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文学与美国文学中的理想主义精神

2015-05-30赵亚珉张天良玉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尔西理想主义凯蒂

赵亚珉 张天良 玉玲

摘 要: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通过大量的小说创作,批判了美国资本主义文明的罪恶,以理想主义精神寄托人类的未来,完成了真文学的价值追求,这一点在其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有着生动和深刻的体现。研究福克纳作品中的理想主义,对处于文学衰颓、文学精神匮乏的当代中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文学 批判 理想主义★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中的理想主义研究”(13WWB007)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近期《光明日报》登载了王涌豪教授的一篇文章《什么是真文学》,文中对什么是真文学及文学的功能作了言简意赅的回答。文章认为: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否定与超越是真文学的两面。以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为例。福克纳通过否定,在其作品中把对美国现实中的清教、种族主义和南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自己的理想主义追求融为一体,给人以超越中的希望,可谓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即真文学。本文拟对照福克纳的诺奖受奖演说,结合诺奖评奖原则中的理想主义倾向,通过分析福克纳的作品,探讨文学的真谛,以期给处于转型期的现代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以启迪。

二、福克纳作品中的否定主题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这里“不仅代表南方腹地”,更是“南方腹地的化身”。他的最佳作品主要以一个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小镇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南方贵族地主阶级的衰落、南方传统价值标准的破产、严肃的种族问题及暴发户的不义致富等,充满了一种否定与批判精神,包括对美国清教、种族主义、南方文明及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等。

福克纳是个多产作家,一生出版近20部长篇小说与几十篇短篇小说。《喧嚣与疯狂》无疑是福克纳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的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的著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嚣与骚动,都没有任何意义。”这部小说描写了美国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恋酒贪杯,康普生太太则自私冷酷、整日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着南方的旧传统死死不放直至投水自杀;妹妹凯蒂被一个纨绔子弟玩弄,最终沦为妓女;三子班吉是个白痴,三十三岁了还只有三岁幼童的智能。他从小受姐姐的保护,随着凯蒂的出走失去依靠,最后被另一个兄弟杰生抛弃。小说给读者最深印象的唯一强者也是“康普生家第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是次子杰生。在家里四个孩子中,杰生最冷酷无情,“不仅与康普生家划清界限、独善其身”,而且顺应时势,与以无情无义的斯诺普斯家族为代表的“新南方”势力同流合污,从而成为南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杰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利主义者,为了买股票,不惜吞没凯蒂当妓女挣来的女儿抚养费。小说以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长大后对舅舅杰生的卑劣行径进行的无情报复作为结尾。她席卷了杰生的全部存款,与一个过路艺人私奔。这真真是资本主义金钱世界的一首哀歌,“金钱取代了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家庭这个原本应该是充满幸福和体现温暖的场所变成了一片‘荒原”。

福克纳站在传统道德、宗教的立场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进行批判。其作品中充满对罪恶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其根本用意是“清除污秽,让心爱的故乡变得干净一些”。在福克纳看来,正是斯诺普斯们和工商资本主义摧毁了南方传统价值观念,使当今世界成为一个精神荒原。

三、福克纳作品批判背后的理想主义蕴含

福克纳认为,人类要战胜自私自利、毫无人性的斯诺普斯主义,只能依靠人身上的美德和“人类昔日的荣耀”。所以,他要在揭露和批判传统本身的罪恶的基础上重构传统价值观念,以实现其理想主义诉求。他认为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神圣使命,更是一个作家“特殊的光荣”。

根据对福克纳作品的分析来看,他的主要思想来自《圣经》,终身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对人类终极走向的关怀。据学者统计,福克纳在作品中直接和间接引用《圣经》达379次之多。与此同时,他还刻意塑造了许多隐射耶稣的艺术形象,其中包括《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八月之光》中的克里斯马斯、《去吧,摩西》中的艾克,尤其是《寓言》里那个法军下士等。在这些人身上,人们不难发现耶稣的影子。无疑,这样的隐射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值得强调的是,福克纳的许多作品把一系列的罪恶和不幸都安排在复活节、圣诞节等基督教世界的重要节日里,旨在巧妙地将现代社会的罪恶与基督教的基本精神进行恶与善的鲜明对照。

仍以《喧哗与骚动》为例。小说中前三部分分别以第一人称叙述,描写了康普生家三兄弟的意识流活动,揭示其家族身心的变态和不健康。小说的最后即第四部分转以正常的逻辑叙事,以家族见证人迪尔西的视角,修正前面混乱的思绪和情节,给毫无意义的人生添上一些理想主义的亮色。迪尔西具有同情、怜悯、忠诚、仁爱、坚强、忍让、牺牲等美德。她不怕主人的淫威和偏见,大胆保护受损害的人——即使她自己也是一名弱者和外人。《喧哗与骚动》在南方庄园主家族飘零子弟绝望的喧哗声中,塑造了迪尔西这个具有坚定信念、闪耀着理想主义人性光辉的平凡而朴实的黑人老妇人形象。迪尔西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正如福克纳在1932年为这部小说写的“引言”中明确表示:“迪尔西代表着未来。”

四、结论

对严肃的作家来说,写作是一种斗争,批判更是一种责任。福克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超越自己的感情,清醒地看到自己热爱的故乡所存在的问题并在作品中,尤其是在沙多里斯等典型人物身上,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作家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勇敢、顽强、具有高度荣誉感的旧南方的英雄,另一方面又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的冷酷无情,特别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南方种族主义的残忍本质。在福克纳看来,正是这种残忍本质和对人性的践踏导致沙多里斯的毁灭和旧南方的崩溃。福克纳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童年时代的凯蒂。然而,可怜善良的凯蒂堕落了,成为被蹂躏和被损害的人。福克纳在小说里审视整个南方社会,既通过一个女人的悲剧批判南方社会,预言它的衰亡,又试图为它寻找出路。福克纳把希望寄托在黑人老妇人迪尔西身上,把她视为人类的榜样、宇宙的未来。福克纳的作品启示我们,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只有以理想主义追求观照我们生活在其中的问题多多的现实,才能写出真文学,帮助人们理解文学的真谛,实现人的诗意的栖息。这一点,对文学衰颓和文学精神荒芜的当代中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Meriwether,James&Millgate,Michael,eds.Lion in the Garden[M].New York:Random House,1968:225.

[2] Tate,Allen.Essays of Four Decades[M].Chicago:The Swallow Press,1968:578.

[3] (美)威廉·福克纳.受奖演说[A].张子清,译//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李文俊,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433.

[4] (美)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366.

[5] 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31.

[6] 宋丽丽.绝望中的希望——论福克纳小说中的人性光辉[D].黑龙江大学,2011.

[7] 苏鹰,甘润远,李丽.精神生活的孤独图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15.

[8] 陶洁.《喧哗与骚动》新探[A]//灯下西窗——美国文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7.

[9]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3.

[10] 汪涌豪.什么是真文学?[N].光明日报,2014-12-12-13.

[11] 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3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56-361.

猜你喜欢

尔西理想主义凯蒂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凯蒂与星夜——凡·高作品之旅
凯蒂游伦敦
凯蒂游苏格兰
凯蒂的伦敦圣诞节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