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节我该如何追忆你

2015-05-30武雅学

心理与健康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者先人植树

武雅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扫墓祭祀、寄托哀思的时节,又是一年清明将至。

寄托哀思的心理意义

祭祀祖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寄托哀思,其二是寻求心灵上的庇护,从而弥合自己内心的自卑和无助感。

我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在我们孩童时就真实存在,来自他们的悉心呵护和照料使得多年的密切关系被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直到我们已经长到父母般的年岁,而父母已经故去的时候,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仍然是儿时记忆中的高大伟岸的长辈形象,这种记忆对于独立面对家庭和社会重担的我们而言有着极大的支持。

我们在逝去亲人的墓碑前会感觉到故去的他们音容宛在,但从一个科学的角度上去讲,其实是我们记忆中的“音容”被激发出来了。尽管他们已经不在现实的世界中,但是通过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我们仍然可以让他们继续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世界中,并给我们挑战人生的力量和勇气。

祭祀对于我们心灵的支持作用早已被科学所证实,遗传学研究发现,动物的记忆可以经由基因而传递到下一代。德国“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伯特·海灵格大师发现,每一家庭或组织都有一股隐藏的动力,这个动力是在潜意识的深处,一般人不容易察觉,但家庭或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股动力的影响。在海灵格看来,我们每个人从父母以及先辈那里继承的不仅仅是血肉之躯的基因,同时也在传承家族中的心理动力。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祭祀就是通过这种特殊的仪式性活动,达到自我认可、自我修复和自我成长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当有亲人过世,我们的传统上会有“头七”、“三七”、“周年”的纪念,以及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寒衣节等的祭奠仪式。其实死者已矣,而生者用这种方式向逝去的亲人告别,寄托哀思,完成生者将死者从现实中的存在感逐步转入心理的存在感,以使其在生者心中永存的作用。

我们该选择何种祭扫方式

清明节是一个全国性的大节日,特别是当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后,这种仪式更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大张旗鼓起来。香纸、鞭炮、酒肉、点心……这些传统的祭物曾一度被认为是“封建残余”而被禁断,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包容,这种让人感到熟悉的祭扫方式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其实正如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和遗传学研究所证实的:人不能忘祖,否则就是忘了自己的存在,所带来的只是自己内心的空虚与自卑。

但是,去年我去陵园为故去的老人扫墓的时候,就发现陵园已经不允许燃香烧纸了,说是为了防止火灾。我只好默默地摆下祭品,磕了头就算结束了。的确,传统的祭扫方式与城市发展间也开始产生了一些冲突。

现在,网上开始有宣传推广一些新形式的祭扫方式,例如植树、时空邮局、爱心账户、网上祭扫等。

“时空邮局”,是由工作人员向祭扫者发放明信片,在明信片上写下对先人的祝福和思念以及祭文等,放进时空郵箱中,由陵园的工作人员“统一转寄”给已故亲人。

“网上祭扫”可以通过设立网上的专用账户,进入虚拟墓地,完成祭扫的全部仪式,还可以建立个人纪念馆,将自己亲人的生平撰写下来加以追思纪念。由于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加上网络的“智能化”,使得生者更容易与先人直观地接近,成为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和忙碌的年轻人所推崇的方式。当然,也有人会觉得祭祖既然是一种传统的形式,回归本源才是根本,网络的方式仍然会让他们感到缺乏真实感。网络的安全性和操作的复杂性也会让一些老人难以接受,就如同ATM机广泛存在的今天,仍然有很多老人宁可排队也要去银行柜台取几百元钱一样。

植树是现代祭扫方式中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了,因为这种形式不但健康而安全,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我们既然希望让祖先的灵魂永存,那么富有生命力的树木,也更容易让我们想象祖先的灵魂向伟岸的树木一样枝繁叶茂,“荫及子孙”。当然,由于土地所有权问题和当前的建设缺乏对自然保护等现实,很多人即便想要植树,也会担心就算是今天种下一棵树,也许明天就被什么人铲走了,如果将植树赋予一个祖先神灵寄托的重大意义,这样的结果无疑对生者是更大的心灵创伤!是以这种方式虽然最理想,但却难以推广的原因。

前不久,我结识了一个社会公益组织,了解到它的创建正是因为一对父母为了纪念自己因病故去的孩子,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拿出来创立的。以自己的财力,以先人的名义,设立爱心账户,提供公益服务,这种积极健康的形式也正越来越多地得到认可。当然,同样会因为当前的捐赠形式与个人的需求难以相容。例如,有的人希望以亲人名义设立专项基金,并参与对捐款去向的审查,但公益机构却不同意,所以这种方式也没有得到推广。

上面这些形式都是对传统祭扫方式的有益补充,而且更为健康,其社会意义也更为深远,需要的是来自政府和社会层面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新形式的祭扫方式,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真诚的心重于繁琐的仪式

那么,现代人该如何寄托哀思呢?

祭祀发挥的是通过追忆亲人的方式,表达思念,联络情感,重拾归属和净化心灵等作用,只要是能够达到目的的健康方式都是可以的,我们对亲人的记忆就不会消失。但在世俗的生活中,却可能会降低我们对先人的心灵“连接”,而使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自卑和孤独。

我曾经接受过一个案例:C女士因为早年与父母离散,现在已经“记不清”父母形象,因而感到非常痛苦。后来通过催眠的方式,从来访者的潜意识中找到父母的形象后,她瞬间释然。这正是情感连接所带来的神奇魔力,当然,这种连接已经是纯粹情感层面上的连接,其实已经不再需要物质化,只是我们习惯于用祭物作为这种情感的载体而已。

其实,现代人该如何寄托哀思,应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环境所定,并没有一定之规。一些人将祭祖豪华化,甚至出现了“纸小三”、“纸二奶”等,无疑是在亵渎这种追忆亲人的仪式。一颗真诚的心比形式更为重要,以感恩之心去怀念,并在生活中带着这颗“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心态,端正做事,善待他人,呵护家庭,造福社会,才能不愧对自己内心中我们的先人早已根植的良知,给自己的人生以真正的力量与勇气!

猜你喜欢

生者先人植树
植树
植树真快乐
疫 后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植树鸟的来信
从门缝掬接月光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麦田群鸦
先 人
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