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构建轨道专业创新服务型实训基地的研究
2015-05-30何壮彬
【摘 要】以“教学培训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为建设功能定位,进行校企协同建设、协同培养、协同创新的轨道实训基地研究,探索校企合作协同构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路径和建设模式。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 专业服务产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65-02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最主要是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而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和服务是校企合作主要结合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共性需要是最佳结合点。目前,多数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而实训基地的校企协同建设与使用,发挥其“教学培训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成为企业员工生产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共享人力培训资源,偏重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重点关注工艺革新、新材料开发使用和设备技术的改进提升,其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很强,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
一、轨道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功能分析
目前,轨道工程专业的市场要求与传统的铁路交通岗位需求发生显著的改变,传统的铁路岗位特点以地面线路施工管养为主,而目前随着高铁与城市轨道的快速发展,轨道工程专业的岗位重点转向了高架桥、隧道与地下空间的施工,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均比传统铁路运输有了显著提升,国内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起步不久,多数院校是在整合传统“铁道工程”“路桥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开办的,不能满足国内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最主要是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两者的最佳切入点是人才培训。而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正是承担高职学生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培训的最佳共同载体。并且,可以利用实训基地的项目设备和基地师资,进行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科研开发与生产技术服务。
因此在轨道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时,具体分为三大功能目标,如图1。第一,基地定位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教学培训中心”。基地可以支撑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引领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向,培养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向其他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提供教学资源共享、培训认证,为轨道类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仿真环境的实训条件,具有较大规模的轨道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功能。第二,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引进工程环境,引进行业标准,引进企业考核办法,贴近学业,贴近企业,贴近就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研资源,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过程中,发挥“创新研发中心”的功能。第三,利用项目设备和基地师资,组建“技术服务中心”,承接常规工程任务(见证取样材料的检测、工程施工图绘制、招投标标书制作、生产资料管理等),服务于企业的生产需求、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成为“产业服务中心”。
二、轨道工程专业特色教学实训基地协同建设
由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其特种岗位需要配备大量的特种工程人员,轨道工程专业特色实训基地建设,有着其他实训基地不可代替的重要特殊地位。而校企协同构建轨道专业特色实训基地,不仅在建设主体上有其鲜明的行业特色,而且在实训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技能考核等方面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因此轨道实训基地的校企协同建设与以往的实训建设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具体建设模式见图2。
(一)以轨道工程专业岗位特点为导向,建设特色实训基地
以轨道岗位工种任务为载体,构建全真模拟实训基地,以工程实体为背景,探索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的新型工作教学项目,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由课程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顶岗实习组成的“课证赛融合”的实训项目。
以具体工程为背景,根据轨道施工生产过程,以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应具备的工程图识读、施工组织、项目管理、质量检测等岗位能力为指导,按区域功能区分,建设实训工场;与此同时,进行实践环节的设计,形成由课程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训教学体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按“课堂与工地同一、教具与工具同一、学生与项目管理同一”的思路,利用学校和工程施工企业的资源,设计开发教学情境,聘请工程施工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在全真模拟的轨道工程职业氛围中实现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做中学”“学中做”。
(二)校企共管实训基地
企业在使用轨道工程实训基地的同时,引入企业管理规范等方式,实行类企业管理,根据生产实践需求,提供教学素材导向。通过为就近施工企业提供试验场地、备件仓库等方式,让利企业,吸引企业投入。针对性地从企业回收尚能够进行实训利用的机械、工程构件,补充实训设备,同时收集企业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施工工艺和设备的资料,充实实训基地资料。校企共同组织、参加、承办学生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科技文化活动,校企共同策划组织开展系列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企业派专家技术人员参与策划、评判。校企联合承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加强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企业参与建设管理实训基地的最佳切入点。
(三)校企协同开发建设实训课程
全面引入企业标准、行业规范、实际生产任务、考核评价方法等,开发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训项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设校内全真模拟实训基地、稳定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全真模拟、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实训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展开(采取提出任务、教师示范、实施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的综合教学步骤),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分析法、项目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全真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与工作任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同时,不断推进形成性考核,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方式除笔试外,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职业技能考核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校企协同提升轨道工程实训基地创新服务能力
在高速铁路、区域城际轨道、城市地铁、轻轨等线路设计标准高,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量使用的新形势下,以往的原材料检测服务,基础工务培训等陈旧的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应现代轨道交通建设的需求,因此必须从技术水平提升和贴近企业施工要求入手,提升轨道专业实训基地的创新服务能力。
(一)校企协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的研发应根据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结合轨道行业特点建设互补专业实训基地。推进系列工程技术服务能力,打造院校、企业在轨道交通高新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试验平台,为工程新技术实验提供技术平台,开展轨道交通应用项目研发、新技术应用测试、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工艺优化等研发工作。
企业公司依托在校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在高性能工程材料领域可以申报专利,拥有核心技术,轨道专业安排专业教师全职参与企业公司的技术开发,具备一定的研发基础和实力。轨道实训基地建成后,校企双方将进一步加强科研、技术、人才方面的合作力度,使基地研发中心在工程新材料和施工工艺监控领域保持技术优势。
(二)校企联合提升服务生产能力
通过实行校企合作,发挥高职院校的应用技术优势,探索开展大型高新设备维修、检测、联合技术攻关等技术服务的新模式。以轨道施工精调等新型施工控制指导项目为载体,发挥学院应用技术优势,通过建立控制测量系统开发、轨道板、轨排精调测量等进行施工监控指导、隧道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开发等方式,提高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突破传统的仅依靠常规技术检测服务、常规技能培训等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
成立“轨道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通过品牌化的技术服务策略,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每年与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轨道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主要承接轨道施工监控检测项目,涉及新设备试验使用、轨道施工精密测量监测、轨道施工自动精调、高性能材料设计施工、边坡加固设计监控、路基稳定的设计监控、改造及维修等工程领域,企业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在原有设备和人员的基础上完成材料性能提升,为社会提供轨道工程技术开发服务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窗口,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
建立深度校企合作,依托轨道工程实训基地协同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轨道实训基地的“教学培训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功能,校企协同全面提升轨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轨道工程专业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稳步提升轨道工程专业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教育教学、创新研发与社会服务,三者在轨道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中相依相存,三者并举促使轨道专业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协同构建轨道专业创新服务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将使基地的创新技术竞争力更加有优势,社会服务优势更加明显,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为轨道工程建设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田洪滨,张俊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实训基地水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4年重点项目(2014JGZ169)
【作者简介】何壮彬(1981- ),广西合浦人,硕士,男,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与铁道工程新材料及结构。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