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敏:一个曾绝密28年的名字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4期
关键词:钱三强于敏原子核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但于敏认为“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1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上,习近平微笑着为已88岁高龄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背后的故事也随之浮出水面。

据报道,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国产土专家”

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但是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这里是工学院,所以,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这使于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1946年,他轉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张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后张病了,指导他学业的便是胡宁教授。他的学术论文就是在胡的指导下完成的。后来,于敏被彭桓武、钱三强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这个所是1950年成立的,当时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当时我国科学界一片空白,他们高瞻远瞩,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国产土专家”的称号由此而来。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留学英国、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的彭桓武则认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氢弹之父”

在私下,于敏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虽然,他自己一直坚决反对,但就凭这一点,也足见他在中国核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

1967年6月17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公报》:“我国在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内进行了五次核试验之后,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这背后最重要的人物,就是于敏。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因为他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另外,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还意味着于敏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一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都是严格保密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工作条件之艰苦却难以想象。1969年,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和一次大型空爆热试验并行准备连着做。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当时,他的身体很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岗上看火球时,就见他头冒冷汗,脸色发白,气喘吁吁。

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第一次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1969年1月,于敏和同事一起踏上了去往西南的专列。也许因为临时加车,有站就停有车就让,车速很慢。有时在深山峡谷中一停就是好几个小时。除了少数老弱病残者坐硬卧车厢外,大部分人挤在没有厕所的大闷罐车厢内。于敏当时本来身体就不好,加上长途跋涉,休息不好胃病发作,整整四天四夜,差点把他折磨死。

到了大西南,由于工作条件不具备,上面只好又做出决定,家属留在深山,科研人员全部返京。于敏带着还没有休息过来的身体、没有治好的病,只身回到了北京。

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回到北京后,于敏的病情日益加重。1971年9月13日,林彪阴谋败露,研究院的斗争也降了温。领导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特许于敏的妻子孙玉芹10月回京探亲。

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心急,赶紧扶他起来给他喂水。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

这次出院后,于敏本来应该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为了完成任务,他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再次奔赴西北。1973年,由于在青藏高原连续工作多时,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他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了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年老最爱看《红楼梦》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喜欢的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隔三岔五地,他还会去看上一次从小就爱看的京剧。于敏说,年轻时最爱看《三国演义》,年老了最爱看《红楼梦》。

于敏家的客厅里悬挂着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评价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理想奋斗终生,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道德楷模,最可贵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晚报文萃》侯志明/文;《北京晨报》 2015.1.11)

猜你喜欢

钱三强于敏原子核
Yu Min: Father of China’s Hydrogen Bomb于敏
将位置排到最后
隐姓埋名的于敏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关于原子核结构的讨论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钱三强与父亲钱玄同
FACTORY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