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东黑血:中东的战争与和平

2015-05-30文天尧

新传奇 2015年4期
关键词:联军巴勒斯坦阿拉伯

1949年1月12日,从建国第二天就投入战争的以色列和埃及开始停战谈判,宣告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束。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大部地区,取得战争胜利,但这片土地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和平。

何处是中东 政治意义复杂

中东这个称谓和欧洲那些殖民者不可谓关系不密切。大概在16至17世纪的那段时间里,欧洲的殖民者在向东进行殖民扩张时,以自己为起点按地理位置的远近将目标版图划分成了近东、中东和远东。

严格来说,“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称谓,其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定论。只能说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的因素,一般认为它们都属于中东国家,而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在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却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在政治意义上则一般被看作是中东国家之一。

“中东”还是一种政治概念。最直接的,中东问题就是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被称为阿以冲突。这里所指的中东问题是历史的产物,是大半个世纪以来列强在中东争夺遗留下来的祸患,其核心则是巴勒斯坦问题。

纵观整个中东的历史轨迹,姑且不妨以“一个祖先,多种民族,三次流散,频繁战乱”概而言之。

源于共同祖先的血统而繁衍生息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加之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中东这里融合交汇,多种民族便于此汇集同居。尽管各自有各自的信仰,但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徒心目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圣城:耶路撒冷。拥有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是所有犹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于是在他们心中很早就有了重建国家的设想,后来又兴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这样直接导致了后来中东最大的纷争:故国圣地之争。

先胜后败:阿拉伯认栽求和

1948年5月14日下午4时,犹太人多少年的“复国梦”,在本·古里安(被喻为:“以色列国”文)的一段独立宣言后终于实现了。以色列,在希伯来语中意为“与神角力者”,而以色列这个国家得以成立也是犹太人与命运之神不懈角力得来的。

1947年11月30日,犹太人的欣喜若狂和阿拉伯人的绝望愤怒都再也按捺不住,暴力冲突的导火索已然点燃,“非正式的战争状态”已经触发。犹太人在扩军备战,雄心勃勃,而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也没有坐以待毙。

犹太人以为巴勒斯坦会成为他们的梦家园,但事实上那里没有祥和的和平鸽,有的只是愤怒的子弹。就在以色列重生的第二天,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埃及、外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军队,正式向刚成立的以色列国吹起了进攻的号角,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爆发了。

尽管之前与阿拉伯国家的交锋已经持续了半年多,但那毕竟只是“非正式”的过招,当真正的战争铺天盖地而来时,犹太人还是慌了神。战争伊始,阿拉伯五国联军在数量上就比以色列部队占优势。面对4万多人的强大阵容,以色列方面仅有3.4万人的武装,严格来说那也就是一支没有统一指挥的游击队。在军备上,以色列也逊色很多。无论怎么看,以色列就算在大战开始前的零星战役中占了便宜,也改变不了现时所处的劣势。果不其然,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军节节败退,新生的以色列面临崩溃的边缘。

为扭转战局,以色列开始在联合国寻求“停火”帮助。在开战后的第三天,美国向以色列伸出了援手,其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建议“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苏联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指责阿拉伯国家的进攻行为,并要求它们立即停火。英国在最初的时候反对美国的建议,但不久就变卦了,它先是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尔后即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终于,在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而巴勒斯坦战争也暂告一段落,第一阶段结束。

本来,在双方停火前,阿拉伯联军的旗帜已经插在了巴勒斯坦三分之二的领土上。停火在阿拉伯联军看来不过是自己胜利的象征,让阿拉伯联军没有想到的是,停火给了以色列重整旗鼓的机会,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四周的停火时间,为尔后的战争积聚力量。

以色列开始“全民皆兵”,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来到以色列加入其中。另外,第一阶段的交手让以色列深深体会到不具备硬实力——武器优势的痛苦。于是,它開始从美、英、法等国购买大量军事武器,以色列的海陆空三军也迅速形成一定规模。军事改组也是以色列停火后要办的一件事。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以色列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1948年7月9日,有了充分准备的以军自信满满,向阿拉伯联军发起了攻击,巴勒斯坦战争的第二阶段全面展开。“十天进攻”,是以色列为这次进攻所起的名字。可见以色列是何等的气势,它是要在短短的十天之内打败对手,扳回败局。果然,以军势不可挡,这次轮到阿拉伯联军节节败退了。正当以军越战越勇之时,联合国安理会的一纸“停火令”颁了下来,战事再次中止。

十天的战斗让以色列夺取了阿拉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形势已被扭转。在这一次的停火期间,以色列较之前更加积极推行移民计划,不断扩充军队,补充武器装备。到第三阶段的战争开始前,以军的总人数已经有9万人之多,军备更是阿拉伯联军所不能相比的。而阿拉伯联军方面,在丧失第一阶段的优势后,在第二次停火期间原本由来已久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败势尽显。

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单方面撕毁“停火令”,命令国防军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巴勒斯坦战争进入到最后的决战期。战事又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阿方始终无法逆转不利的局面,形势更是日益恶劣。反观以军,“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接连打下来,以色列胜局已定。犹太民族的愿望最终还是得到了实现,可这也意味着阿拉伯人由当地的主人沦为了连生存都艰难的难民,而阿以之间则更是开始了永无宁日的对抗。

以色列纠结选择保护伞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战争中艰难获胜,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存空间,让自己在中东好好立足,当务之急就是选择好自己的保护伞。

以色列政府中亲美势力庞大,美国也很在意自己在以色列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要建立亲如弟兄的关系倒不是什么难事。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苏联的势力也是非同一般,以色列权衡利弊之后,觉得万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毕竟多一个大国支持自己,自己就多一份保障。因此,以色列试图左右逢源,奉行“均衡外交”的政策,游走在美苏两国之间。

在冷战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以色列的“均衡外交”政策还是适应时势的。以当时来说,在美苏冷战伊始,话他们对抗的主战场还不是中东,这样一来,以色列的“均衡外交”还是适合大环境的。

开始的时候苏联和东欧各国政府对巴勒斯坦分治是支持的,在以色列建国后也给过一系列的帮助,这些都让以色列感激涕零,于情于理它是不能放弃这些大有实力的支持者的。20世纪50年代,美苏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左右逢源的策略越来越不太好用了。以色列再也无法自如游走于两国间。咄咄逼人的国际形势,第一次让以色列感到了选择的不易。

就在以色列犹豫不决的时候,美、英、法三国及时发表了《三国宣言》,向以色列抛出了橄榄枝,示意它可以参加一个地区性的联盟。以色列如获至宝,登时不顾苏联的威胁,牢牢抓住了这救命稻草。

从1950年开始,以色列和苏联的关系呈明显恶化趋势,苏联对以色列一边倒地支持美国的立场非常不满意。在1952年和1953年,苏联国内接连发生了两起犹太人被捕事件,这也让本已脆弱不堪的两国关系更加交恶。1953年2月,苏联驻以色列使馆遇袭,苏联政府盛怒之下宣布与以色列断交,这也将以色列完全推进了西方国家的怀抱。

(《中东黑血:中东的战争与和平》文天尧/文,凤凰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联军巴勒斯坦阿拉伯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天下
巴勒斯坦 女孩
巴勒斯坦冲突再起
巴勒斯坦发生校车事故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
东北抗日联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