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5-05-30
“自己”的“自”,篆书作“崮”,承金文而来,这可是一个地道的象形字。像什么?《说文》注为“鼻也,象鼻形”。你看,整个儿就是人鼻子的造型,突出了鼻梁和鼻弯;甲骨文就更像了:“出”,特别突出鼻翼。原来,“自”本是指鼻子,直到今天还保留了这个密码:当我们跟人讲“你是说我吗”的时候,一般就伴随着一个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的动作,而且是“百发百中”。后来“自”主要用来指“自己”了,才在“自” 下加一个“畀”表示鼻子。
“自”的构词能力很强,而且,其中大多的“自”还是指“本人,自身”。光看常见的,如:自我,自白,自主,自由,自信,自强,自律,自豪,自满,自负,自诩,自许,自谦,自足,自尊,自重,自爱,自恋,自持,怡然自得,镇定自若,情不自禁,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这么多集合在一块,简直让我们感觉到其实中国人的“自”意识甚或说“自我”意识挺强的。
这并非说笑哦!请看一篇作为汉乐府民歌的《孔雀东南飞》,其中带“自”字的就有18句,特别是从焦仲卿的表白“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到最终“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从他和兰芝遭受诸如“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的无端指责,未必不可以看作男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或曲折表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最高表现应该就是对“自由”的追求吧,而“为自由而战”就成了人类一个最响亮的口号。裴多菲就曾高唱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心声;马丁·路德·金的那篇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梦想”其实就是追逐自由与平等;而今天,“自由”则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里。
那么,“自由”意味着什么?从字面意思来看,“自”是指自身,“由”是听由、随顺,“自由”就是听由自身,即由自己做主。如上边提到的《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汝岂得自由”,这是焦母警告儿子仲卿跟兰芝的婚姻不可以自己做主。进而,又顺当地引申出“不受限制和拘束”的意思。这世界上,根源于“自(我)”的本能或意识,每一个生命都向往着这种听由自己、不受拘束的自由。想想“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该有多逍遥痛快。可是即算是这种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也只有“真人,圣人,神人,至人”才可以抵达,连庄子自己都不可以做到。还是孔子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得实际,自然也必经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其中,“自我”的修养与修炼恐怕是至关重要的。
要不然,恐怕会是这样的情形,一个生命自由了,另一个生命或其他许多生命就不自在了。好比一口池塘,水葫芦肆意繁殖,连水蜘蛛都没有了生存空间。家有小小朋友,大人牵着走到外面,刚一松手,他便生了翅膀似的,倏忽之间就不见人影了,你嘶哑着喉咙唤他,满山满野满世界找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却正自在玩耍呢。可有时还真找不着了,不知要引发出多少酸甜苦辣,电影《亲爱的》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真实故事。我竟曾不止一次做过这样的梦,梦醒时分,近乎本能地摸摸小小孩的脸蛋,感觉嫩嫩滑滑、温温软软地就在旁侧才放了心,可是好几分钟里还是心有余悸。
忽又想到,一个可爱的半大孩子推荐我读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我本对这个名目很有一点抵触,多亏了她推荐,读来很受用。其中一篇《逃避自由》(也是弗洛姆某本書书名).分明写着“自由这个东西,总是和竞争联系在一起”的话,也就是说“自由”意味更多的奋争和担当,所以由于人的天性依赖和惰性,往往生出一种“逃避自由”的念头。
由此看来,天经地义的,基于“自”意识或“自我”意识的“自由”也伴随着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