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词

2015-05-30石晓莉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信客背影苏轼

石晓莉

【摘 要】关键词是解读文本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近几年来,关键词教学开始进入日常的语文课堂,那么,什么是语文关键词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指在语文教学中,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课文关键词,编排关键词序列,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课文的关键词,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

【关键词】关键词;解读文本

那么,语文阅读课为什么要采用关键词教学?语文课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语言,而凡是阅读又无不是从词语阅读开始的,所以,语文阅读课从文章词语入手理所当然。而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就成为了解读文本的钥匙。

语文关键词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回归语文本身,以词语作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关键词有以下几个来源

(1)文章标题。又如,《信客》一文,可以抓住“信”字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设计一个活动——填写招聘启事,重点突出职位要求(职业道德),提问:招聘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出“信”,继而在文中找到依据“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接下来问题的设计都围绕着“信”字展开:做信客时,都发生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信客什么品质?他为什么不再做信客了?他不做信客之后怎么生活?总结老信客的教训,新信客的经验,从信客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学生在通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信客”之“信”就会有更准确的认识——信,诚信也。不论是“散步”还是“信”,都是从文中标题当中选取的,作为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的一把钥匙,对于学生阅读文本,提供了很大帮助。

(2)文章内容。以《散步》为例,文章中有“分歧”一词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词。据此,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是如何解决的?这个词语用在此处是否恰当?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出“分歧”这个词语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老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也能很快想到“分歧”在这里是大词小用。在把此和文中的最后一句话结合起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题。再比如根据《背影》一文中的“背影”,可以如下设问:作者最难忘的是哪次背影?为什么难忘?问题很简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思考,为什么难忘的是这一次的背影呢?这样,学生就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又比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百草园可以说是一个儿童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呢?它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又是什么?还是乐园吗?由此设问,学生会自然将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一个比较,再结合自身成长的经历,不难明白作者为何要将一个“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称作“乐园”。“分歧”、“背影”、“乐园”这些词语都关涉着文章的内容,对于理解文本,它们的作用不可或缺。

(3)文章主题。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从作者对父亲“背影”的细致的刻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父亲对儿子的爱。但是,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吗?再次品读课文,我们发现,文章当中还有对儿子的“泪水”的几次描写,从这些“泪水”当中,我们又能读出什么呢?作者仅仅是因为感动而“流泪”吗?细细揣摩,“泪水”中还有作者对老父亲的深深的爱意。据此,我们可以把关键词定为“背影与泪水”,引领学生去感受父子之间相互的爱。

(4)文章的写作背景。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证件不和,受到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另外,苏轼在写这首词时,与胞弟苏辙也已经整整七年没有见面。“政治失意、壮志难酬”,“与胞弟多年未见”,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钥匙,作者被贬失意,与亲人不得相见的无奈与悲伤,以及自我排遣之后的乐观豁达,都能从文中细细品味出来。又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四年了。元丰二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苏轼被捕入狱。出狱之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在城南承天寺。根据背景材料和文中内容,我们可以把关键词定为:苦中赏月,苏轼被贬官,生活困苦,抱负得不到施展,却能在此种情况之下依然有赏月的闲情逸致,就如苏轼自己所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足见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总结

当然,关键词不是随意选取的,而是要和我们的教学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关键词,是解读文本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找到了文章的关键词,据此来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文本,体会文本的深刻意蕴。

猜你喜欢

信客背影苏轼
两个背影
背影
从善如流
背影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老信客是奉献者吗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两代信客的故事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