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个性化阅读走进课堂

2015-05-30汤兴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阅读个性化课堂

汤兴江

内容摘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只有承认阅读鉴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成果,使课堂气氛平等和谐,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 课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因阅历、性格、情感、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也各不相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只有承认阅读鉴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成果,使课堂气氛平等和谐,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感悟生活,入情入境阅读

高中学生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的巨大压力,两点一线的生活令他们抱怨纷纷,“灰色”“枯燥”“窒息”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代名词。心灵一枯竭,阅读交流自然困难。所以我们首先要摘去他们看待生活的有色眼镜,还世界五彩缤纷的本来面目,引导他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文学,使他们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文学作品景、情、理、趣的世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中广阔恢宏的气势学生可凭生活经验感知,再加以想象和联想,他们在心中就会绘出壮丽的画卷。这样,理解了高昂的诗意,熟悉了意气风发的诗人形象,毋须多言,学生便能在情感上和诗人产生共鸣。

调动情感积累,学生可以自然地为鲁迅笔下的麻木民众愤然慨叹,为契诃夫文中幽默辛辣的讽刺拍案叫绝,可以走进王维诗中幽静恬然的山村田园,步入孙犁小说中如诗如画的冀中平原。“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诗论》),感悟来自学生个人心灵,独一无二,个性十足。

二.深入探索,发掘作品内涵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科技的发展,可供阅读的作品越来越多,网络小说、游戏指南也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但当我们探究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的原因时,往往只有一个答案——“好玩”。在好玩的驱使之下,阅读停留在作品表面,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曲折的情节、滑稽的人物、突破常规的语言所吸引。这种浅尝辄止、不求深度的阅读,只能获得一时的快感,无益于提高鉴赏水平,反而会导致思想的粗糙、浅薄。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作品中的闪光词句,作为打开作品之门的钥匙,深入作品,抽丝剥蚕,理解作品的内涵。利用参考书,借助网络,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发现作品的时代烙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感知作者的人格魅力。

以《陈奂生进城》为例,陈奂生几次进城强烈的反差达到了喜剧效果。笑完之后的苦涩与沉重,学生自然有所感觉,教师这时候就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作品主题。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人物形象分析,这样的效果远胜于教师的枯燥讲解。

三.前后联系,新旧阅读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对比和类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举一反三,将新的感悟融入自己已有的体验之中,产生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如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认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女性:寄人篱下、才情无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红楼梦》);被封建礼教的迷信吞噬的祥林嫂(《祝福》);情窦初开,寂寞难言的翠翠(《边城》);走出家庭,投入保家卫国战争的水生嫂(《荷花淀》)。在比较阅读中,中国女性的成长、成熟过程就非常清晰了。学生的个性化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点及面,更加深刻。

随着认识的加深,学生的思考也向纵深发展,“温故而知新”,新旧阅读的碰撞将产生更具智慧的知识火花。这一飞跃由学生主动完成,对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有重大影响。

四.大胆质疑,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本及读本无不选用名家名篇,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被这些响亮的名字所震慑,心存“高山仰止”的敬畏之情。对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初生牛犊”,教师不宜妄加否定,以标准答案为“尚方宝剑”,要求学生以定论为鉴赏目标。

敢于质疑并不等同于狂妄自大,重复前人的结论将失去自主思维。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使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各有收益。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山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个性化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