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木与自由

2015-05-30李浚远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奴性荆轲麻木

李浚远

最近语文课上了很多让我不知如何评价的人。在这文童的开头,我要说我是抱纯正、公义的角度,发出真正的无语。这是一种难受的心情,它绝非足以释怀的。有时或发人深省,欲改变些什么,却又无能为力。答案或许显而易见,但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都很无力。大约是这时代的不同了吧,我不能苟同荆轲的“报太子”,却不能说他有义无义。不能去赞扬他,这是一种跨越了两千年的无法比较的褒贬。大约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让人无语吧。还能说什么呢?是为他难受吗,还是这种心情本身的难受?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又何必去说呢?或许只有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不令人尊敬,不令人惋惜,不令人落泪,不令人欢喜,而唯有宇宙间无言以对的心情在飘荡,才可以让人思考入的问题。这是个完全让人无法理解的人,第一次超出入的想象的人。第一次让你问问,你站在大街上,你拥有什么样的自由?去想想吧,作为一个人。

项羽与刘邦又是这样让人无语。他们之间又突破了什么?我却竟然景仰起项霸王的悲壮,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人!他诠释了人还有什么样的自由!这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从纸页里扑出来的那陶醉的味道幻化成的画面。我竞感受到他的指挥干军万马的气势,什么样的项羽?什么样的项羽?他真正把他的名字当作他本人了!这样的人,我却又是无法评价他的,他与刘邦是另外一种无语,和荆轲纯然两个世界。他们依然活在我心中。脑海里的世界,还有霸王别姬,还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是个流氓吗?刘邦做到了从一介平民成皇帝的先例。他或许是无耻的,但他一定是无奈的吗?他是个让人麻木的人。没有草根经历的人无法理解他,没有痛苦的人看不见他的痛苦,这痛苦又是深刻到影子里头的。

刘邦为什么取名叫“汉”,政治目的还是利益?他不会有内心的澄明的,因为我看不见,他与项羽以另一个名字,超脱了我的想象。我不该评价他们。

人的定义又一次被拉长了。

鲁迅先生认为国人麻木,奴性,不自觉。他想喊些什么,但其实可以看见的是他喊不出什么。

先生满眼是浓稠的黑暗,黑暗里无光,但他坚信有光,让自己装成看见光的人,又用奴性让国人相信有光。

先生以为的是民族,但从古,何时有民族?在那个麻木的社会里,我相信他是看见了“人”的,他是知晓人是该怎么做的,作为一个“人”是该如何活的。

可惜到如今也有人不醒晤。但醒悟又如何呢?人的天性,人的本来,又需要说什么呢?

先生在满眼的黑暗里,其实是个麻木的人罢!

圣帕特里克,似是这个名字,在文章里写“当我飞到空中时,我感受到了我的自由,不同于地上每周一到周五都去上班,碌碌无为的人。我不是一个虫豸,尽管渺小,但我自由。”

每一个如此的人,都是自由的人。

他们与麻木的人不一样,与别的人不一样,他们是自由人。

这种自由不是看几本书,以为自己有些学问可以比的。他们若脚上戴链,也依然是自由!

不要做个麻木的人,去自由!

点评

文章读来,颇有一种“丧乱之极”的美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所选的课文,确实大都偏于沉重,也不知道编委会的专家們当时可曾注意到这一点。还是说,是有意要让学生在踏入高中之后,了解这个现实世界并不都是温和美好的。李同学的这篇文章,看起来散乱随性,带一点意识流的写法,甚至有些地方有过重的个人主观色彩,但也不乏许多精彩的语句 比如写项羽时,连续两处的反复,自然而动人;写刘邦时说一般人难以理解他的痛苦,这真是极具个性的声音!写鲁迅时,不断强调“人”这一概念与视角,回归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之中,而不是用群体的概念绑架个体。这也是对“自由”的另一种诠释吧。

猜你喜欢

奴性荆轲麻木
荆轲刺秦
麻木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文言实词小课堂
浮生一记
荆轲刺秦王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的异同
多变与奴性:《动物庄园》中人性的探讨
无题(2)
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