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应教什么

2015-05-30陈燕英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理解

陈燕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课改东风的吹拂下,小学语文教师铆足了劲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一时间,教坛上风起云涌,精彩纷呈,好像进入了课改的春天,其实细细研究,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各流派名师的课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创新,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还死死抱住教材不放,刻意放大了文本的功用,先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主要内容是什么,进而挖掘文本思想内涵,最后提炼写作技法。基本形式还是一问一答,老师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直到把好端端的一篇文章分析、挖掘到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分析完了,学生知道了答案是什么,换一篇由于主要内容不同、中心思想不同、写作手法不同,学生又不会了。更有甚者,教师干脆把自己对文本的分析、挖掘、提炼的结果交给学生,只要记牢了,背会了就能换个好分数。种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在意识上没有区分清楚“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 之间的关系,不懂的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往往是将教材内容当作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或者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过于多元,恨不得将自己解读文本认识到的语文知识等一股脑儿倒给学生,因此重点就落在让学生熟练、积累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为达到这一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材料、及所应用的技能和策略、态度、价值观等都是课程内容,但态度、价值观应该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渗透,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必须的,但不是重点,应该凸显的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

应掌握哪些基本的方法呢?

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聚集课标,课标是这样描述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些语句。概括成一个字 ——读,学习课文离不开读,我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几乎都是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实现的。“最浅显的说,朗读可以巩固识字效果,锻炼口语,发展语言。规范语言,促进语言理解的活化。

二、结合语境,理解词句

再看课标,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意义,……”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词语、句子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词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也是诱导儿童感知、理解、欣赏课文的艺术美,陶冶爱的情趣,促进感情的发展、意志品格的培养、认识能力提高的前提。“万丈高楼平地起”,由上我们不难发现,理解能力是语文阅读的最基本的能力,提高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句子的能力是必备的阅读素质,但是理解词句的含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一篇文章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文中丰富多彩的词句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句的绿叶,才有大树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大树血脉相连,词句的绿叶才能闪现生命的光彩。因此,理解词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对读懂文章很重要,更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基础。

三、形象感受,整体把握

接着看课标,第一学段“借助读物中图画阅读”;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基于这些要求,笔者认为至少透露了两点信息:小学生要学会阅读至少要掌握语言形象化和整体把握能力。

1、语言形象化

我们常说:“披文入情。”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披文”却未必能“入情”。这是由于汉语言是表意文字,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形象性,又因学生主要是靠形象来思维,是以感性的形式去把握世界的,“言生于像,故守言以观像。”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重视对语言形象的还原,创设和激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语言,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2、整体把握能力

系统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存在于整体中的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出它具有部分的意义,一旦离开了整体,部分就失去了它作为整体的部分意义。阅读最初就是感知。感知有其整体性特征。由于受前苏联“文学分析法”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条块分割”的教学现象;不论教什么课文,都要逐段分析,“满堂问”,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只有强调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变阅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扎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领悟表达,转化技能

在第二学段,课标开始在理解词句意思中提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第三学段,就多次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等。“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的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的实质是课程观、教学观问题,同时它又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正确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仅是读懂作品内容,学会了文本中的相关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透过对观察和模仿产生阅读兴趣、阅读行为,特别要强调的是:我觉得课堂的重点应该是课程内容,不是教材内容。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必须的,但对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至多只能占一堂课的百分之五十,这要强调,甚至可以硬性规定。因为如果对相关语文知识过于重视,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准确性要求过高,会掉到“只注重语文知识学习”的怪圈。语文知识一次掌握不了,还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巩固,不可急功近利,重要的是腾出时间,通过交流的方式将自身的阅读经验告诉孩子,让他们结合各自的实际去尝试和体验,学会运用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灵活的策略去建构文章的意义,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策略,进而形成终身阅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是应根据年级的不同,各有侧重,循序渐进!

猜你喜欢

理解
阅读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借多样评价 品经典大餐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浅谈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