风气的反映。在如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经典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风尚尤为重要。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力量是永恒不变的,因为阅读经典名著不仅使人获得知识,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思想交流和自我反省,并引导人们走向精神层面的丰富和成熟。而且经典文学名著是经过时间的洗练后留存于世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和声讯时代,经典文学阅读是启发人们思考、雕塑心灵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追求的是浏览阅读、快餐式阅读,然而这种浅阅读只能导致心灵上短暂的快感和浮躁,不可能获得阅读经典名著带来滋养精神和心灵的目的,所以需要重回经典文学名著阅读之路。不仅要尊重外语教学的客观规律,而且要重视经典文学阅读的重要性,不能忽视、改变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初衷和目标。
四、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上好英美文学课有着较大的难度和挑战,因为这关键取决于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还取决于学生是否能真正有效地完成文本阅读任务,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教师是否将学生当成教学的中心。实际英美文学课堂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经典文学名著阅读任务放置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应是做好学生的文本阅读引导工作,打造开放式的、多元化的教学课堂,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励学生阅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而不是一味地讲解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特点、背景知识等客观知识。
(一)引導学生进行课堂内与课堂外、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的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理论是在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由、独立与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是指不是由教师,而是由外语学习者自己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具有创建性地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形式。英美文学教师要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可在教师设计的语言情境中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转变角色。通过课堂内外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师要有意识、耐心地培养学生的中心角色观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特征。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从细微之处着手精心设计开放性活动。这都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离不开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离不开教学细节的设计。至于英美文学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采用具体的文本阅读为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外开展自主学习。教师要系统地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至课外,使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可给学生分配10分钟进行“课堂报告”活动,以合作小组或者个人形式来进行。报告合作小组或者个人课后阅读文学作品情况,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向大家汇报学习情况。此“课堂报告”活动的形式包括:将经典文学作品中著名经典片段改编成小型舞台剧、将自己阅读某部文学作品后的心得录制成小视频、利用PPT展示自己的阅读报告、演讲和扮演记者访谈节目等。每位学生或者小组成员“课堂报告”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点评和鼓励。英美文学课堂上可将经典名著改编影片(忠于原著作品的改编电影)片段剪辑成小视频,与文本阅读要求结合,设计出新奇有趣的作业任务,例如将经典文学作品拍成学生主演的微电影或者系列剧、将原声电影经典片段消音后组织配音大赛、模仿赛、辩论赛、朗诵大赛等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情。
课堂外教师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英美文学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师每月可按照不同的主题或者文学流派来组织开展小型的书友阅读交流会。例如在开展书友阅读交流会前,教师事先选定浪漫主义文学的阅读书目,当然每次阅读主题要相对单一、达到升华主题的效果、达到阅读丰富生活的效果。在交流会上,学生可分享自己喜欢的名著段落,谈论自己有关某本书的阅读心得,也可阐释自己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解,擅长朗诵的学生可以为大家朗诵经典英文诗歌,钟爱英语舞台剧的学生可以改编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进行表演。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英美文学学习与娱乐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体会文学的魅力和乐趣。
如今,视觉文本形态飞速发展的时代特征之一就是阅读文本的多元化。“90后”大学生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是伴随电子屏幕长大的一代,传统的文本阅读方式已不是他们热衷的方式,他们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教师对于学生的理想阅读行为要求应是传统文本阅读和数字阅读相结合,左拥文本阅读,右抱数字阅读的这样一种趋势。教师要竭尽全力为学习者收集、整合数字教学资源,积累数字化经典文学著作,进行资源共享,使学生免费下载从而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因而能够降低教学成本,解决数字阅读无源之苦。例如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外研社出版的3 000英美文学名著电子书就是不错的教学资源。英美文学课程主张回归经典文学阅读,呼唤深阅读,但是阅读的手段和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进步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不能排斥现代多媒体技术,而应是利用多样化手段获得大量的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诚然,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开展和实现都依赖于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的程度。有了文本作品阅读作为基础和前提,一切才有可能,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体验式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随着体验式教学理论的兴起,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契机。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所形成的一个强调学习者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1984年,体验学习理论的倡导者DavidKolb(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体验学习圈,并于1997年进一步完善体验学习圈的内涵,提出其包含四个环节:具体体验、观察与反思、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呈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态势。体验式英语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交际情境的设计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并学会如何在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体验式教学法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情境和略高于学生接受阈限的问题,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或疑惑,从而达到质疑引思、积极互动的目的,使课堂教学从“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从“说教型”向“体验型”渗透,最终促进所学知识的构建。在体验式英语教学之下,英美文学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并为课堂教学情境做必要的准备,如图片素材、音频材料、视频材料、道具等大量的教学素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体验式语言教学活动和实践。
情境体验是体验式英语教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着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成败。首先,教师应对体验式教学活动进行介绍和说明,解释学习任务和活动规则,然后利用事先准备的各类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模拟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体验。情境体验时,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和焦虑情绪,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来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体验触动情感。
情境体验教学案例一:“文明与野蛮的较量”。教师提前两周要求学生阅读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然后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利用音频、视频、道具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身处险象环生荒岛的情境,荒岛四面临海并且充斥着各种野兽和危险。每班学生被分为若干合作小组,每组由教师指定一名组长,组长叫作“拉尔夫”,而教师在每个小组中暗中挑选一名有能力者,充当叛逆者的角色,命名为“杰克”。组长“拉尔夫”要带领大家在荒无人烟和现代文明的荒岛上建立规则和秩序,与此同时,叛逆者“杰克”提倡崇尚野蛮和武力,他不断发展自己的成员,暗中破坏规则和秩序,抢夺仅剩不多的食物和水。教师在此情境体验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充满哲理性的问题:理智文明的一派和野性原始的一派到底谁会成为胜者?成为这个荒岛的统治者?荒岛在不同的统治者手中会成为什么样子?教师要根据每个小组的成员情境体验进行评价,作为课堂表现的一个考量指标。
情境体验教学案例二:“爱情中的抉择”。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脍炙人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文本,提前布置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名著作品的改编,要求学生大胆创新,通过小型英语舞台剧的形式体现出对爱情的领悟和思考。
(三)文本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英美文学教学不仅是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一门课程,也应该正视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动机,帮助其获得英语技能,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取谋生手段的教学。英美文学课程从本质上讲属于人文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人文素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英美文学教学也不能排斥教给学生语言技能,而是将工具价值(英语词汇习得、口语水平、阅读理解、写作水平的提高)本身包含在内,英美文学教学的实效性、学生英语技能的掌握、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都是要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文学名著阅读和写作训练相结合,因为经典文学作品语篇中有着地道、讲究的遣词造句,语言学习者可从中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语言技能,其理应成为语言学习者的范本。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挖掘文学作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又能使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这可比只记忆经典作品的特色、风格来得形象生动得多。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经典文本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经过经典文本阅读后,然后再根据相关文学作品的写作特点和风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无疑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四)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模式
英美文学课程一般采用终结性评价,这样过于强调客观知识的识别和掌握,较少考查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此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态度和情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也无法有效地发挥测试的引导、诊断和促进作用。英美文学课程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因为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评价,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评价,是帮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的评价方式。在形成性评价中,英美文学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重视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性评价可包括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外活动参与评比、作业评定、学习效果自评、课堂平时测验、学生学习档案、合作小组自评、合作小组互评等。在英美文学课程实际教学中,终结性评价可采用写小论文、项目报告与演示、期末考试等形式。英美文学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发挥测试的作用。
五、结语
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授课模式稍显单调枯燥,教师仅一味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文学知识点,这样无形中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翅膀,造成对英美文学课程是“文学理论+作家、作品的介绍”的片面理解,而忽略掉英美文学课程深层次的含义和目标。教师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应该大胆创新,寻求灵活、新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思考和探讨。英美文学教师通过创新性地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韵味,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谋篇构局和精准、地道的英语表达,从而使得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教师应努力带领英语专业学生回归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之路,使学生感受到其带给人类的瑰丽色彩,使学生领会到世界的多姿多彩和人性的真善美,让英美文学课堂焕发活力,书香四溢。
参考文献:
[1]覃承华,刘玉红.论语用理论视域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52-54.
[2]李晓曦.中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4(3):95.
[3]罗伯特·M·赫钦斯.美國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6-47.
[4]张斌贤,张晨.赫钦斯与芝加哥大学名著教育[J].教师博览,2012(11):43-45.
[5]徐畔.多模态视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63-166.
[6]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63-72.
[7]董亚芬.我国外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2003(1):2-6.
[8]杨尉.英美文学教学的人文审思[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4(3):48-52.
[9]左菊.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35-39
[10]郝素玲.今天,我们该怎样进行英美文学教学[J].博览群书,2014(1):80-83
[11]江春奋.互文性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106-109.
[12]权继振.认知策略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4):48-49.
[13]张清宏.体验式英语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2012(7-8):58-60.
[14]黄玉华,梁友珍.关于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8(12):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