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析

2015-05-30骆金鸿

中国市场 2015年45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骆金鸿

[摘 要]随着物流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物流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变得越发突出,进行传统的物流教学模式改革,培养现代物流企业实用的物流人才成为物流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工作实际着手,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5.019

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的贸易日益频繁,物流业得到迅猛的发展。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更是将物流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巨大的空缺。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物流企业“有人可用,拿来就用”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需要的第一线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就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言,它需要高级物流管理型和大量物流执行与操作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的是向社会培养具有高级执行型与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重任。 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普遍存在趋向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而忽视物流操作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现象。

同时,就当前社会的物流人才需求来看,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培养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物流规划、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但各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普遍存在培养方向定向不明、全面开花的问题,教学体系设置大而全,没有培养倾向性和侧重点,无法形成院校自身特色。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操作性技能人才为主,课程设置必定更应重视实操环节。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受物流实训条件的影响,课程教学培养方案仍以理论讲述为主,没有或很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此外,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没有很好的衔接,出现了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矛盾、错漏,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历与能力不符、证书与技能不符,持有物流专业学历证书的“物流专业技能人才”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根据麦克斯对物流从业人员调查反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50%知识对现在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2.3 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数量不足,许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缺乏授课教师,物流教研室靠2~3位教师支撑着,生师比远远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8∶1的比率,教师课时量大,没有时间进行科研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是师资素质差,受教育程度和职称情况普遍偏低,教师自身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能力,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双师型”教师来说,教育部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低于整个专业教学队伍教师数的80%,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实际仅仅占不到30%的比率。

2.4 实训条件落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人才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实训来完成。半数以上的高职院校缺乏物流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仅仅依靠教师的描述、图片和视频教学,难以还原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场景,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仅需要教研室全员参与研讨,更应结合社会实际人才需求,邀请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立足行业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学院自身特色,并结合招收的学生基础素质等各方面因素来制定。同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做到“1年一小改,3年一大改”,修订结果交由学院教育委员会或相关专业教育咨询中心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后,方可试用。

3.2 制定系统的物流专业课程标准

在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由于教材、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差异,同一门课所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往往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物流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有自身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如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授课内容、重难点等。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由物流企业的专家和各高职院校物流教育专家组成相应的研讨团队,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物流专业课程标准设置。

3.3 树立“以赛促教”的教学新理念

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往往能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这种新教学理念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将技能大赛内容与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现阶段高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中的“现代物流存储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大赛”项目为例,该大赛包括方案的制作和实操两部分,它科学地融合了物流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实践,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典型参考依据。在推行该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运用技能大赛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灵活设置教学模块,从而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

3.4 实行“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新模式

日常的物流教学中可以运用物流案例辅助理论教学,也可以根据实例以任务或问题为主线采用情景化教学、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模拟操作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此外,也可以加入信息化教学的元素,如将物流知识点做成微课和慕课,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构建物流专业教师梯队发展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可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一般教师的教师梯队发展管理体系。各层次的专业教师在年初制订学年的教科研计划,年终考核的机制,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等级晋升、职称评定和绩效发放的依据。双师型以上教师每年必须去企业进行定岗实践;骨干以上教师除必须完成规定的核心课程教学任务外,要积极进行科研活动;专业带头人要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定期走访企业,召开专业学术讲座和组织、策划教研室活动。同时,物流教研室应加强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活动,高职称或高等级教师有义务培养一名新进教师,从而实现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体系构建。

3.6 深化校企合作

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物流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一方面,只有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接轨、授课内容和工作岗位的对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由于资金等问题都存在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充分开展的问题,如果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在日常的授课中,实践教学模块邀请企业能手一起完成,或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训和长期的实习,成立订单班,共建实训室、实训场所等。这样不仅能解决专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更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4 结 论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应结合企业需求,学院自身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3).

[2]曾琢.物流技能大赛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结合的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4(5).

[3]李庆满,吕赞.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10).

[4]谢如鹤,刘广海.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2(28).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