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儿童的特色课程

2015-05-30尤云崖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本建构机器人

尤云崖

特色课程建构需要从儿童视角出发,以科技教育特色课程为例,应根据儿童需求和年龄特点,开发“美”的环境课程,“活”的生活课程,“全”的活动课程,“精”的特色课程,“新”的学科课程,为儿童匹配实践体验的历练平台,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必须从儿童视野出发,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儿童要求,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课程的教学和活动要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江苏省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作为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对常规课程进行了改编、扩充、整合和拓展,使符合“教”的课程,走向符合“学”和在“做”的课程,在儿童特色课程的系统建构中丰富课程文化。

一、主体参与,设计“美”的环境课程

为了让环境课程凸现科学美,学校让师生主动参与设计。科技之星、师生科艺小作品、科学家的生平和科技成果、天文知识等资料都由师生收集和提供,科教长廊、科普橱窗都让学生自己设计。浓浓的科教氛围给孩子们带来视觉享受,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使物表化的环境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呢?无疑应该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各班围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优良美德等主题,开展寻找科学家的足迹,举办科学家故事报告会、编撰科学小报、争创特色中队等活动,让爱国科学家成为身边可亲的长者,学习他们执着追求、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美”的环境带来“美”的熏陶,学生在学科学的急切期盼和科技精英示范作用的影响下,心中萌发着学科学、爱科学的种子,积极参加科普活动。

二、走向社会,拓展“活”的生活课程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都是活的书。”

学校有计划地请科普专家到校讲课,让学生接触“活的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他们产生“活的问题”;参观科技馆,接触“活的文化”;建立校园数字气象站,接触“活的宇宙”;完成一项生活中科技现象观摩和体验活动,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初步的科学研究规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当我们把学生带到农博园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秋天的树叶颜色与春天不同,有的问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是向着太阳,有的问为什么秋天的桃树会绽放出花苞?有了兴趣的牵引,有的班级就以“探索花卉王国的奥秘”为主题,指导学生查资料、访老农、看录像,弥补分科学习的不足,让学生在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的交融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实践证明,儿童的灵感火花、智慧源泉、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培养都来自生活,课程开发面向生活,就为他们科学探索实践打开了一面敞亮的大门。

三、适应需求,设置“全”的活动课程

“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要在课程上争取时间的解放。”陶行知先生的课程思想是我们系统建构儿童特色课程的指南。学校设置“半日活动”课程,其中的科学普及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科学社团课程,培养特长骨干;竞赛活动课程,展示实践智慧,旨在促进学生科技特长的多样化发展。

学校在活动课程设置时,坚持适应要求,难度适中、螺旋上升的原则。如科技周、科技月、科技节等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知识技能背景,接近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的临界点。又如数字气象站、机器人工作室、科技模型工作室、物联技术工作室等科普社团,注重培养学校科技骨干,以利在年级、班级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这种“全覆盖、分领域、可选择,体现科普导向,多元发展”的特色课程架构,推进了科学教育活动的课程化。

四、因材施教,打造“精”的特色课程

陶行知先生说:“除照部规定之普通课程外,复本因材施教之旨,分别授以特修课程,以培养其特殊才能。”因此,学校不可忽视个性化的课程建构,以培养学有余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为了建设精品课程,学校从编好“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入手,让校本教材成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我们的方法是问学生:“你们喜欢学什么,喜欢用什么方法学?”于是,校本教材《科艺苑》诞生了,园艺栽培技术图文并茂;科技模型制作引人入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孩子们渴望学习信息技术,学校同样顺应学生需求,着手编写校本教材《神奇的机器人》。机器人社团师生智慧设计,把学校在全国、省级机器人大赛中获得较高奖项的自动寻迹机器人、自动搬运机器人、既能自动又能人工控制的机器人等作为校本教材的内容,清晰的思维导图、学思做结合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材的适切性、优胜性和智慧性。社团学生在学习编程、装配和操作实践中,探究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生成奇思妙想,催生智慧和创新之花的蓬勃绽放。

五、有效整合,生成“新”的学科课程

为了促进学科教学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学校创新集体备课机制,充分发挥科学骨干教师的作用,凝聚多学科教师的智慧,探究整合教学的契合点和教学方法。

语文、品德学科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科技发展的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数学学科在教计算、测量内容时,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让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激发科学的内在动机等。这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取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

让课程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是科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宗旨,而这又何尝不是其他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的应然走向呢?

猜你喜欢

校本建构机器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