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指向

2015-05-30黄刚

理论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意识

黄刚

〔摘要〕 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集中的问题指向,这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集中体现了主体强烈的问题意识;全面深化改革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这一改革主题具有明确的问题属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这一改革动力具有深层的问题逻辑,即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指向,问题意识,问题属性,问题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4-0046-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论断,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化改革蕴含着深刻的问题属性和问题逻辑,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这集中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集中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具有明确的问题属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具有深层的问题逻辑。全面深化改革所蕴含的问题指向,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全面深化改革集中体现了主体强烈的问题意识

改革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改革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而问题意识是改革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改革的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师”,习近平不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还同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也要具备问题意识,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在不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

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思维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重要特征。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习近平强调: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以直面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敢于啃骨头,勇于涉险滩,这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突出特征。正如刘云山所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系列思想和决策都是围绕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而展开,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己任,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具备问题意识,这是对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共同要求。习近平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象视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和问题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具体化解,就是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将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的科学性。2013年9月17日,习近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在深入分析问题中抓住关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改革,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抓住了改革的关键问题,也蕴含着改革要避免产生颠覆性错误的根本要求。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还要善于解决问题,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问题是时代的必然,改革是时代的呼唤。全面深化改革决不能遮蔽问题、回避问题,而应积极面对和化解在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激发改革动力和活力,以问题意识推动改革朝着全面和深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习近平还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特别要求,必须不断培养和树立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中国共产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主体,引领着改革的方向,把握着改革的大局,能否发现并提出改革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能否准确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水平,也直接关系着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效果。因此,习近平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备问题意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和形成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才能把新形势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全面深化改革集中体现了主题明确的问题属性

改革是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巩固、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正如恩格斯所言:“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1 〕 (P693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道路。2013年1月6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2 〕关于如何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习近平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 〕改革不仅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道路和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主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核心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具有明确的问题属性。“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4 〕 (P289-290 )问题中蕴含着时代的精神,体现着时代的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论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答过程,就是我国改革经由提出、推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问题本身无非就是某种包含早已判明的事实、关于有可能解决所提出问题的思想以及问题提法本身的不同知识的体系。这种体系乃是判断的总和,而其核心为有问题判断。这种有问题判断正好反映了未被认识到的东西必然转化为已被认识到的东西。” 〔5 〕 (P207 )所谓问题,就是人们提出的需要解决但由于某些原因而尚未解决的任务,它总是由问题的给定前提、问题解决的障碍和问题的预期目标三个基本结构要素构成。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问题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确的问题属性。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确的问题给定前提,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前提标志着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1987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6 〕 (P252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更加自觉和清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始状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它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未来走向和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出发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给定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确的问题解决障碍,即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这一障碍标志着问题的真实性和困难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成功。现在,中国的建设和改革事业依然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问题。这一问题,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发现和提出来了,但总的说来,这个障碍和困难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和解决之中。1956年,毛泽东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指出,苏共二十大给我们的最大教益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问题我几年前就开始考虑。” 〔7 〕 (P9-10 )因此,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障碍,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必须要克服的困难和障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结合。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其成功的首要经验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这不仅开启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也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依然面临着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问题,必须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8 〕 (P279 )能否实现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种“结合”,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确的问题预期目标,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目标标志着问题的确定性和指向性。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主题,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得到坚持、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的旗帜,也是中国的方向和人民的理想,其实现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的预期目标总是与问题的给定前提紧密相连,预期目标就是在给定前提的基础上通过克服、化解一系列障碍和困难而达到的应然状态。作为当代中国时代问题的“应然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就是这一问题的给定前提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更高阶段上的复归,它同时也是在这一问题的具体解决过程中所形成和积累的一切成果的最高概括和最终归宿。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问题属性的分析,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给定前提、解决障碍和预期目标视为一个问题的整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问题的给定前提,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有清醒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问题的解决障碍,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及其相关障碍因素有动态掌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问题的预期目标,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坚定信心。在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给定前提、解决障碍和预期目标之间关系中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全面深化改革集中体现出动力上深层的问题逻辑

改革是为了巩固完善社会制度并推动促进社会发展而在社会各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然而,改革总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具有深层的问题逻辑,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依据,对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需求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 〔4 〕 (P289-290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通过不断提出、分析和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而推进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和制度完善。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9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作为发展动力的问题逻辑,即问题的客观性和发展性决定着改革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改革总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中国改革发端于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如到底应该以什么来判断和检验真理、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处于什么阶段、社会主义到底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等;中国的改革也深化于对新形势新条件下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之中,如私营经济究竟是祸水还是活水、中国改革何去何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等等。

问题是人类思想和活动实现变革的出场路径,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社会问题、破解社会矛盾,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进而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任何改革,都产生于对时代问题的自觉。任何时代问题总是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即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就需要通过改革来解除障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6 〕 (P1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形成的,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邓小平以此为突破口,提出改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似乎是不容置疑的观念。但是,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邓小平于1979年对此提出质疑:“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0 〕 (P236 )邓小平根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指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必须搞市场经济,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大幕。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后来指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 〔6 〕 (P91 )可见,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不仅是可贵的,也是艰难的。

改革涉及多领域,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十分复杂。当前,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各领域的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这些现实问题和矛盾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依据。这些现实问题和矛盾集中表现为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具体表现为新形势下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以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9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研究和解决,逐步解放思想观念上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发展中的错综复杂的问题构成全面社会化改革的直接依据,全面深化改革由这些现实问题“倒逼”而形成。

改革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对解决现实问题的要求和需求是改革的直接推动力。改革的问题逻辑,还表现在面对问题时的精神状态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智慧和能力。这种状态就是,既要敢于正视问题,而不能在问题面前畏首畏尾;又要善于解决问题,而不能面对问题束手无策。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矛盾状态。这样,改革就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而制定的改革举措也会大不一样。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改革所面临问题也日益激烈,改革过程就必然表现为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改革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改革的力度必然越来越大,改革的程度也必然越来越深化。改革永无止境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肩负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稳定重任,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繁重。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那些易改的、好改的问题都在30多年的改革中基本解决了,留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而在啃这些硬骨头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这大大加剧了改革的难度;另一方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都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深化改革必然要涉及到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关系每个人的直接利益问题,改革变得更复杂、更棘手。〔11 〕 在这场涉及面广、受众多、程度深、难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和政府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解决这些复杂而突出的问题中全面深化改革,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

〔3〕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3-11-1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柯普宁.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王政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做好群众工作〔J〕.理论探索,2014(2).

责任编辑 陈 鹃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意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