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50例临床观察
2015-05-30陈海英
陈海英
【摘 要】 目的:观察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及传统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传统手术组(对照组)、小切口组及腹腔镜组,每组各50例,分别观察三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小切口组和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小切口手术;传统手术;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86-02
目前,子宫肌瘤发病率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成年女性中子宫肌瘤患病率达20%~30%,多发于30~50岁的经产妇,其恶变率0.4~0.8%[1]。该病的治疗方式较多,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和根治方法。本次研究探讨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及传统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5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对照组)、小切口组及腹腔镜组,各50例。传统手术组患者年龄为29~52岁,平均年龄为(37.25±3.68)岁,其中23例为单发性子宫肌瘤,27例为多发性子宫肌瘤,肌瘤直径为2.5~10cm;肌瘤部位:黏膜下肌瘤10例,浆膜下肌瘤16例,肌壁间肌瘤24例。小切口组年龄为28~54岁,平均年龄为(36.32±2.56)岁,其中22例为单发性子宫肌瘤,28例为多发性子宫肌瘤,肌瘤直径为3.5~10cm;肌瘤部位:黏膜下肌瘤8例,浆膜下肌瘤15例,肌壁间肌瘤27例。腹腔镜组年龄为26~54岁,平均年龄为(36.5±4.58)岁,其中24例为单发性子宫肌瘤,26例为多发性子宫肌瘤,肌瘤直径为3~10cm;肌瘤部位:黏膜下肌瘤12例,浆膜下肌瘤13例,肌壁间肌瘤25例。三组患者均表现为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月经量多等症状。检查肝、肾功能正常,经彩超检查了解子宫活动度、肌瘤位置及大小,通过诊刮术、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等检查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开腹手术组(对照组) 手术切口(下腹正中切口或耻骨联合上横切口)10cm左右,开腹探查子宫肌瘤所在的位置、大小及数目,以决定子宫切口。对多发肌瘤,应尽可能从一个切口切除多个肌瘤。
1.2.2 小切口组 手术切口(取耻骨联合上2cm处)为长约5cm的横切口,于肌瘤周围注射20U缩宫素,充分暴露瘤体。按照传统手术的操作步骤逐个剔除肌瘤,肌瘤过大可牵拉至切口处在腹腔内操作,对于多发肌瘤可先剔除最大者或最便于操作的肌瘤。
1.2.3 腹腔镜组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常规脐部切口10mm,充入二氧化碳形成气腹,气腹压力保持在12mmHg,将气腹针穿入腹腔后观察腹腔是否有异常,对手术创面较大的患者采取缝合止血,创面较小的采用电凝止血,术后清洗腹腔、释放气体并缝合切口。
1.3 评价标准 ①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②随访了解术后1年和术后2年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比,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腹腔镜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显著优于小切口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肌瘤复发率对比 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小切口组(P<0.05)。术后随访腹腔镜患者1年肌瘤复发率为6%(3/50)、2年肌瘤復发率为8%(4/50),对照组及小切口1年、2年肌瘤复发率均为0,三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影响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杀手”,且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子宫肌瘤有无症状表现及症状表现的轻重均与肌瘤的生长部位及性质有关,大多数早期无症状,若肌瘤的生长影响到子宫内膜面积或宫腔形态的改变、或为黏膜下肌瘤、或为较大肌瘤、或生长速度过快、或长在子宫颈、阔韧带等特殊部位时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常见的症状表现包括腹部包块、腰酸腹痛、白带增加、月经异常、不规则出血、流产、甚至不孕等。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是杜绝癌变的关键[2]。
子宫肌瘤的治疗中,药物治疗仅能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开腹治疗、小切口手术治疗、腹腔镜治疗。传统开腹治疗操作直接、简单、易掌握,适用于多发性肌瘤、大肌瘤或严重粘连、可能恶性的病例,许多医院仍然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但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腹腔易发生粘连,病人恢复慢等缺点,因此以腹腔镜、宫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应运而生,逐渐在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中普及[3]。
经腹壁小切口手术是近年来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术式,受肌瘤部位、性质、数目、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比较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手术禁忌症相对较少,对仪器和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该手术的切口长度一般<6cm,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10cm的大切口而言,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同时能有效减少腹腔脏器暴露,减少腹壁损伤[4]。
腹腔镜手术为微创手术,可根据肌瘤的位置和大小选择术中操作方法,术前须明确诊断,以确定肌瘤的具体大小及位置。在手术视野被放大6~8倍的条件下可观察到腹腔各类脏器的情况,术中正确分离子宫肌层和肌瘤,防止其他组织结构被破坏,腹腔镜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最小,能保证子宫正常生理功能和生育需求。
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小切口组和对照组(P<0.05)。虽然腹腔镜术后随访1年、2年有复发病例,但与对照组及小切口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排除与观察例数过少及随访时间长短有关。因此,对于术后复发率的对比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具备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冬梅.宫角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7):202-203.
[2] 李珪,余胜民,严付红,等.壮医目诊诊断子宫肌瘤技术规范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3(2):30-32.
[3] 唐靖,蒋蕾.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6(19):82-83.
[4] 李东伟.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子宫肌瘤59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5(7):101-102.
(收稿日期: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