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增强实效性
2015-05-30孟令男
孟令男
[摘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转变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增强服务意识,在多元的环境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精神品位,优化育人环境,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失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5.2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节奏明显加快,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1 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的育人工程,是培养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
1.1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并没有空谈抽象的物质,这意味着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之后,就可以从自然界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而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充分体现出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和人文关怀的重视和追求。
1.2 人文关怀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使之变为真真切切的社会现实,成为牢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以生为本,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与自我完善来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把学生看成既是教育的客体,更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品质和特征,因其性导入、顺其材育人,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促使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文关怀。
1.3 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的活动,教育者只有注重人文关怀,始终把学生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建立平等交流、心灵沟通的良性机制,通过彰显人文关怀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充分唤醒受教育者积极向上的主动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理念缺失的表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文关怀的缺失,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能将只是一句空话。
2.1 功利教育的存在,导致教育效果失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却忘记了思想道德教育,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仅限于意识层面的教育,容易导致许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受市场取向的影响,一些高校只依据市场的需要来培养学生,没有从思想引导、精神感化和心灵沟通等方面进行教育,看似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危机四伏,学生思想上的迷茫、心理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空虚随时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与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将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忽视素质教育,就难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教育模式僵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限于空洞的说教,满足于理论的灌输,回避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学生关注和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导致本应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动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这样的教育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更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注重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往往回避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管理方法简单,工作态度、措施等许多方面都做得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服务的理念,对学生的一些正当的、合理的需要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关爱和帮助,这与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路格格不入。
2.3 忽视情感教育,导致人文精神缺失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以大学生为本。但是,由于时代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多重影响,西方价值观念的传入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面临着冲击。高校学生作为新兴的群体,往往成为社会思潮积极的参与者、追随者、传播者,甚至是实践者。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易受错误价值观念的误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仍沿袭传统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引导,极易导致青年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
有人曾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作了概括:“集体观念淡漠,自我意识增强:求知热情下降,求乐愿望上升;竞争观念强化,互助精神淡化;道德境界降低,行为失控增多。”这也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依赖刚性的纪律,忽视对学生成长的情感教育,缺乏激发学生心灵的手段和方法,导致人文精神缺失,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3 人文关怀理念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人文关怀理念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式,在多元的环境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1 回归生活,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活,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走近学生,在平等交流中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者的关怀,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帮助学生扫清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情感的实际,切实解决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实际问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2 转变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多元的环境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成长,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的自由和自主,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把学生当作有自由思想、有独立人格、有价值追求、有生命尊严的现实的人,根据学生的个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保证教育内容适当,方法有效,进程合理:既要注重集体教育,又要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3 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提升精神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培育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通过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并以此引导大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大学生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人的精神品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高校要加强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沟通与融合,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大力繁荣校园文化,营造一个制度环境人性化、心理环境宽松化、思想环境科学化的和谐育人氛围,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4 增强服务意识,注重心理辅导,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机制
我们要抓住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
心理辅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特殊的育人使命。事实表明,在面对问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从而感到困惑和迷惘,导致焦虑、抑郁等不健康情绪出现,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为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机制,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与关爱心灵、珍视生命的品质,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赵爱玲.人伦自觉: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提质增效的目标指向[J].唐都学刊,2011(6) .
[2]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结构和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