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探究

2015-05-30黄春梅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

【摘 要】分析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强化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把党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与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结合起来,在完善机制中不断提高党组织的自我优化能力与党员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 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党员服务群众机制 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15-03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高校党委、各院系党委或党总支、其他党支部以及班级党小组等党组织,为了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为人民服务能力等综合能力,所制定与实施的各种激励、关怀与帮助高校党员的制度总称。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的成果之一,其以高校党员服务群众的态度、技能水平、项目与质量为基本内容,把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转化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的制度总称。这是对党章以及高校内各级各类党组织创新的具体践行之一,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服务性党组织建设具体方式之一,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与促进和谐”。

一、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工作对象主要为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主体和客体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激励制度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健全是当前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典型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象不清。作为党的细节制度之一,激励工作应该着眼于现在高校内工作或学习的党员,然而,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与颁行中,却过多地着眼于包括非党员的群众,导致需要提高的党员同志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等,其他的非党员同志也因工作的不对应而不适应致使工作成效低。第二,工作内容不清。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培养与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内的激励工作混淆。党内激励制度的重点工作是通过对高校党员的教育与鼓励,激发他们服务群众、开展教育教学与不断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系列制度或机制的建设却往往把一切都纳入这个机制,导致工作混淆,高校党员既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发展与培养党员工作也存在分心现象。

(二)关怀频度低。在高校党建的实际工作中,关怀的频度低是导致很多党员认为工作形式化的主要成因。根据当前的实践看,决定高校党内关怀频度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主要是指春节、中秋节与端午节等,学校党委或院系党总支等会根据需要对党员进行某种形式的慰问关怀等。第二类,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定节日。主要是国庆、元旦与建党节等,对党员开展的关怀活动,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茶话会等。第三类,极个别党员突发重大危急事件时。这种关怀显然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由于党员人数多且此类事件极少发生,因而也显得极为少见。

(三)帮扶形式化。帮扶形式化是高校帮扶机制的顽疾与制约党员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通过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教育和践行,形式化已大大减少,但依然存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应急性帮扶。如上述在极个别党员出现重大危急情况时才去帮扶,但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解决燃眉之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都难以解决困难党员的暂时问题。其二,典型化帮扶。即学校在选择帮扶对象与开展帮扶工作时,主要针对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且便于挖掘宣传材料的典型党员,对于其他非典型且需要帮扶的党员却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另外,高校党内帮扶更多地倾向于物质帮扶,专业性的精神与教育形式帮扶较少。

二、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存在的问题

建立与实施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中央有要求、工作有基础、群众有期待”,但在服务的实践中,服务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覆盖范围、实施进度、机制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一)缺乏操作性。这是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实效低的根本原因之一。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分工不明。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不仅以院系为基本单位,也以班级等为细胞性单位,在服务群众的分工中,缺乏高校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一线教育教学教师与学生党员的分工,导致在服务实施的时候有些工作一哄而上,有些工作无人问津,极个别甚至会好心办坏事。第二,责任模糊。这是前者的并列现象之一,尤其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发生各种问题的情况下,甚至在群众问题没有解决且继续发展的情况下难以真正明确责任。第三,激励难兑现或不兑现。作为服务群众的激励部分,一些激励细则或条款由于没有可以具体量化或直观的标准,且评价主体与被评价者都是模糊的,最终导致那些在服务群众中的努力者或成绩突出者难以得到真正的奖励或激励,挫伤了积极努力者的积极性。

(二)缺乏针对性。典型地表现为工作定位不准:首先,服务对象不准。主要是服务谁的问题。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到底该把谁定位为服务对象,这在高校党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模糊的认识,甚至不愿意去认识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服务工作中,仅把那些经济条件困难的师生或社会群众作为对象显然是狭隘的。其次,服务程序乱。在服务工作的开展中,既没有对需要服务的工作量进行预测,也没有工作实施的预案与步骤,只是参与服务的党员按照自己现场等决定开展工作,导致工作显得有些忙乱与效果不佳。再次,提供服务的党员不确定。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那种工作量大且需要多人开展的工作,具体参与服务的党员不确定,导致因为工作方法不一、思路差异与人员能力不同出现各种时间浪费甚至工作掣肘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高校党员无论是教师与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作息规律与纪律需要遵守。

(三)缺乏考核评估机制。这是较为典型的问题之一。因为工作绩效没有评估,对作为服务主体的高校党员也没有工作动力与督导力度,出现人浮于事甚至形式化的现象也就难免。集中体现在两点:第一,缺乏过程督导评估。在实际的服务工作中,往往是提供服务的党员根据某种需要直接开展工作,既没有校内监督机构的督导,也缺乏其他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由此导致服务工作相对处在“失控”的状态下。第二,缺乏结果反思性评估。针对服务的结果,往往是采取某种调研、电话或网络问卷的形式,由于被服务的对象多少都获得某种收获,碍于面子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基本都会给予满意的评价。但对于他们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解决不彻底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怀着感恩的心并不去追究与多谈。

三、提高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质量的对策

高校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是指对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心理上进行关心、引导、激励、帮助与疏导的一系列工作。因此,作为教科研与知识传播和创新阵地的高校,必须切实提高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质量,以培育更多思想政治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党内人才。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育相结合。这是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优势的最佳路径之一。在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不断创新的专业业务教育中,把“旗帜鲜明的政治关怀、语重心长的思想关怀、唯贤是用的人才关怀”,切实转化为高校党员的坚定的可持续提升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职业行业的专业技能素质。首先,开展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党课、党员生活会与各种专题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根据形势创新教育载体,为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创设立体化、全程化和与时俱进的环境。其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关注群、微信群与专门的社区与论坛等,满足党员的学习与成长的多样化需要。其次,加强业务提高教育。一方面,是高校党员的专业提高教育。学校要尽可能满足高校党员的学历提高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与其他的业务学习需要,如创设专门机构或课堂等,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优势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根据群众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服务能力教育培养。由于群众的需要是多样性的,因此,针对高校党员就要加强全面的服务能力教育,既要有精神或学习上的服务能力,也要有解决实际困难的服务能力,例如帮助解决生活中的技术小难题等。

(二)将精神关怀与物质关怀相结合。在现代化已经逐渐实现且逐渐提升的时代,高校党员的被关怀需求是多样性的,既需要“求真务实的形象关怀”,也需要“细致入微的物质和精神关怀”。因此,作为高校的党内关怀,也要创造性地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做好“两手抓两手都贴心”的关怀,才能真正把高校党组织的关怀转化为党员服务群众与开展工作创新的动力。首先是精神关怀。就是高校党组织对高校内的所有党员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情绪变动、情感发展与精神状态等,实施实时地跟踪、关注与全面地支持与指导。实际的工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想方面,尤其是高校党员存在理想动摇与人生信仰迷惘或迷失的情况下,党组织要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及时地介入,通过教育、指导与引导等,使他们尽快地回归到共产主义的轨道上,恢复到充满激情的学习与工作状态来。二是认识方面,在极个别党员对某件事、某个人或某种观点存在着偏差性、偏离性甚至错误性认识的情况下,党组织要紧急介入,避免党员再继续出现各种“恶化性”的消极状态。其次是物质关怀。这是高校党内关怀最多的形式之一。如前所述,针对那些家庭经济生活有困难的党员,需要建立常态化与随机启动的机制并建立帮扶基金,只要有党员出现了低于某种生活“警戒线”的困难,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开展关怀,在首先完成应急帮助的情况下,根据他们的情况制订中长期等关怀计划,为保障和恢复他们的正常生活建立缓冲时段。

(三)将帮扶与引导相结合。高校党内帮扶机制的建设与实施,就是为了“使广大党员在精神上拥有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在“回归和加强”党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和模范作用”。在工作开展中,以两种路径把帮扶与引导结合起来:第一,才能成长引导和进步帮扶。在具体实施中这种帮扶有两种形式:一是激励性引导帮扶。即高校以某种激励制度为基本的导向,为高校党员提供某种学习机会、职位提升机会等,引导和帮扶他们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基本动力的成长。二是不足或缺点改进性引导帮扶。即在某个党员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的情况下,党组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或办法等,帮助他或她实现改进,以此来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发展自己。第二,时代性发展引导。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党组织通过为广大党员创设或创建各种平台或环境,让他们能直接开展新知识、新理论与新思想的学习,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且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引领性的作用。

四、完善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对策

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是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成功建设与不断提升的成果之一,在不断强化高校党员的政治意识、创新意识与效率意识的同时,科学提升高校党员在高校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能力。

(一)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据上述,结合当前高校激励制度的实际,需要做出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的全面。即激励的对象既要包括学校行政岗位、教育教学岗位、工勤岗位的教职员工,也要包括学生,这样才能在全校形成党员努力进取与创新服务的良性氛围。二是项目全面。即无论哪个岗位的党员,只要在服务群众中切实为群众解决了问题,或受到广大群众的赞同,学校都要按照某种激励标准对其进行奖励,以保护与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第二,操作性。即高校党组织各项制度切合高校各项工作实际的,任何一个党员与普通群众都可以对照相关制度或标准对党员的服务与各项素质进行评估,实现党员服务与党员工作督导和评估的动态化、随机化与长效化,使广大党员时刻绷紧服务意识的弦。第三,结果等级性。在党员服务群众结果的认定与激励兑现时以等级性进行实施,让广大党员之间能根据自己服务群众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既要从过程中的态度、方法等发现问题与差距,也要从其直观的结果看出自己的不足或进步,让优秀者成为广大党员树立服务群众进步的榜样。

(二)建立健全服务首问责任制。这是高校党员服务质量的保障。首先,直接明确工作分工。即对任何服务项目或工作,第一个或第一批开展服务的党员要负责到底。以此,可以有效地避免部门之间、党员之间,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职责交叉、责任难分的情况。其次,强化高校党员的责任意识。因为明确到了具体的个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或工作的持续期内,责任服务的党员都必须时刻关注、思考与开展此项工作,时刻把为群众服务作为其首要的政治任务之一,高度紧张,努力实施,创新突破。其次,保障服务跟进。这是相对某项已经完成或阶段性完成的工作,会因为时间的变化等会产生新的要求或变动等,作为首问服务的党员依然有责任继续跟进服务,确保党员服务的全程,始终把党组织与群众的心贴在一起。

(三)建立健全结对服务机制。党员与群众的结对服务,是建立与深化党群血肉亲情的最具亲和力、最凝聚人心、最能体现党组织力量的方法之一。根据高校各方面综合的实际,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第一,党员专长性结对。即根据党员能力的特长开展的结对服务。无论参与服务的党员是什么岗位、专业或职务,只要他具有某个群众需要的专长,就让他和某个群众或某个领域的群众结对,以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和效率。第二,专业对口性结对。即根据党员的专业进行直接对口性的结对服务。由于高校党员都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因而,这种结对服务往往针对那些工作难度大、服务期限长与需要创新的领域展开。另外,高校也可以尝试让群众自由选择结对服务的党员,从服务工作的起点就直接达成群众的满意。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与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既是可以独立操作的制度体系,也是互为基础与因果的宏观机制内容。在实际的建设、健全的工作中,不仅需要结合高校工作与高校党员的各种实际开展,也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与各方面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做好宏观的规划与顶层设计,确保机制建设的前瞻性与引领性;另一方面要在高校大的框架内做出切实性的微观或细节的精细化,确保机制的操作性与实效性。当然,需要结合党的时代化发展需要,不断地做出各种创新,尤其是抓住与利用好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在创新争优的大潮中以切实地行动和创新,不断地提升机制的科学性与服务群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业春,邓晶,罗海珍.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杉.简析新时期居民区党组织工作的着力点——以徐汇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研究对象[J].求实,2012(Z2)

[3]黄英锋.党员志愿服务与创先争优[J].中国青年研究,2011(9)

[4]贾岚.党内关怀思想及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5]贾岚,杨荣国.论邓小平的党内关怀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2009(2)

[6]王耀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帮扶机制的创新发展与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3(4)

[7]江菊美,江卫平.网络时代高校党的群众工作创新方法的探索[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2012ZZZ036)

【作者简介】黄春梅(1977- ),女,广西柳城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法学硕士。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
走好群众路线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监督官员权力,群众路线是个“好帮手”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