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教育发展进程对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影响
2015-05-30李思维
李思维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分工明确的进程来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面临新的挑战。2014年,国家教育部将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明确:改革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向职业化教育转型。这意味着高校的课程改革等问题迎面而来,本文通过对职业化教育发展状况和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两个维度,对高等院校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以期对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化教育;课程改革;方式
2000年,中国教育出现了大转型,全面开展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2004年至今,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度高等问题已然成为高等院校毕业生遭遇的突出问题。2014年,国家进行政策调整,在教育部的规划下,全国600多高等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转型率达到全国本科高等院校的50%。这项举动意味着高等院校的发展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教授学生理论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象牙塔,而是要肩负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与当今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素养高的大学毕业生。
一、职业化教育发展现状
1.职业化教育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产物
教育的发展是国家进步的源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人才结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还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30年后,我国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产业结构逐渐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这就要求每一个行业的劳动分工与时俱进,精细化程度提升。主要表现为职业化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正是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最优模式,秉承培养合格、优秀的劳动力需求为原则,从而推进职业化教育的发展进程。
2.职业化教育层次增加、领域拓宽
我国的教育是多层次的,涵盖了初、中、高三个阶段,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出现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和水平与高等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和水平持平的现状,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更是出现严格控制全日制硕士招生指标名额分配,大力推广专业硕士招生的情况,政策上支持专业硕士规模增加、投入增大。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2014年,获批专业硕士学位点达5个,涵盖教育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体育硕士、旅游管理硕士,这些专业硕士毕业后则需要进入与专业对应的行业中进行工作,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入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双导师培训、导师团队分类指导等的具体模式,培养方案也与学术型硕士差异巨大的。可见,职业教育的领域不再是过去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的中等技术培训学校,而是深入到更高级别、更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培养中。
3.职业化资格认证类型调整
2014年11月24日,根据国务院正式文件规定,取消了58项职业资格许可,这是对于职业资格鉴定的一次重大变革,通过这种调整,有效、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让本来具有相应技术和实操能力的人有机会走到能力胜任的岗位上工作,比如:土地估价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取消让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就业生、就职于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拥有从事此项技术、业务的准入机会;品牌管理师的取消,让更多的从事企业品牌规划、文化创意、企业管理等人可以拥有行业准入资格。职业化资格证书的取消和分类调整,对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为这些已经取消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行业直接培养具有此行业准入知识水平的毕业生。
二、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现状
1.课程在高等院校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基础上,课程开展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决定着培养学生的能力。参与正常社会生活需要学生具有终身持续性、个体主动性、工作创新性的能力和优势。课程对于以上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托于现有教育方式和思维习惯,学生初步形成了初次就业时的基本素质。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能力将作用于具体的行业竞争中,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熟悉的知识体系,是现代企业对于选拔人才更加青睐的标准。
2.高校现行的课程模式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秉承着推行学历和资格认证的原则,主要是从理论认识水平方面培养本科及研究生。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依赖于课堂教学为主、小组讨论为辅的方式。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基础,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进行系统教学,但主观性太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教师侧重于理论的讲授容易让学生刚进就业岗位时存在理论无法运用于实际的现象。近年来,高校推崇精品课程建设,把一门课以最优配置讲法公开传播,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便捷学习学习途径,通过改善和提高教师教学方式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知识面拓宽,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主导模式。
三、做好职业化教育进程中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途径
1.继续开展精品课程和公开课程建设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计划”,自2003起,教育部花费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并且利用网络等相关平台将精品课程的内容公开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个项目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大量的精品课课程讲授精彩,内容详实,学习方式便捷,广受学生好评,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在精品课课程的选拔和评比中,通过技能竞赛、慕课、公选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服务,在教育改革的发展中,做好职业化教育,建设职业化精品课程和本专业精品课程理当进一步推进。
2.开展企业实训、建设实习基地
在学历证书与劳动技术资格证书并行制度下,企业和高校之间需要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在培训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获取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职业操作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讲授,训练,实际操作、现场模拟等具体的方式,来使得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全面了解,领悟到工作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在循环往复的学习中,使得学生实现真正的学有所获;对企业而言,通过与高校之间的能动训练机制,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更能为企业培养该领域员工忠诚度、为行业整体劳动力水平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以师范类高校为例,通过将学生送到中、小学等教学单位进行实际教学,可以对学生在教学技巧、技能、知识点甚至是班主任工作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3.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行业人才引进机制
高等院校教师队伍一般来自于全国各高校科研型人才,教师队伍有的擅长理论研究,有的擅长实际操作,因各自侧重点不同而产生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要通过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来加强课程改革,将教师队伍、课程、学科、教育设施设备、人才团队等教进行合理配置,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加入教育行业,带动高等院校的课程建设的多样性发展,从而充实高校教育中教师主体力量,既能保证科学研究平台的推广,又能实现大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大学职业化教育水平和高等学校的竞争力。
4.开展就业培训专项课程建设
就业难,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在贯彻国家政策的时候,重点通过招聘会、推荐会等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举办场次多、内容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和平台,但未曾开展系统性的就业专项培训课程建设,大学生依然还需要通过中介就业培训机构,提升个人就业机会和能力。大学生毕业后,有的因为缺乏就业培训、面试培训和工作失之交臂,高校应该考虑到学生家庭状况差异,没有更多的就业成本投入在职业培训中介机构。高校应当国家政策和学校人才资源的帮助下,启动就业培训专项课程建设,这类课程的建设,既将就业与职业化培训紧密向相连,又降低了学生的就业成本。做到毕业生毕业就能尽快工作,工作后就能尽快发挥,从而缩短了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时间和上岗培训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5.开展职业资格课程培训
职业化教育的来临,迫切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某一行业的专业胜任力,开展职业资格课程培训,既能减少学生耗费课外时间学习,又能保证学生高效学习,这类课程建设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因工作经验、学时等方面受到限制而影响到职业资格认证的情况,使得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就充分的利用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拥有职业胜任力。从而,促进整体职业化人才的建设。
6.开展企业对口就学院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型企业与高校和做开展企业大学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员工,建设企业文化、推广职业技能。如海尔企业是自己创建海尔大学,为培养企业员工、推广文化,效果突出。但很多企业在教育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上缺乏经验,需要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制度,建立某某学院,为企业专职培养未来员工,如:贵州茅台白酒学院和贵州某高校联合办学的,目的是为解决在大力发展白酒产业过程中人才瓶颈问题,在这类的院校中,高校所要做的工作不仅是简单的课程学习,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建设,开展企业文化宣讲、白酒酿造工艺、市场营销等课程,高校在职业化进程的过程中需要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更新,与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实现职业化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湘.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周建松.以制度创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