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劳技课”正名了
2015-05-30杨松林
杨松林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处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学,和其他的农村中学一样,课程的开设是千篇一律的,课程的开设中就有一门“劳技课”,大多数教师(包括学校领导),没有重视它,也没有看到它的价值,这是农村中学的“通病”。不是吗?班上有了劳动任务,“劳技课”就是搞劳动或大扫除,没有劳动任务时,“劳技课”就被其它课程所替代,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时时光顾;有的学校甚至把它作为星期五下午的两节课,搞一下卫生就放学度周末去了,由此看来“劳技课”成了名副其实的“杂耍课”,“劳技课”已名不副实了,该给“劳技课”正名了。
“劳技课”作为初级中学的必修课,当然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首先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必要;再次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教师—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肩负的重任是教书育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把他们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适应社会的新人。要学会生活就离不开劳动技术,这更有给“劳技课”正名的必要了。
我们知道“劳技课”是劳动技术课的简称而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劳动课”,“劳技课”的正名就要名副其实,那么怎样才能名副其实呢?这里就要突出在“技术”上。我们这里是山区,结合当地的情况,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劳技课”就不能再被其它学科所替代了。我們当地现在正在搞油茶栽培,烟草的种植,椪柑的品种改良,在搞养殖业,这就给“劳技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有了用武之地,那么在“劳技课”时,不妨把这些内容融入进去。
在油茶栽培,烟草种植时,请有关专家带学生去实地考察,教学生怎样去选地,挖坑,教学生选种、栽种,应满足那些要求;管理时,怎么除草,使用哪种除草剂,剂量是多少;施肥时,使用什么肥料,用量怎样,施肥方法如何;病虫害防治时,告诉学生什么季节会出现什么病虫害,用什么药,用药的剂量怎样;采收时,应注意采收的季节和方法等等。在养殖方面,请养殖专业的能手去教学生饲养某种家禽、家畜的饲养方法,饲养阶段的营养状况的把握,饲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疾病,这些疾病发病前的先兆及发病时的症状怎样,对于某种疾病怎样预防和治疗,对于某种疾病用什么药,用药的剂量怎样,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有效量、无效量、中毒量、致死量等等,使学生明白用药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在这里,笔者只是对这些实例做简单的罗列,其实,”劳技课”融入的内容还很多,不胜枚举。
再者,农村中学优质生源的流失,学生越来越少,每年能上高中读书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学生要走向社会,长此以往,农村中学的办学之路将举步维艰,那么农村中学可不可以像“湖北武冈三中”那样走特色办学之路呢?“武冈三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基础扎实,个性优良,特长突出,素质全面,具有发展潜质和创新品质的21世纪新人为目标,逐步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办学特色。即通过学科课程为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和体艺科技人文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办出了特色,成为教坛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如果农村中学向“武冈三中”学习,那么“劳技课”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那么”劳技课“的正名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能做到上述那样,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有了希望。我们的教育就能真正地达到教育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目的。若能这样,学生也学到了知识,有了一技之长,即使将来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走向社会凭一技之长就有了生存竞争的空间和能力,他们就能造福社会,报效祖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调节了大脑,提高了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这样会使学生想学,乐学,善学,那么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学校也有了生命力,这样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