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背景下的《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2015-05-30张珊珊

北方音乐 2015年4期
关键词:网络背景教师教育音乐学

张珊珊

【摘要】本文从《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在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冷遇和当下便捷的网络知识带给本课程传统教学的挑战出发,提出从教什么——教学观念的转变、怎么教——教学形式的转变两个角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网络背景;音乐学(教师教育);《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一、《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在教学中的冷遇

《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日常教学巾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集体课,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的讲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形成让学生们感觉枯燥无味,毫无兴趣。与此同时,便捷的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们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知识获取的便捷给今天的每一位教师,每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提出r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在与网络知识的PK中,教师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如何在与网络的并存中实现《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实现本课程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二、教什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接受网络知识体系的便捷化这一现实,认清它给教学带来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常见的搜索引擎、专业知识的网络平台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国家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课程目标包括以下几点:

1.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阶段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音乐作品。

2.了解西方音乐的美学特征,音乐的材料、形象、形态、意蕴、价值与功能;熟悉音乐的表现手段,对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结构等能作出恰当的分析;了解西方主要音乐体裁的特征和历史变迁;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

3.学会独立搜集和处理音乐资料,写作分析音乐作品的短文或撰写音乐欣赏课的教案,把音乐史的教学与相关文化的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掌握音乐的欣赏策略和音乐欣赏课的常见教学步骤、教学方法。

4.树立辩止唯物历史观,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

5.掌握在巾小学音乐教育巾有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内容教学的基本方法。

以上五点课程目标,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能力的培养,且能力的培养多于知识的掌握。其中第一点涵盖的多为知识的掌握,第二、二、四、五点更多突出的是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课程目标,“教什么”就显而易见了:教能力,或者说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培养能力。《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教学巾的大量知识性内容,如作曲家生平、作品介绍、创作特征等内容在网络或教科书上均可轻易获取。如果教学过程巾,教师将大量的时问、经历用在上述内容的讲解上,不仪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而且会由此抹杀学生的兴趣,弱化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难以在教学互动中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实现能力的培养。明确了“教什么”,接下来需要探寻的是“怎么教”。

三、“怎么教”——教学形式的转变

“怎么教”——教学形式的选择需要以“教能力”为依据进行转变。这里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并非否定知识性内容的重要性。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犹如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学形式如何选择,《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目标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传统的《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教学形式多为“讲授与播放作品”: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的讲解,并不时穿插一些作品音频或视频片段。一堂课下来,学生犹如腾云驾雾、走马观花,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没有理解、接受的时问,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原则。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强调的是“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服务。《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传统的教学形式的最大问题是“教师主导”过多,“学生主体”发挥的作用太少,或者说,教师在课堂教学巾没有为学生在学的过程巾发挥主体作用提供机会。在“教”与“学”的平台巾,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在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实现上述课程目标。

(一)教师的“教”慢下来

《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从古代希腊至20世纪音乐七个时期的音乐发展历程和作品。按照国家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巾对本课程的规定是4学分、72学时。实际课程安排巾,音乐专业院校和部属级师范院校一般都会按照以上规定,而地方普通综合院校或师范院校由于课时限制、学科结构等原因,较多出现将本课程压缩为一学期32学时的现象。如此一来,繁多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问形成了矛盾,教师要完成教学内容,只有在教学过程巾加快步伐。

笔者认为,无论课程安排巾教学时问是多少,教师都应该立足于“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地方普通综合院校或师范院校要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更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巾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手实现课程目标。

教师的“教”慢下来,首先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容量和比例。《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教学多为集体课,两节连堂的形式。一个半小时的教学时问,安排多少内容,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基础而定。确定了课堂教学内容容量和比例,教师的“教”慢下来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在教学设计中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把握教学的“节奏”和重点。

如以“巴洛克时期的歌剧艺术”为例,歌剧的诞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法国和英国、德国歌剧的发展二个内容巾“意大利歌剧的发展”为重点,需要占据较多的时问。而“歌剧的诞生”、“法国和英国、德国歌剧的发展”易于理解,二个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1:7:2的比例进行时问分配。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角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呢!?第一,学生课前准备巾的参与:了解歌剧《奥菲欧》的剧情。第二,课堂教学中参与问题的预设与解答。如:同学们唱过哪些歌剧片段?了解哪些歌剧作曲家和作品?有没有现场观看歌剧表演的经历?歌剧的表演形式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奥菲欧》第二幕的情景,思考唱段“你死r吗?”的人物心理状态、情绪?它与第二幕的“强大的灵魂”在情绪上有何不同!?作曲家在表现上述两个唱段时所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二)学生的“学”动起来

有了问题的预设,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巾就产生了联系和互动。而问题的解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前了解歌剧《奥菲欧》的剧情,是为课堂上以这部歌剧为例展开对意大利歌剧早期歌剧发展的讲解做充分准备。后续问题的预设目的在于在建立对歌剧及其表现形式的正确认识,通过同学们的情景再现,对剧巾人物情感有切身体会。在剧情的发展和情绪的对比巾,在对两个唱段的聆听、感受中,熟悉作曲家所运用的表现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对其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结构等音乐要素的分析,建立对不同情绪音乐的感性认识。在分析、思考作曲家用何种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西方音乐的美学特征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巾,问题的预设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其目的在于从发现问题人手,激发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叶松荣先生在《问题意识:对网络化背景下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范式的探讨》中认为:“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建构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范式将成为高等艺术院校理论课最具时代特征的问题,它是和原有知识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存在,不可分离的,它不仪能实现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双赢目标,也能够促进以形成止确学习观的有效引导”。“问题意识”不仪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的“学”动起来,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巾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们建立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体系,逐渐形成动态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

当然,问题的预设及思考、讨论、解决中都不能离开“教师主导”。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的抓住问题的核心,补充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巾的遗漏、疏忽,在“教师主导”中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三)把讲台“送”给学生

教学过程巾,教师采取把讲台“送”给学生的形式并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而是针对教学巾的某个具体内容或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下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呈现的一种教学尝试,其目的同样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合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音乐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把讲台“送”给学生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学生人数的多少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定。教师提出明确的问题或内容之后,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运用多种形式呈现。

如针对“音乐瞬问: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这一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白发组成小组,运用钢琴学习巾的积累,结合教材、网络资源呈现对该内容的个性化理解。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展示的形式,所选用的音乐作品、题材、内容上大胆创新。在学生的准备过程巾,搜集和处理音乐资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同学们在准备过程巾存在的疑问,并给出合理化建议。在课堂展示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开展讨论,查漏补缺,做到对教学内容和课堂的有效把控。

当今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专多能”下综合实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地方普通院校和师范院校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办学定位。《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教学探索止是立足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认清便捷的网络知识带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挑战,立足于课堂教学,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中音乐师范生的能力培养。

猜你喜欢

网络背景教师教育音乐学
音乐学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基于网络背景的英语生态化教学方式分析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高中生物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