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
2015-05-30李琳杨之毛孙丹娟
李琳 杨之毛 孙丹娟
[摘 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自控力缺失表现在四个方面:生活没有规律、注意力不能集中、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疏远、道德责任感缺失。大学生自控力培养的途径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明确上网需求和上网目标、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五个方面。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自控力 培养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17-02
自控力又称自我控制力,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功能,也是自我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控力是个体自觉按照预定目标,对自我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施加的管理和控制,使其表现符合自我的期望和要求。[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控能力是个体对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自控能力是个体将社会道德的外在监督作用内化为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从哲学的角度看,自控力是人的能动性的理性调控。[2]自控力是个体通过采取各种策略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高自我调节和管控的一种能力。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校园“三风”的建设,对和谐校园的构建有重要的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自控力缺失的表现
(一)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变得没有规律
特殊的网络环境,让大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言论、随时随地和陌生人交友聊天、看视频、玩游戏等,这对于刚刚离开父母监管的大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在一天的学习生活结束后,本该休息的大学生在入睡前随手翻看手机,在没有注意时间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便错过了黄金睡眠时间,他们长期晚睡早起甚至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规律因此受到影响,其自控力也会逐渐降低。
(二)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
网络让大学生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宿舍,甚至是在街上都可以拿出手机打发时间。这导致他们上课时不专心听讲,回寝室时不愿与同学交流。对于邮箱控、微信控、微博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停地刷新微博、微信,关注他人的更新或留言。这些让大学生养成了不会动脑筋思考问题、不会与人交往、对身边发生的事不关心等习惯,不良习惯的养成让大学生在无形中失去了很多。
(三)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疏远
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沉溺于网络中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另一方面,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自己的各项活动。移动互联网的独特性满足了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让大学生的生活渐渐与现实脱轨,对移动互联网的心理依赖也让大学生的自控力逐步减退。
(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越来越低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往往让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难以抵挡这种诱惑。虽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完善,自控力较中小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律意识的缺乏,让他们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吸引,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而这些又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缺失,思想和行为失去控制,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网络的监管不力以及网络使用的匿名性,让部分大学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在网络上随意地攻击他人、诋毁他人,或者发一些不负责任的帖子。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上网行为的失范,让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越来越淡漠,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自控力培养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移动互联网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大学生群体是新生事物的最先接触者、移动媒体使用的主力军。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便捷性,让意志力缺乏、不能自控的大学生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等。对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正能量,让移动互联网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二)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教育途径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方向,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通过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和团体辅导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移动互联网行为的自控力,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在多方面取得成功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心理结构中,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冲突的调节者。认知心理学家把个体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看成是进行自我调节的基础,并且非常重视认知在控制自己情绪中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控制力是个人成长和自我潜能实现的一种表现。由此可见,自我控制力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帮助他们在多方面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等。将自我控制力培养的策略应用到大学生日常网络行为中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与自我管控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受教育者变为自我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开展自行组织的与使用移动互联网相关的主题班会活动或者校园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动形式,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其次,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了解移动互联网的相关知识,与学生建立沟通的桥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了解自己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明确自己的上网目标
大学生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经常被各种信息所吸引,这无形中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同时,很多大学生也禁不住网络的诱惑。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要让大学生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上网目标,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上网任务,保证自己做其他事情的时间不被耽误。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适时对大学生进行自控力训练
结合校园内的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指导,以此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控制水平。如在个体咨询过程中,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一些网络行为自我控制的方式方法;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控力训练,以达到提升意志力的效果。通过不断地增强任务的难度,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指导。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减少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
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有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娱乐、交友、学习交流等的需求,并能够吸引广大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得到的满足感在现实的大学活动中同样能得以实现。让大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行为,能够不断地减少其对网络的依赖,同时将其对移动互联网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中去。
(五)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
为了给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净化舆论环境,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让学生在健康的信息环境下学习和交流。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主要指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应选择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有利的信息。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外部的监管,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行约束,辨别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只有充分发挥内、外两方面的力量,才能让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国庆,于妍,罗正里,等.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网络使用自控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9):1078-1080.
[2] 周小李.关于自控力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73-76.
[3] 李伟超.论高校大学生信息免疫力的培养[J].现代情报,2008(4):154-156.
[4] 李晓辉.网络化进程中的大学生自控能力培养机制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0(9):75-77.
[5] 林永和.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7(6):69-70.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