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探究式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刍议

2015-05-30郑静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黄球周长创设

郑静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使学生获取适合自身的自主学习方法,快速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无疑贡献甚大。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创设多种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引导学生用原有认知经验,内化学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在探求问题中解决问题,在增长知识中增长智慧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一下五种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将现实生活融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用生活化、本土化、时代化的形象情境展示抽象的数学问题,会使学生意识到生活蕴含着知识和智慧,同时感到数学非常生动和亲切。在《圆的认识》一课,我与学生展开如下对话: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答:“圆的呀!”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长方形或正方形呢?”(生)“圆能滚动呀!而正方形、长方形不能滚动呀!”再问:“那做成这样(出示椭圆模型),行吗?它也能滚!”这时学生们开始议论,有点感兴趣了。“还是不行,它滚的时候会颠。”有的学生开始回答。再问:“那么,圆为什么能滚得平稳呢?”这样,学生经过由浅入深的思考,互相的讨论交流,从认识到“能滚动”逐渐深入到“滚得平稳”,为发现圆的特性创造了基础条件,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探索实际问题时,自然引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数学知识问题。这样用一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创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的问题情境,就将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把生活问题转化为了数学问题。问题情境越是贴近小学生的世界,小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就越高,自觉探究知识的程度就越好。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小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才能促使其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二、借助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游戏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手、口、眼、脑都动起来。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创设生动并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游戏,能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如在《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和学生摸球的游戏。我举着一个布口袋跟学生说:“今天的数学课,老师和你们玩个游戏吧。我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可以随意摸出一个球,摸后再放回,一共摸30次。如果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就算我赢;如果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就算你们赢。”经过几次游戏后,一些学生发现了问题,就有学生勇敢地提出:“老师,我觉得这个规则不公平。红球和黄球的比例是2比1,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2/3,而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1/3,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两倍,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老师赢。这个规则对老师有利,如果反过来,就对我们有利,这不公平。我建议换个规则,再加上两个黄球,这样两种可能性都是1/2,游戏就公平了。”于是,我同意了这个学生的建议,按照新的规则开始游戏。可见,教师通过故意制定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小学生就会发现不公平的游戏结果,引发其思考探究的兴趣,在游戏中学习到了“统计的可能性”的知识。

三、运用经典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一些经典的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如在《不规则物体体积》一课时,我给学生们讲了“阿基米德皇冠”的经典数学故事:国王让金匠制作了顶纯金的王冠,但国王怀疑金匠在里面掺了假,但王冠的重量、外形都没有发现问题。国王的怀疑如何验证呢?国王就让阿基米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怎么验证呢?阿基米德夜以继日,冥思苦想。有一天,阿基米德坐进浴室沐浴的时候,水从浴盆的边缘溢了出来。突然,阿基米德脑子里灵光一闪,明白了王冠是否掺假的真相。这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阿基米德是怎么知道皇冠是否掺假了吗?听到这个故事后,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高昂,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的渴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了。最后,学生领悟到,相同重量的不同金属,由于密度不同,体积也就不同,但由于形状不规则,体积不好测量,可以通过排水法算出体积。

四、设置思考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就会有小进步,大疑就会有大进步。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内在联系,通过设置思考疑问来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从而开启小学生的思维。应该说,带有问题的教学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求知心理,巧妙地制造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我创设了分糖果的问题情境。一天图图妈妈让图图分糖果,图图妈妈对图图说:“给你10个糖果,你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吃。”图图听了连连说:“太少了,不够吃的。”图图妈妈接着说:“那好,给你100个糖果,你平均分给50个小朋友,怎么样?”图图接着问:“还能再多给一些吗?”图图妈妈很大方地说:“那好吧,给你500个糖果,你平均分给250个小朋友,这回你该满意了吧。”图图高兴地笑了,图图妈妈也笑了。课堂上的学生们听了以后也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我意味深长地进行了提问:“请问,谁才是最聪明的一笑呢?原因是什么呢?”由于故事中体现的计算,是小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积累,所以这一提问恰到好处,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商不变的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结合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实验中,需要学生动手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活动,是引发小学生质疑和探索的重要契机,有利于脑、眼和手的协作配合,有利于动态感知客观事物,有利于将动作内化为语言。小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数学实验任务,自主研究操作,独立提出假设,设计验证方案,中间几乎不需要教师的帮助。这种探究式的数学教学,对小学生的要求很高、挑战很大,有助于锻炼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思维。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大小不等的圆片、直尺和计算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数学实验,从中探讨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通过在直尺上滚动,可以量出圆的周长。于是我提问:“如果求圆形花坛周长的话,也可以用这个办法吗?”面对产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们产生了探索的兴趣,想知道怎么计算圆的周长。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滚动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可以对比、猜测一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样,学生经过反复实验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和半径有关,而且周长与直径和半径的比值是固定的数值,圆的周长公式就水到渠成地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并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使学生获取适合自身的自主学习方法,快速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黄球周长创设
可爱的黄球
可爱的黄球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巧算周长
开心养鼠记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