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得与失

2015-05-30方海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方海蓉

【摘要】本文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阐述了“学案导学” 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得与失,鼓励中职数学教师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合理应用“学案导学”,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学案;导学;中职数学教学;得与失

目前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课堂上被普遍使用.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遵循教学原理和教学规律,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下面笔者将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亲身实践的体会及同行在教学中使用学案导学的效果,总结了一下得与失.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使用得当,学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载体,它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进而学会学习,但是使用不当,非但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劳神费力.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收获如下:

一、建立“抓手”,课前预习不再是“空头任务”

学案导学的应用能解决学生提前预习的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前让学生预习更多的是一项“空头”任务,原因有三:一是教师很难检测预习情况,不得要领,没有抓手;二是中职学生自学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缺乏学习主动性,学生不知如何预习,不会思考,把预习教材等同于看教材,阅读一遍下来,自己基本看不出数学概念的本质;三是课前预习与课堂的教学做不到和谐统一.使用学案后,学生的提前学习不再盲目,教师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比较容易检测,便于了解学生自学的“深浅”,就起到了课前“导”的作用.

二、充分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促使他去透彻了解教材,使它成为他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学案导学的应用,就是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有目的地听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教材中总结归纳出一些初步的基本的知识点.所以学案导学的应用除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预习习惯外,还能让他们养成知识回顾、归纳总结的习惯.从而纠正了一部分学困生和中等生由于懒惰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

三、以生为本,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预先将学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愿意钻研数学知识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挑战教师设计导学案的能力和把握各层面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能力,如何既满足全班教学的需要,又要尽量避免“吃不饱”或是“吃不了”现象的产生.学案要使中职学校中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到挑战的刺激,中等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能收获成功的体验.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在课前独立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同学更好地分享和讨论自己的疑惑之处,改变以往由教师总结,学生接受的局面,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消化、理解、掌握所学知识,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节省抄题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很多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又迫切想学好的中职女生们,原先她们使用价格昂贵、包装精美的笔记本将老师上课的板书和讲解逐字逐句都记录下来,实际上疲于记录,丧失了思考的机会,同时重难点不突出,不利于课后复习.使用学案导学后,她们深有感触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无须做大量的笔记,同时在课堂教学上师生都可以减少抄题,省时省力,这样她们有工夫思考问题了,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了.而那些因为懒于笔记的中职男生们可以克服上课不记笔记,容易走神的恶习.同时比原来多了复习的依据,对于提高这些学生的成绩无疑是有一定效果的.学案导学对比一些教师为了加大上课容量但又省时,让学生长时间地看投影但下课后收获几无的做法高效多了.学案导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使看似枯燥的数学课更有吸引力,能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分析、思考问题,而且按“案”进行,方便操作.所以最终可以跳出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双方疲惫不堪,收效甚微的状态.

五、便于知识的整理,摆脱题海战术

通过学案导学,为教师对学生易错点、困难点的整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教师在教学中更有方向,哪些是知识的盲点,哪些是学生的易错点,疑难点、一目了然.比原来那种漫无目的的题海战术不仅提高了效率,还保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育科研提供了“第一线”的素材.学案导学将课前预习、课堂导学、课后复习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对中职学校中单招教学尤为有效.

六、加大教师工作量,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还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教师编写教案、学案时随意性大,但学案导学要求教师精心编写教案、学案.编写教案不仅仅关注如何把握旧知的导入尺度以及新知重难点的突破问题、还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在课堂讲解时巧妙地设置知识坡度,以满足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求知欲,还要兼顾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之后在集体备课中与同组教师交流,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再交流,再完善,往往一稿不行,出现二稿、三稿甚至四稿.学案讨论和修改为教师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使得青年教师学到更多的教学经验,迅速提升教学能力,中老年教师从中也能获得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学案导学使用合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部分教师贪图省事,将别人的成果信手拈来,不做改动,那学案导学的使用不仅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器,反而会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下面是“走样”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带来的一些问题:一、拿来主义,丧失“看家本领”

事实上学案是一种预设,无论课前设计有多完美,课堂上都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生成,所以教学是变化的,还是需要调整的.学案教学虽然深受教师们的青睐,但是在使用中发现部分教师不管学案质量如何,课型如何,是否合适自己的学生,他们生搬硬套,不做任何改动,把学案等同于教案,缺少对学案的“再加工”和对教材文本的深度解读,即课堂教学没有以学案为基础进行高质量的重新设计,从而制约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长此以往,中职教师本身教学能力也将渐渐“退化”,丧失自己的“看家本领”(教学设计的能力),青年教师更将畸形发展.

譬如概念课,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自学,对相关概念已经有所了解,且简单回答了学案上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讲解,怕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若讲解,学生又缺乏新鲜感,会产生“我知道了”的抵触情绪.这时教师可以在学案的基础上,基于学生新的学习起点,对学案进行重新加工,适当拔高授课起点,以便更为深入地促进学生对相关概念、公式、性质的理解.

二、生搬硬套,漠视课本的存在

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是教案问题化的呈现,设计的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便于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填写结论.为了编写出更加有效的学案,教师一定要深读教材,钻研大纲,参考教参,更要了解学情,适当设问,努力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而部分教师,有了学案后,视之为“教学准绳”,将教材、教参束之高阁,纯粹依赖学案导学,漠视课本的存在,这样不利于拿出高质量的学案,对学生的学习有百害无一利.

三、疏于整理,缺乏跟踪与反思

由于平时紧张的日常教学工作和部分中职教师关于学案的后续整理工作的意识比较单薄,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反馈,课后的反思工作容易被忽视,未能及时将教后反思和学案整理成文字或附在相应位置,从而失去了为以后教学工作提供的珍贵的借鉴资料的机会.

四、忽视学情,服务部分学生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较高,学习任务较紧迫.部分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忽视那些基础薄弱或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对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的达成度不重视,结果虽然使用了学案导学,但是这部分学生还是中途掉链子.这样的教学难以照顾到大多数学生,也就背离了学案为学生制定和服务的初衷.

正所谓“教有教法,教无定法”.数学知识的科学严谨要求教师使用学案导学时必须紧扣教材,刻苦钻研,符合教学规律;课堂生成的灵活多变要求教师使用学案导学时必须把握学情,适时介入,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高质量的学案是我们期待的,高质量的学案需要我们创造性地教学.学案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只有将“学”“案”“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陆书环.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乡愁导学案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运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效能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学案导学”之我见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