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2015-05-30李惠马跃肇晓贺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日本文化

李惠 马跃 肇晓贺

摘 要:近百年来,中日关系复杂多变,对日本文化特性的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日本文化的特点以及中日文化的异同,旨在通过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了解日本文化。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比较;日本文化双重性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千百年来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着各自相通而又迥异的文化。时至今日,多极化的世界中,两国关系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毋庸置疑今后中日间将有更多的摩擦与碰撞也会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必要对日本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下面是我对日本文化特性的一些认识。

一、日本文化中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

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民主传统影响下,日本旧时代那种金字塔式的鲜明的阶级划分已不复存在了,但等级观念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性格中保留了下来。

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形成了与西方民主国家完全不同的战争观。即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国家体系,让落后国家和外部强国各得其所。基于这种观念,日本认为二战的动机是合理而必然的,因此侵略战争就成了一种圣战。

等级观念在日本语言、礼仪和民俗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明显的。“你”这个词就有好几个,在不同的场合就要用不同的“你”。动词也有几个不同的词根以示谦敬。鞠躬和跪拜礼有详细的规矩和惯例。即使在家庭中,“各安其分”的规定也十分细密,各成员由辈分和性别造成的特权是很大的,人们在狭小的社会关系范围内严格遵守着潜在的等级。

二、日本民族对精神的信仰和追求

在战争中,日本士兵乃至老百姓把天皇作为超现实的信仰对象。他们凭一纸天皇的圣谕可以自杀式的偷袭美国;可以用生命捍卫佩刀上的菊花图案,因为它代表天皇赋予的尊严。他们可以凭一股义气、一个念头暂时克服饥饿与困难。因此凭这一点,在战场是令人生畏的士兵,在生活中是一个有为的民族。

很多时候,凭借强大的信念来激发潜力,支撑肉体超负荷运作是一个人意志与品格坚定的体现。但并不总是可取的,物质决定意识是意识发挥反作用的前提。我相信如果我是军官绝不会仅凭借领导人的来指挥士兵冒死坚持行军1000里,死伤多数人后高呼万岁。

三、日本的欠恩意识,集中体现在忠孝意识上

欠恩意识一方面使日本人受恩后诚惶诚恐,另一方面促使他们竭力报恩。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日本人对大街上的事故缺乏主动性,这是因为他们尽量避免使别人产生受恩于别人的不快和使自己卷入施恩带来的麻烦。另外,日本人对“忠”的信仰是不可动摇的,在他们看来爱的别名是忠诚。

同样坚定的信仰就是孝道。父母可能会犯错可能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但作为子女会无条件接受。因为欠恩意识中的日本人认为,接受父母养育就是欠了他们的恩情,是必须偿还的。因此,父母可以支配子女的婚姻,可以决定子女的前程并且认为理所当然。

四、日本人对“自身名誉”十分看重

对待自身名誉,他们往往很极端,要么用暴力惩罚甚至杀死侮辱自己的人要么自杀以洗刷污名。谈到这里又不得不想到中国人对“辱”的态度。韩信忍胯下之辱,司马迁忍辱数十载修著《史记》,孝庄皇后为保顺治下嫁多尔衮,均被传为美谈。中国人不崇尚遇辱则拔剑而起的匹夫之勇,而是用宽容之心对待侮辱,用智者之姿化解仇恨。也许死能明智,但以生践志却是更高的追求。

在日本民族性格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优点,即非凡的创新性及对剧变时代和外来事物的接受和适应能力。

在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两次成功变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即是例证。前者将中国完备的统治秩序、道德规范包括生产器具、艺术风格植入日本,使其步入封建社会的正轨。后者使日本在东方封建社会普遍出现國家危机的时代,大刀阔斧地革除弊政,实践着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尝试,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在19世纪中后期搭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成为近代东方第一强国。

二战后,日本对世界科技的消化和吸收令人惊叹,其学习模仿能力是超强的,甚至是不择手段的。也许许多时候他们采取的做法有悖于人类公认的道德准则。但他们那善于发掘新知,趋时更新,善于学习的精神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五、日本民族性格中包含着某种“极端”

日本在加强自我修养中期望达到一种圆熟境界,有人通过禁欲苦行的肉体训练训练自己不受干扰而持续冥想,借以磨练心归一处的品性。

他们可以把一项日常活动发展为一种“道”的境界,例如茶道、剑道、插花。这也体现出日本人寻求完美追求极致的审美情趣。这种对事严肃认真、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以上是从几个侧面角度阐释日本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然而,其特性是矛盾统一体。其民族性格中的菊与刀构成了一幅生动画面。因此,日本文化的最大特性就是其二元性。一个好战的民族却有苛刻复杂的礼制和对艺术美的极致追求。一个对等级制保守得如此之深的民族却以极快的速度消化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总之,我认为日本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民族。我们应面向未来,时刻了解我们身边这个不知是敌是友的国家,不仅了解他的现状也应把握他的渊源。无论今后我们关系如何,都有助于我们求同存异,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蔣百里. 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A].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

[2]松田毅一. フ口ィスの日本(覺)書——日本とヨ一口ッパの風習の遠い[M].东京:中央公论社,1983.

作者简介:李惠(1986–),女,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教育学;马跃(1988–),男,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肇晓贺(1983–),男,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创作,导演。

猜你喜欢

日本文化
日语寒暄语背后的文化解析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传播与影响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第二外语日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日语味觉形容词的多义性
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结合日本文化浅析优衣库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日本动漫与日本文化的互动关系
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