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雕塑的公众幸福感研究
2015-05-30汪芷萱李雪文
汪芷萱?李雪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市民的自由度在逐步提高,对于精神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公众作为公共艺术的直接受益者,可以成为城市雕塑的发起者和决策者,直接参与到城市雕塑的决策、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但“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支配下,政府包揽一切,单位负责一切 ” 的传统模式对公众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一方面公众对于参与公共艺术建设的意识依然薄弱,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那是政府的事。另一方面,部分公众虽然已经意识到普通民众具有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言权,但是由于参与素质不高,意见难免偏激,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致使参与的意义打大折扣。孙振华曾说过“我国是一个公共艺术起步很晚的国家,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最困难的并不是创作人能力,也不是创作经费,而是全民的公共艺术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素质”可为中肯。
城市公共雕塑是地方文明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文化民生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营造文化景观,在形成特色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但事实中,人文景观文化创意不足,反而影响城市特色发展。作为公共艺术,应该强调大众在文化层面的一些审美和一些文化趋向。公共雕塑作为—项公共事业,不单单是政府主导.更要满足民众的审美文化需要,更应该主动地与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内在联系。
既然雕塑可以完全融入社会空间中,一个新的问题就会迅速凸显出来——什么是雕塑艺术的公共性呢?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雕塑要体现公众精神。虽然城市雕塑不能全由公众来决定,但公众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更好地实现雕塑艺术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作者对公众进行很好的了解与把握。公共雕塑的公共性:并不是把一件雕塑放在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小区等地方,它就能成为一件公共雕塑。当下大量的波普化、媚俗化、装饰化的城雕,不但没有考虑观众的审美趣味,而且成为了充斥在公共空间中的视觉垃圾。城市雕塑不仅要体现公共空间的独立性,还要在审美与思想层面对既有的僵化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权力话语展开批判。 显然,公共雕塑艺术的公众幸福感,是建立在便利公众生活的基础之上的。
以当今非常火热的幸福感作为研究主题,将雕塑的创作立足于公众幸福感是一个新想法,从公众角度还原公共雕塑的意义是该项目的创新之处。
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知觉。理解知觉可以分为三部分:感觉,组织,辨认与识别。有学者提出知觉属于精神范畴,而非物理世界当中的,把知觉分为外在知觉和内在知觉,即指公共的物理事件和个体的心理活动,内在知觉存在于外在知觉中,只有通过内在知觉,外在知觉才成为可能。不同的民族,文化,个体有不同的知觉呈现。客观现实,既往经验,认识的构成对事物感知的整合就形成了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进一步对事物各个部分整体的整合过程,表现人的主观因素和知识结构的介入,公共主体能够知觉雕塑形象反映文化,才能够使雕塑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好的公共雕塑本身就是文化的体现,通过公众的注意,观看,知识的梳理整合知觉成形象。
雕塑作品需要与欣赏者之间对话,对话的最佳效果就是传达与接受,在艺术接受和欣赏阶段,知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主客体变得有意义。最佳的知觉者应有深厚的文化知识,正确的价值观,探求真理的态度。
要想要公共雕塑形象产生幸福感,首先要建立在注意,感知和经验加工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的知觉活动,一件具有观赏性的雕塑作品能够引起人们注意,是客体特征的初步输入,使公众能够驻足观看并品读其外在形象的雕塑作品构成了感知,从其外在的感知刺激公众,并引起既往经历和文化的梳理形成了对客体的再认识。
公共雕塑以物化的方式来呈现,并受到社会大众的检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雕塑作品必然与社会时代相联系,致使雕塑作品不是冰冷的物质,而是承载社会与文化等一切的美好与愿望,带给公众幸福感。
公共雕塑在公共环境中不仅要考虑到公共环境的文化特征,其本身的观赏性,公众的解读和需求更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作品最需要的是公众的解读,公众的参与,是创造与需求的关系。
情感表达是雕塑创作乃至所有艺术创作最初始,最本质,也是最终极的目的。是人在认识自然,研究自然,表达自然的基础上,讲个人的情感,思想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促使真情的流露。情感的物化形式会唤起人们的思考共鸣,使人心灵激荡。从中获得审美的熏陶。,这也是公共雕塑所能给公众带来的一种幸福感觉。
公共雕塑的形成對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形象建构,对公众的认识和艺术陶冶有重要影响,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通过公共雕塑的形象体会城市的人文气息,历史传统,道德价值,使城市更具有文化与艺术结合的个性魅力,从而带给公众以幸福感。
雕塑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些雕塑很难让大家读懂,并且人们意识不到雕塑已经给他们带来幸福感,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去传播雕塑的文化,并且认识到雕塑真的会给他们带来幸福感。与此同时,雕塑家的作品不光要有艺术性,更要为大众生活提供便利,能够贴合大众的内心感受去进行创作。公共雕塑与幸福感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我们一起去传播雕塑的多重含义。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