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学习兴趣度的调查研究
2015-05-30朱俊华
朱俊华
摘 要:调查发现,韩国、日本、俄罗斯留学生对中外文化比较和行为文化兴趣度较大,不同国别、性别、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兴趣度存在一定差异。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做相应调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留学生;中国文化;兴趣度;调查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导向和动力作用,“是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因此,了解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所在和程度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留学生的需求,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韩国、日本、俄罗斯三国留学生占高校留学生比例较大,本研究以这三国留学生为对象展开调查,无疑具有典型性,可以据此洞悉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度的总体情况,以便为留学生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策。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辽宁省三大城市五所高校的汉语言留学生,其中包括学历生和非学历生。按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152份,收回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91.45%。并对其中的10名留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问卷的编制以中国文化教育内容为维度。依据Hammerly的阐释,本研究确定了信息文化(关于社会、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文化)、行为文化(与生活方式、实际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艺术和文学的文化)三个维度。鉴于留学生教育的实际需要又增加了“比较文化”(如中外文化比较、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困惑等)这一维度。 最终问卷定为四个维度、三十二个文化项目。
关于问卷的统计,兴趣度分值的记分方法为:按其感兴趣的程度不同,由低到高,从非常不感兴趣到非常感兴趣,采取5级记分,即1-5分;年龄统计的方法:20岁以下代码为1,20岁-29岁代码为2,依次类推,60岁以上代码为6,年龄代码的平均值代表平均年龄情况。
二、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兴趣度调查结果
(一)留学生对不同文化内容的兴趣度
139份有效问卷,年龄代码平均值为2.388489,其中20岁以下11人,20-29岁94人,30-39岁18人,40岁以上6人。如图1所示,外国留学生对中外比较的文化内容兴趣度最高,行为文化次之,对信息文化和成就文化的兴趣度偏低。留学生对与留学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兴趣度较高,如图1。
在具体的文化项目中,兴趣度分值超过3.5的为饮食文化、电影、中外文化、禁忌文化、电视剧、历史、节日习俗、出行文化、名胜古迹、文学、居住文化等十一项,其中对饮食文化的兴趣度分值超过了4,表现为非常感兴趣。兴趣度分值小于3,表现为明显不感兴趣的项目为宗教文化和民族舞蹈两项。另外,对那些通常被认为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项目,如书法、武术、水墨画等,兴趣度分值分别为3.151079、3.057554、3.007194,留学生的兴趣度较低。
民以食为天,留学生对饮食文化情有独钟不难理解。另外,留学生面临在中国生活的种种现实问题,所以对与生活、娱乐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比较感兴趣。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也有利于一定程度避免或减少文化冲突
(二)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度的国别比较
韩、日、俄留学生问卷分别为78份、31份、30份。年龄代码的平均值为俄罗斯1.8,韩国2.346154,日本3.064516,平均年龄俄罗斯最低,日本最高。调查结果与被试的年龄层有一定关系。
如图2所示,从总体兴趣度来看,俄罗斯最高,日本次之,韩国第三。在各个文化分类的兴趣度中,除了对比较文化的兴趣度日本略高于俄罗斯之外,几乎还是按照俄、日、韩的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在具体的文化项目上,日本留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表现出4.129032的高感兴趣度,对名胜古迹(3.870968)和文化困惑(3.709677)的兴趣度明显高于其他两国;韩国留学生对文化困惑(3.474359)的兴趣度高于俄罗斯,对电视剧(3.75641)的兴趣度明显高于其他两国;俄罗斯留学生在出行文化上表现出4.5的高兴趣度。
俄罗斯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度最高,主要由于与韩、日相比,俄罗斯和中国文化差异较大。另外,一般认为,年龄越低对异文化的兴趣度越高,俄罗斯留学生年龄普遍偏低(20%被试年龄为20岁以下,80%被试年龄为20-29岁)也是重要因素。
韩国留学生反映本国年轻人普遍不关心文化问题,甚至本国文化也不关心。而且他们学习汉语多数为了找工作,认为学习文化不是主要目的,但普遍喜欢娱乐。另外,中国有人数众多的朝鲜族,与韩国人语言相通、习俗基本相同,其间有很多家庭具有跨国界的血缘关系,中韩地理距离近,交流频繁,所以韩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没有足够的新鲜感。这些都是韩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度较低的原因。
日本留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度较高,与中日文化交流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有关。日本自古以来一直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高度关注。日本又是近代化最早、近代化实现程度最高的亚洲国家,当今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较远,这对于日本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神秘感会带给他们更大的兴趣。当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日本人的总体文化水平较高,这有利于他们对任何文化持有更高的兴趣,中国文化当然更不例外。
(三)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度的性别比较
如图3所示,139份有效问卷中男生问卷61份,女生问卷78份。如图3所示,韩国女生对中国文化总体兴趣度高于男生,对于成就文化、行为文化、比较文化等项目的兴趣度也是女生高于男生,只有对信息文化的兴趣度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对成就文化显示出不感兴趣的倾向。对于成就文化的兴趣度男女生差异最大。
具体项目中,男生对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经济制度等比女生更感兴趣,女生对民族服饰、歌曲戏曲、电影、电视剧等的兴趣度远高于男生。这个结果符合男生偏重理性,女生偏于感性的规律。
(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度的汉语水平别比较
139份有效问卷中,初级38份,中级60份,高级41份。如图4所示,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总体兴趣度最高,初级汉语水平的次之,高级汉语水平的最低。而对信息文化、比较文化的兴趣度则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为最高。
具体文化项目方面,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对居住文化、书法等比其他留学生更感兴趣,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对生日文化的内容更感兴趣。
初级班的留学生一部分处在初到异国的文化心理的“蜜月期”,觉得什么都新鲜有趣,一部分则处于文化冲突的“文化休克”中,到了中级阶段,突破了“文化休克”进入比较平稳的时期,汉语已有一定的积累,便于更加广泛、深入地学习中国,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升入高级班,一般的文化都有所了解,但是想借助高水平的汉语对比较文化进行更深入地探究。因此形成了三种汉语水平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兴趣度差异。
三、对策与建议
(一)增设留学生兴趣度高的文化类课程
根据兴趣度调查,加强文化课程建设,应该设置中外文化比较以及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化类课程,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聘请精通外语,并有多年国外生活经历的教师教授中外文化比较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根据国别开课。高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设置课程,以满足本校留学生的学习愿望。除了增设选修课,还应该加设必修课。
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化方向的本科留学生开设民俗课,因为学习内容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加之教材针对留学生编写,浅显易懂,所以这门课一直深受留学生欢迎。但是非文化方向的本科生以及广大的语言进修生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建议这类课程可以扩展授课对象,让更多的留学生获益。
(二)采用留学生兴趣度较高的文化形式授课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对外汉语教学一定要探索新颖、生动的教育形式。由于留学生比较喜欢影视剧,可以让受欢迎的影视剧走进课堂。比如借助《功夫梦》教授中国武术文化,电影,以《刮痧》为例分析中外文化差异。不仅文化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也可以利用一些影视剧片段辅助教学。有些网络视频也可以应用在语言和文化课教学中,比如《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舌尖上的中国》等等。
(三)开展留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
可以开展由中外学生参与的“汉语角”活动:每期设置一个主题,穿插游戏环节,并邀请相关的专家对文化项目做具体生动的演示和讲解。还可以带留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地考察性质的文化体验活动。比如游览名胜古迹、参观文化场馆、走访文化名家等。
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文化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之前让留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之中使留学生运用所储备的文化知识,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获得充分的陶冶,活动之后认真总结,深化文化教育效果。
(四)建立文化学习激励机制
建立文化学习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把选修文化类课程作为期末评优、评选奖学金生的条件。还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给予奖品、证书等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也给那些有一定文化特长的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除此之外,可以树立中国文化学习的典型,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留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抓住在“汉语桥”等赛事中获奖的留学生典型事例,大力宣传,号召留学生向其学习。这种形象化的示范教育,具有价值导向和情感激励的功能,还有一种明星效应,留学生往往会在羡慕、敬佩之余主动学习和模仿,从而促进文化教育成为留学生的内在诉求。
(五)提高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
汉语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对象与自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提高跨文化教育意识,有意识地了解学生,寻找更加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并灵活地处理留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时遇到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是指解决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的能力和跨文化适应的能力。“国内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海外实习的亲身教学实践是提高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也是培养汉语教师跨文化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中国文化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由于不同国家、年龄、性别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都抱有自身的兴趣倾向。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不能一味地把中国人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充分发挥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宝,何一粟.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许峰.“文化”的内涵及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彭军.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