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差异的比较研究》的阶段性实践分析
2015-05-30于虹
于虹
《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差异的比较研究》这个课题组成员在我的组织下,研究工作已经有一个阶段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课堂教学,区分在小六和初一这两个学龄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践,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做出来如下方面的对比和总结。
一、发声方法
发声训练是歌唱当中重要的基础训练。这也是很多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堂上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嗓音条件,音色,音准,嘴形,发声习惯各不相同,甚至有一些初一学生较早就进入了变声阶段,所以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龄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唱得正确、熟练、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和模仿达到练习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刚开始的发声练习选择元音字母或是相对比较平稳的音阶开始。
二、音域及声区
小学生能演唱的声音,从最低到最高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小学生的音域,其总音域一般是从小字1组的a到小字2组的c。小学生的声区是指他们的总音域按不同共鸣腔发声,音色特点分成高、中低三个声区,中声区也叫混合声区,是小学生原来有的自然基础音。从小字1组d到小字1组的a,这几个音容易发出比较优美动听的声音,因此也称自然声区。因为在低高两个音区中间,具有混合音色,故被称为混声区,低声区是从小字组a到小字1组的d,高声区则从小字1组的a到小字2组的c。在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在选择歌曲时,要尽量适于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发声练习时更应如此,不要过低,过低会使学生的声音容易疲劳,也不应过度,过高易使学生的声音造成沙哑、发炎等病变。中学生在音域上相对于小学生要有所拓展,但这个时期也往往是中学生敏感的变声期。虽然音域更广,但是还是要注意保护嗓音,男生尽量控制在小字组g到小字2组的c,女生控制住小字1组的c,到小字2组的f。当演唱过程中音高较高时要教会学生用气息支持声音的延续。发声和歌唱时,要在学生能够自然唱出的实际音域范围之内,最好用轻声进行短时间的练唱。
三、咬字
“一首歌曲,如果我们连歌词都唱不清楚,那能够打动人心吗?”这是我经常问学生的一个问题。咬准字头,延长字腹,归韵收尾。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唱“前”这个字的时候,他们知道要唱清楚,所以往往是把重音放在声母q上面,然后初中阶段我们要灌输学生咬字的拉长,特别是在唱长音的时候。“前”首先字头“q”唱清晰,但是字头不能延长太多时值,然后借母
韵母延长,即“an”变成“q-i-an”把整个字拉长来唱。
1.教学内容上的扩展
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唱《小小少年》和欣赏《两颗小星星》。这两首歌曲都选自影片《英俊少年》,这是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从内容来说《小小少年》结构规整,节奏单一,曲调简单,学生只要掌握好附点节奏,就能够演唱好歌曲。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求对学生进行附点的节奏训练,在节奏掌握好之后加歌词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同样是影片《英俊少年》的插曲,这是人教版初中音乐所学习的知识内容,随着中学生年级的增长,知识范围的扩展,音乐演唱技能的提高,音域的延展,以及音乐感受能力的增强,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也要有所丰富。我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将故事的影片片段截取放给学生们看,让她们通过电影的情节想象音乐的情绪情感,相信通过影视片段和故事情节,学生能更加深刻的体会歌曲情绪所要表现的内容。
2.器乐教学
在音乐课本上,每一个年级都有器乐教学的任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识谱的能力较薄弱,而非热点学校或是农村小学来说也没有很好的条件来进行器乐教学。基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从打击乐器着手,也可以自制打击乐,便于操作。而对于初一的学生,器乐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打击乐器的强拍若拍上,书本上的竖笛学习就是不错的选择,竖笛小巧轻便,适合教师课堂教学,技法简单,适合学生课堂学习,教师若能从旁指导,学生一定能掌握简单的曲子,从而推进学生对器乐教学的浓厚兴趣。
3.对音乐作品内在的挖掘
《红旗颂》是小学六年级音乐和初中一年级音乐课本上都有的知识内容,这堂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节欣赏课,要完整的欣赏这部作品是非常难的,因此我在教学任务上做出了一些调整,首先学生要会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用了什么器乐来演奏?其次要求学生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我们说乐队是器乐的谈话,器乐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分别从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组里,分别找出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器乐进行图片的欣赏和音色的聆听,既可以直观到看到器乐的形状颜色外形,又可以调动学生探索新奇事物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