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浅析
2015-05-30杨延萍尚峥
杨延萍 尚峥
【摘 要】随着国家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激增,以为培养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正以不可抵挡的趋势涌现在社会中。而如何突出高职的特色,如何提高办学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两大难题,而解决办法的重点则是如何建立教与学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促改进,以改进突特色。
【关键词】多元性;职业性;科学性
一、教、学评价体系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两部分,而这两部分正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和关键问题,也是判断教育目标实现效果的标尺。
1.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市场需要相匹配的人才,它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及岗位性,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有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机会,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应该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沟通的平台,使学校真正做到订单式培养,提高就业满意率。
2.是老师内涵建设的内在需要
教和学是两个不同却又相互影响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使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也可以使教师有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奋斗方向和目标,最终实现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电力学院教、学一体化评价体系现状
1.教师教学评价
目前学院对教师教学评价主要实行“学生评教”+“实地检查”+“同行评仪”的方式。
(1)学生评教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涉及二级指标,考核分A、B、C三级,每个等级分别20、15、10分。一级指标分五个模块:工作态度(20分)师生关系(15分)课堂管理(25分)教学水平(20分)教学效果(20)。5个模块分别都有3个二级指标,模块一:备课情况,上课是否守时,教学态度。模块二:是否尊重关心学生,师生关系,沟通效果。模块三:课堂管理方法,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气氛。模块四:教学经验、板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模块五:教学规范,创新能力,学生能否真正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实地检查每学期进行两次,由教务处集中组织进行期中、期末检查,另外由学校的专家,领导随机地进行课堂听课。检查的形式分为系部自查+集中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教案、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学生作业、学生考勤、听课记录、教学日志等方面进行整体测评。
2.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通过考试,把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突破原始的评价方法,电院现以“考试”+“社会实践”的方式来考核学生。考试以“笔试”+“实践”+“考勤”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分值权重为70%+30%或50%+50%或50%+30%+20%。社会实践主要由辅导员或团总支书记来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参加各种校内、校外活动、社团、学生会活动等。
3.同行评议
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值为20+20+20+40,德考察师德的3个方面;能从3个方面来检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勤从教学纪律和活动积极性来评价;绩从教学质量、工作量、教学改革、科研、育人5个指标来评价。
三、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体系主体的单一性
现行评价活动都是在校内进行的,评价主体为受教育者或教育者,缺乏实放性、综合性、技术性。而评价主体由于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被评者间具有直接的联系,出于各种人情、地位、感情的考虑,评价的结果缺乏真实性。再者由于评价主体的年龄、学识、专业、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的限制,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解释,很难做到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2.评价内容和指标缺乏职业性和针对性
目前我校的听课记录单、学生的评教表、同行评仪表、学生考勤表等用的都是一般的常规的教育评价标准或者稍微变更一下,评价内容无碍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师德师风、到课率、作业成绩和次数平时测验等对教师和学生基本要求,没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缺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的指标内容,如教师的社会实践、职业水平与等级、科研成果。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岗位操作能力没有相应的考核办法。
3.评价方法缺乏激励性和发展性
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反应的都是教学常规问题,缺乏专业职业岗位评价的特殊体系,因此教师对教学的改革,创新失去热情和动力,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也只注重理论的讲解,甚至为了得到学生高的评价,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失去了教师的教学原则和规范。对学生的考核只是以成绩作为排名,以辅导员和同学老师的评价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水平、人生观、价值观的考量,同时也略去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的考察。
四、对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1.评价主体选择的多元性和科学性
不管是教师教学质量还是学生学业评价,我们都应该引入第三方主体作为评价体系的一员,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第三方主体可以是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社会中介、相关行业协会等,进一步与市场需求对接,互相反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的“双师”能力。当然除了第二方第三方评价之外,第一方的自我评价也是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主体的一种措施,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及自我反思,可以突出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我激励,自我探索,不断改进,在这一模式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建立一个自我考核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如何赋予权重,充分发挥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激励的导向作用。
2.评价的指标内容应具有职业性和前瞻性
职业教育强调理论够用为主,加大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其教学评价体系要有其特殊性,不仅包括常规能力的考核,还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评价,如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可以增加教师岗位职业技能的考核,一方面通过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或专业资格技术认证来考核;另一方面可以由实习或挂职单位来评价,使教师在理论知识渊博的同时,增强技术能力的学习。学生学业评价时可以灵活的运用暑假时间实践锻炼,或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使学生能有效的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岗位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实施企业反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涵盖技术、应用、理论知识、动手能力、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即将融入的工作环境,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不断促进教学改革
由于我院师资配备率低,教学任务量繁重,导致老师考核时,只重视量而忽略了质;再者评价方法单一,没有有效的全面的评价考核机制,评价手段仍为纸质、保密性差。构建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现代化的测评平台,实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教学评价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和保密管理,及动态的查询和反馈管理。我校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评价方法只侧重于教学、招生两个方面,而轻视了内涵建设即科研。科研是对教研的补充和促进,是学院发展和提高软实力的动力和途径,通过“产学研做”一体化的评价,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娥.学术期刊《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内各要素的性质及之间的关系》[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9期
[2]吴琴.学术期刊《对高校教学评价的认识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