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地域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与风格形成
2015-05-30张义
张义
秦岭是古往今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水画家创作的不竭源泉。秦岭地域性特征对他们山水画创作的风格成因起着重大影响。围绕秦岭主题,研究分析历代秦岭题材山水画作品,探讨地域性特征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不仅对画者的创作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下秦岭题材山水画意境、图式、笔墨本体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秦岭题材山水画是指以秦岭山水为表现主题,用中国传统笔墨为表现手段的山水画形式。汉、唐以来,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此时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山水画正处于发展阶段,巍巍秦岭为发展阶段的山水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山水画的精神发端于宗炳、王微,成熟于李思训,秦岭题材的山水画表现在山水画初期发展阶段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维隐居秦岭北麓的辋川,以辋川山水为题材作山水画,得秦岭山水之助,由此开中国文人画的先河,对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巨大,明代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尊王维为南宗祖师。北宋时期,山水画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大学科。范宽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作品多表现秦岭题材,是秦岭分明的脉络,巍峨耸峙的山石,峭跋的风骨成就了范宽的山水风格和成熟技法,范宽这种全景式的大山大水的构图正是秦岭山水给人的真是的感受,而范宽以绘画形式为秦岭题材表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美学标准。五代后期至宋初,北方山水画派出现了三大名家: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正标志着北方山水画的高度成熟,进入鼎盛时期。李唐学范宽,现存代表作《烟岚萧寺图》、《万壑松风图》风格近似范宽,影响了南宋山水画的发展。明代唐寅、清代王晖、王原祁、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等都受到了范宽画风的影响。明代画家王履和书童、仆从游华山,以写生稿创作《华山图册》,极好的表现了华山的风骨,画面同时具有很强的写生感,风格独树。二十世纪“长安画派”的崛起,使当代山水画有了新的发展,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宗旨指导下,积极深入生活,以全新的笔墨、图式表现秦岭山水,为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地理环境对山水画风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山川地貌和植被的丰富多样直接孕育了历代山水画家多变的风格。“董巨峰峦,多属金陵一带;倪黄树石,得之吴越诸方。米家笔法,得润州城南;郭氏图形,在太行山右。摩诘之辋川,关荆之桃源,华原冒雪,营丘寒林。江寺图于希古,雀华貌于吴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抚缣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秦岭地缘对山水画风格形成影响因素。
文人画隐逸画风
中国的绘画历史上,王维自创的“水墨山水”画享誉古今,被后世画家誉为中国文人画鼻祖。现存于世的是唐摹本《辋川图》,以水墨为主,山和石头上都用石青、石绿来染色,亭台楼阁描绘细腻,线条有劲,几近占据整个画面。以水墨为主导地位的特性,蕴含文人的隐逸情结,结使王维成为了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人物。这种以水、墨作为表现手段的“写意画”取代了浓艳富丽的重彩,并赋予了中国文人一种单纯的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美感。
雄浑峻厚的山水风格
“峰峦浑厚,势狀雄强,枪笔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他的画风浑厚端庄,气势雄壮,给人一种有雄奇险峻的感觉。《溪山行旅图》堪称代表作。我们一眼看去高耸的大山在画面的正中央。山头树木茂盛,两边有高山,右边的两座山峰中间有山泉飞流直下。画面的底部有三堆石头,上古树笼罩。石头的下面有溪水流出,静中有动。道路间的商队与山水紧密结合,使画面充满了生机。北方山水画家的大多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如李可染的作品中就能找到范宽的影子。明代王履他的画风受到了范宽的影响,与其相似,他在总结自己的创作方法时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王履的《华山图册》和他的画论对于后世的山水画家和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逸深秀的山水画风格
清逸深透山水画风格一般表现在画面上就是一种高而窄的构图形式,这种图式与山水画构图中的“高远”一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一个古典的典范,是清逸深秀风格的直接来源。现藏与辽宁博物院的《太白山图》是其典范。《太白山图》设色画松林茂密,杂树青红,萧寺殿阁,长岭延绵。用笔简单利爽、尖细,点子特多,松树和山石的用笔皆十分繁密,已显示出他的密的特点。王蒙广泛的研究了前朝各明家各画派画法,他吸收了董源、巨然和郭熙的画法,后摆脱了这一画风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
抒情写意山水画风
抒情写意山水画风即是把自己的感情通过笔墨、技法等融入山水画中,我们欣赏元代的山水画,可以看出画家们尤为推崇这种风格。元代的文人雅们的喜欢这种高雅脱俗,俊逸跌宕的风格山水画,画家为了自己的画适合这个时代的需求,画面多体现这种高雅脱俗,俊逸跌宕的风格。元画是抒情的,明代沈周在传承元代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北方秦岭地域山水画的特征,如代表作《庐山高》,强化写意特质。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2014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