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引领 助推大众创新创业
2015-05-30胡景荣梁健王卓
胡景荣 梁健 王卓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思想是探索经济增长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模式。依靠创新驱动推动新技术产生并与经济发展新优势融合助推大众创新创业,是经济增长源源不断的动力基础。以创新驱动强化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撑,完善制度创新,形成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认同,促使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标追求,进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创新驱动 创新创业 推动 技术支撑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12-02
基于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降,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增强,我国经济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亟待改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根本性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中全会提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进一步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凸显了“创新驱动”的牵引作用。
伴随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旋律,全国各地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的新局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思想和现实意义是探索经济增长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模式,本质上符合新经济增长理论所揭示的基于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收益递增型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强调决定一国经济走向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来自知识生产、知识运用、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1],必然地成为培育和催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路径选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阐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显然,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推动大众创新创业是实现我国经济从传统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型、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实践,二者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的有机结合意义远大。
1 以创新驱动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对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撑
创新驱动以全社会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和全社会创新能力提升,显著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决定性作用为基本方式和形态特征,使得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技术进步不断涌现,高新技术、高端装备、高级人才和高水平服务等创新要素不断融合,从而大大提升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有力地促进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增长点。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程看,也反复证明谁抓住了重大技术革命及产业革命的机遇,占据了创新发展领先地位,谁就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
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仍未摆脱以引进和模仿为主的模式,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较低,创新能力与转型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更需要重视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在大众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第一,构筑具有科技先导和产业带动作用的技术支撑基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众创新创业如果撇开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也就无从谈及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目标。因此,要围绕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和国家重要战略创新力量的培育,从提高大众创新创业原创性、自主知识性的创新质量出发,构筑支撑大众创新创业的创新引领型发展技术基点,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新体系[2],解决经济发展转型的重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同时,要发挥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作用,加快实施通过基础研究产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打造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体系的产业内生发展动力,创造未来经济,从根本上摆脱我国创造力不足,依赖国外技术资源、创意资源的局面。
第二,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大众创新创业既有大众广泛的参与性,涵盖了创意、创新、创业多个层面,又有创想、研发、实验、小试、中试、生产、产业化、商品化等诸多环节,因此需求是多样化的。服务大众创新创业,要从创意到产品生产销售的系统性角度,从满足创意设计、研发试验、产业发展上下游等的需求来定位,建设和完善支撑大众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完整链条。其中,要进一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的开放运行,促进科研设施共享和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各类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人力资源平台、投融资平台等的建设,完善双创基地、创新联盟等服务机构职能,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完善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各创新平台相互间互动、互促,形成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和有效配置,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创新成果不断资本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增加服务于创业创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2 以创新驱动牵引制度创新,完善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机制
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中往往引发和伴随着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作为生产关系的机制体制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伴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创新驱动引领的理念也开始形成。但观念的形成要落实到实际,还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配套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建设,以及各级政府行使有效的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目前,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阻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存,无法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因此,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完善制度机制,从制度上扫除体制机制的羁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创新要素组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尤为重要。
第一,制度创新要以系统性创新的思维,着眼于破解抑制创新创业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助于推动创新创业的法律制度及市场秩序规范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培育和健全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优化监管制度,推动各创新创业主体打破壁垒深度融合、有机连接、相互促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不断创造新知识、新财富。
第二,制度创新要以完善政策执行的协调机制[3]为主导,着眼于形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统一的创新作用机制,根据政策制度的执行要求,统筹各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在职能不同、工作任务各异的政策执行主体之间进行合作和分工协作,形成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持续有效的协作机制,规避政策执行衔接不到位、作用效力泛化等问题,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政策制度的有效执行,产生协同创新效应。
3 以创新驱动凝聚社会价值认同,促使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标追求
价值认同是一种对价值判断的认可与态度,是一种融入的状态,可化为人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自觉地加以实践甚至主导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应是的众多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共同推进的事业。因此,凝聚大众的社会价值认同,积极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索,促进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必不可少。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把中国梦与创新创业成就个人梦想凝聚为社会价值认同,形成共同追求、行为一致的价值目标,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创新创业,让千千万万的创新创业梦汇聚成为中国的百年梦想。
第二,政府要引导舆论导向,倡导不求成功率,但求创新性,支持大胆试错,敢于领跑,敢于“不走寻常路”[4]的创新自信,消解制约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使崇尚创新创业的意识深入人心,共同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以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和发展潜能。
第三,政府部门要协调配合完善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制度环境,通过健全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和自由流动机制,以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的分配激励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让其持续发挥其作用,由此促成一种社会行为引导机制,给创意、创新、创业者以信心、以激励、以扶持,引致大众投入创新创业,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动能。
4 结语
经济增长方式源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内在动力即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是实现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的新组合,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要素。以创新驱动强化对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撑,能够不断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新的增长点;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的制度创新,不断矫正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机制缺陷,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和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激发最具能动性要素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和发展潜能;以创新驱动凝聚社会价值认同,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系统,能极大地增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权衡.勇做时代的弄潮儿[N].文汇报,2015-08-12.
[2]万钢.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引领[N].科技日报,2016-03-01.
[3]胡景荣,黄茂,张兰伟.地方政府科技政策执行的制度机制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0(5):317-318.
[4]李万.促进上海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研究[M].上海科学出版社,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