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褚橙你也学不会

2015-05-30黄铁鹰刘宇波

管理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褚橙褚时健区长

黄铁鹰 刘宇波

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一个75岁的老人,从零开始种植冰糖橙,在12年后,竟做成了全国第一?

褚橙是种出来的!日本企业管理界有一句名言:“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顶级的食品公司,在决定农作物产品采购时,对质量的控制都是从农户的种子、土壤和田间生产管理开始的。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控制了过程,才有可能控制结果。

褚橙热销,是互联网营销下的蛋?然而,人们忽略的是:在本来生活网卖了1500吨褚橙的那一年,褚橙在传统的水果销售渠道卖掉了8500吨。事实是:互联网卖了个小头,弄了个大声音;传统渠道卖了个大头,弄了个小声音。

……

褚橙成功原因的两个误解

研究一个企业成功的原因,远比研究一个企业失败的原因要复杂。这同研究一个人为什么健康,和一个人为什么有病的道理一样:一个健康的人,同他(她)的基因、习惯、环境、情绪、饮食等等都相关;而导致一个人生病,可能只需要一个原因。褚橙的成功同任何企业的成功一样,一定是一个综合因素的作用。在这些综合因素中,首先我们要澄清两个误解。

误解1:褚时健在烟草行业的名声和人脉,还有王石等名人对褚橙的赞誉,在褚橙的销售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个错误的认知。事实是:这些因素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绝不是决定作用。褚橙第一年的产量共有340吨。那时的果子品质不够高,再加上市场知名度不够,销售很困难。玉溪大营街是云南经济第一村,该村是依靠红塔山烟厂的建筑业起步,之后做滤嘴棒厂、水松纸厂等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该村当了近30年党总支书记的任新民直言不讳地说:“没有褚时健,就没有我们大营街!”面对褚时健第一年的困境,任书记将340吨产量中没卖出去的橙子悉数按照市场价买下,给村里的所有人家发一箱,又让当地民政局配合,给玉溪市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下岗职工每人送一箱,第一年的果子就这样发完了。

褚橙的产量在2005~2007年这三年,每年也只有几百吨的产量,但就是这点产量也是不容易销售的。果子卖不出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烂了。走烟草行业集团销售路线是逼出来的办法。那时的褚时健刚刚保外就医,不敢太多地抛头露面。只有靠老伴——马老师,前往上海、南京等地区的烟草单位,向相关部门描述褚橙现在的情况,请这些单位订一点。好在这个过程并不太挫折,大多数单位都说,“好吧,那就订一点儿吧”。按照马老师的说法,那其实就是可怜他们。尽管如此,仍然有不给面子的单位。

在那些年间,马老师也去过杭州、上海等地的瓜果博览会。一开始卖不出去,别人看了都说不要。因为褚橙果园风大,当时没有防风措施,大风造成橙子有疤痕,品相不好看。于是,马老师当场把橙子切开让大家品尝。在品尝过程中,马老师发现个别果子是酸的,所以每次切开都先自己尝一下,是甜的才给大家品尝。“这有点儿骗人,”马老师回忆说,“但也不完全,因为酸的真实极少数。”经过这样的先尝后买,带到展销会的果子才卖完了。

2009年,褚橙的产量上来了。但那一年,有将近400吨果子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水果卖出去是钱,卖不出去就是垃圾。倒垃圾还需要钱。最后,这400吨烂橙子,每天两个卡车,整整用了两个星期才倒完。这些烂掉的橙子动摇了褚时健种植冰糖橙的决心。在那一年,褚时健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果园的一部分冰糖橙树砍掉,嫁接成温州柑。因为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温州柑更好卖。虽然价格不高,但好歹能卖出去。可是温州柑刚要挂果,冰糖橙又逐步打开了市场。面对这样的情况,褚时健又再次决定把这批温州柑砍掉,种回冰糖橙。

误解2:互联网营销是褚橙的主要销售手段。

褚橙的热销不仅是中国种橙行业的大事,也成了互联网营销话题的一个热点。在百度输入“褚橙”二字后,搜索结果中绝大部分是在探讨褚橙的营销。这同本来生活网成功销售褚橙的事实有直接的关系。2012年,本来生活网首次和褚橙合作在网上销售,在首发的5分钟内销售了800余箱;在24小时内销售了约1500箱;3天半时间,首批3000余箱售罄,不得不临时调货。2013年,本来生活网在50天左右的时间里,共卖出了近1500吨褚橙。

然而,人们忽略的是:在本来生活网卖了1500吨褚橙的那一年,褚橙在传统的水果销售渠道卖掉了8500吨。事实是:互联网卖了个小头,弄了个大声音;传统渠道卖了个大头,弄了个小声音。

果农管理

褚橙现今的2400多亩挂果土地,被划分成了四个作业区,由四个作业区长分别管理。这四名作业区长,都和褚时健一起做了10多年。不仅如此,在他们来做褚橙之前,也有着最少12年,最长20多年的柑橘种植经验。每个作业区长管理30~40户农户,7万~10万棵树。然而,这些农户在此之前大多并没有从事过柑橘种植。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和褚时健一起开垦荒山,学习种植,经历了褚橙的发展。现在,褚橙共有果农117户,230人,人均月收入从2004年的411.54元,上涨到了2013年的2674.03元。这相当于在褚橙果园中,每一个果农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可以达到64000余元。

周先生是褚橙诸多农户中的一员,他和爱人已经在这座山上耕耘11年了。11年前,他们在家搞小规模的养殖和种植,不仅不赚钱,还欠下了一些债务。周先生看到褚时健在招人,虽然没有听说过冰糖橙,也报名来了。他们夫妻俩一边学,一边做。如今,周先生管着2600株果树,在2013年共收成冰糖橙128吨,总收入达到10万多元,算是一个高产户。他说:“很满意。在我们农村,怎么苦都赚不了这么多钱。”

周先生也坦言,当初来到这里,也是因为看到这里发工资。毕竟发工资意味着收入稳定。2003年刚来,两个人每月能拿600多块钱。这里偏僻,物价也不高,能攒下一些钱来还债。周先生说:“我们就好像打工一样,褚时健每月3号发当月工资,从来没有赊过账。”

那时,褚橙果园的大部分树还是小树,产量不高,褚时健给农户计算工资是按照管理树木的多少来决定的。2007年开始,褚橙农场开始大批量下果了,褚时健将工资方式变成了吨位工资——每月每户先借发工资2000元,到年底收果时,按照产量吨位结算,把一年借发的工资扣除后,将剩余的收入结算给农户。在收果时,褚橙有着严格的评级标准,按照果子的大小、品质,总共分成四个等级。根据2013年的数据,1级果9毛/斤;2级果8.5毛/斤;3级果6毛/斤;次果5毛/斤。这样的政策使得农户不能只管树,更要管果子的质量和产量。周先生说:“作为农户,这样的收入制度是我们希望的,多劳多得,收入更高了。”如今,周先生不仅还清了债,还为家里购买了现代化的家具,去年,家里更添置了一辆小面包车。

褚橙这种先借发工资给农户,年底再依据吨位结算总收入的方式,在我们对全国橙园的考察中没有发现第二家。目前,绝大部分果农依靠年底的收成来支撑下一年全家的花销和生产投入。我们问了两个褚橙的果农,为什么别的果园没有这样的政策。一个说,褚时健知道我们农民怎么想;另一个则说,别的农场没那么多的钱。

借发工资预支生活费的形式,让褚橙在管理中也能有效地引进惩罚措施——如果当月的工作完成得不够好,就会在当月扣罚一定的工资。周先生就曾经因为没有按照规定时间控完夏梢而受过处罚。

处罚说起来容易,但是要让这230名果农都服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公平、公正、公开的标准是必须的。为此,四个作业区长每月都要制订出当月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标准,再拿给褚时健一起讨论。讨论通过以后,分区严格实行,保证使用统一的技术措施和统一管理。下面是我们在褚橙2013年的工作计划中,看到的一部分处罚和工作标准。

2月份溃疡病检查,四年生树及挂果树按15片叶/株的标准,扣除预支生活费10元/株;一二三年生树按3片叶/株的标准,扣除预支生活费10元/株。”

春季修剪不到位,树冠内堂通风透光不好,检查时扣预支生活费100~200元。”

在焚烧疏除枝梢及剪除的干枯枝时,若烧着果树,扣预支生活费50~100元。”

顶果工作检查,发现坠地果以50个为基数扣预支生活费20元,每增加10个多扣5元。”

除草剂危害果子检查,以5个为基数扣5元,每增加5个多扣5元。”

日灼果检查,发现未用纸包裹的,以5个为基数扣5元,每增加5个多扣5元。”

在花芽现蕾时,要用0.2%的磷酸二氢钾+0.15%的硼砂进行喷花。”

在盛花期,根据花量每株补施氮肥70~100g。”

第一次生理落果结束后,要用30~40ppm赤霉素进行保果,在70%以上的树开始第二次生理落果时,用50ppm赤霉素保果。打完保果剂,每隔7~10天用手动式喷雾器喷一次800倍多丰素+1000倍钙田力。同时剪除树上干枯枝及流胶病枝,并集中烧毁。”

果园内20cm以上的杂草要清除干净。”

施肥沟,深30cm、宽20cm、长80~100cm,每株施有机肥7.5kg+复合肥0.3kg。”

……

这才是真正的农业工厂化管理!我们在云南和湖南一共访谈了20多位柑橘种植户和专家,对于这样的精细管理,他们都说是第一次听说。因此,我们有理由下结论:全国柑橘种植户中采用这样的数字标准进行生产管理的,很可能只有褚橙一家。

显然,褚时健对此驾轻就熟。他当年抓红塔山烟厂质量时,就是把烟厂的第一车间放到了田间。至今,人们对他在当红塔山烟厂总经理时,如何规定烟农种烟、收烟的制度细节依然津津乐道。“对,做烟时,他就是这么管的。长在同一株烟草上不同位置的烟叶,要分类包装、保存和烘干。不同品牌要用不同的烟叶。”20世纪90年代曾研究过红塔山案例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福东跟我们说。

正是因为这套方法,褚橙才能对冰糖橙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操作方法、指标和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的管理模式让中国所有冰糖橙种植基地都望尘莫及!在褚橙的2400亩土地上,每一棵果树的树体管理差距极小。统一的技术实施标准使得褚橙口味近乎一致;同时,每一项技术的微小进步都能惠及2400多亩土地上的每一棵冰糖橙树。

建立这套制度不容易,有效执行这套制度更不容易,褚时健用12年建立起来的管理队伍主要以四位作业区长为主。作业区长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各自所管辖的几百亩土地间,挨家挨户地沟通、协调、监督、检查。

跟农民打交道并不轻松。对此,所有的作业区长都感触颇深。很多从偏远地方来褚橙果园种冰糖橙的农户,文化水平非常低,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打药的时候,告诉说这个药要配5毫升,“5”这个阿拉伯数字却不认识。作业区长就要用手拿着量杯,一个刻度一个刻度地给他数到5。虽然大部分农户文化水平不至于此,但由于大多数农户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冰糖橙种植,对于复杂的田间管理技术,每个作业区长就要把它所管辖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之后还要挨家挨户手把手地去教。刚开始推行新的剪枝手段时,农民根本不敢多剪,也不愿意多剪。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把果树养大的,一下子剪那么多,舍不得。让一线的果农真正接受这个技术,沟通过程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连续的好几年。四个作业区长还必须亲自上阵,给果农作示范、作比较,让果农一点一点真正体验到“如果不剪,就会品质差、产量低、管理也不便”的实际效果。

“事实上,一旦让农户理解了新技术的好处,农户行动得比你还快!”褚时健这样总结和农户打交道的秘诀,“首先要考虑的是农民的利益,不让他们吃亏,事情就好办!”几名作业区长也反映:几年前果子卖得不好,免不了有农民偷懒的情况,不好管。但是几年坚持下来,现在我们的果子卖上价了,农民也就知道多出汗、多付出、多学习,就能多收获,管理上容易了很多。大家的素质也在逐渐提高,观念也转变了不少。

如今,褚橙农户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褚时健为这117户农户,每户花5万元,在他们各自的管理区域修建了两室一厅的房子,不仅通水、通电,还有烧水做饭用的沼气池。从每家打开窗户便是漫山的冰糖橙树。春季四处花香,秋季一片金黄。

老顾今年59岁,他和他的妻子在哀牢山上种了10年冰糖橙。如今,两口子管着2 500棵冰糖橙树。“我看着这些树苗从30厘米长到比我还高”,老顾用手向我们比划着。

说起现在的生活,老顾非常满意,“我们家去年拿了10万元!”但是,在这份喜悦背后,又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稍许的不安。原来,褚橙果园规定:农户60岁就要退休。管理人员根据资料,说他应该61岁了。但老顾坚持说10年前报给果园的材料有误。由于老顾身体还硬朗,工作又非常精心,管理人员认同了他的说法——今年算是59岁。但是,明年也将是他在哀牢山上种橙子的最后一年了。

提到退休,比老顾小8岁的妻子跟我们说,“退了休后,我们可以不继续在这山上住了,要搬到山下的水塘镇享享福。”不想话刚出口,老顾在我们外人面前就直接说道:“要搬你自己搬!我还要住在这里!在这里生活惯了,我要继续帮着儿子在这儿种橙!”

老顾的儿子在外面做矿工,每天的工资只有100~200元。对于退休,老顾其实早有计划。他要说服自己的儿子,让他到哀牢山上继续种橙。褚橙有个规定,果农退休时,如果家里人愿意继续种,可以优先。

褚橙的管理团队

面对农户,如果只是技术讲解或者生产监督,作业区长的工作还不算困难。但是面对具体情况,协调每个农户之间的关系,把一碗水端平,让大家心服口服,才是最难的。2009年的时候,作业长郭先生就曾经遇到一个头痛的事情。那个时候,他所在的作业区土地由于水管相对较少,所以缺水。同时,由于地势高低不同,离主水管的远近不同,每家农户所分配的水资源就不均匀了。自然地,大家开始抱怨起来。面对这样的抱怨,郭先生只能给农户讲道理,希望大家配合自己的工作。只要大家真心付出,就一定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话容易说,可问题没有解决。尽管郭先生尝试调节水资源的分配,让大家尽量平均,但他深知,问题的关键是水管口径不够。那一年,郭先生向褚时健提出要多架一根水管的要求。褚时健问:一根水管多少钱?郭先生说:100万。我保证100万就能把水的问题解决,光我这个作业区就能给你赚回这笔投入。褚时健问:有这个可能吗?郭先生说:绝没问题。褚时健当即同意了郭先生的要求,建设了新的水管。三年后,郭先生所管辖的作业区是产量最高的作业区。

作为一个最基层的管理者——作业区长,敢向褚时健要求100万,还敢下军令状!就因为作业长的建议,褚时健就敢当即批准这个不小的项目!这两份胆识让我们意识到,褚时健同他下属的工作关系包含着很强的专业、信任和务实。

褚橙果园的一线管理者,大多数只有小学或者初中的学历,更没有读过什么MBA,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从心里信服,他们才是这片土地上最合格的管理者!褚橙能有今天,绝不是褚时健一人之功。他是一个领袖,一个组织者,更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着这个中国冰糖橙最优秀的技术和管理团队。

目前,褚橙果园的管理架构极为简单,四个作业长,外加一个办公室主任和一个病虫害防治主任。他们吃住都在农场上,这12年来几乎就没有周末。一年365天,最少330天在基地里。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把褚时健的“田间是第一车间”的农业生产管理思想,扎根在褚橙的果园。

“以前,我们的管理体制是按照政府部门设计的,三级管理,我们和褚时健之间还有个中间部门,叫生产技术部。生产技术部有个总经理,他来管理我们,我们要向他汇报。但是后来发现沟通不畅,在2009年被取消了。现在褚时健直接面对我们。”谈到“田间是第一车间”的管理思想,几位作业区长最先反映的不是褚时健在红塔山的创举,而是过去几年亲身经历的褚橙果园管理结构的变化。

以前,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对果树的生产技术进行管理,其中一项重要业务指标便是成本的节约。因为他们经常坐在办公室里,很少下田。很多农户说在田间看到褚时健的次数,比看到生产技术部门的同志要多得多!这样一个不太了解实际情况的部门,几位作业区长却要和他们汇报,很多事情需要经过他们的批准,才能进行。“果树管理季节很重要,有时等他批准的两天时间,黄花菜就凉了。”一名作业区长回忆起当时,深有感触地说。以打农药为例,作业区长看准了天气预报,算准了最佳打药时间,但是领农药的时候,生产部门却可能拖延一阵时间。就是这阵子时间,下雨了,就不能打农药了。再比如治红蜘蛛,发现了要趁早打药,等生产技术部批条子的时间,红蜘蛛又传开了,再打药就要打三四次,浪费工时,浪费药!

对这个表面看起来很简单的管理问题,我问褚时健,当时为什么要这样设置组织架构?褚时健笑着说:“一开始我种冰糖橙也是外行,就想请内行人管理;另外,也希望省点儿事,找专家替我管。但没想到增加一个层次,反而阻碍生产。后来,我已经懂一些了,能直接管理作业区长了,就撤销了生产技术部。撤销了生产技术部后,反而管得更省力了。”

2009年,已经“懂一点儿如何种橙子”的褚时健撤销了生产技术部,直接面对四位作业区长。如今,每个月的工作计划由四名作业区长直接给出,并和褚时健一起开会讨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随时和褚时健直接沟通;如果褚时健不在山上,就打电话;如果需要打药,直接去仓库里领。

四名作业区长直接对褚时健负责后,每月至少要开4次讨论会。这些会议同作业长们以前所熟悉的会议完全不同,都是遇到了具体问题才召开的实打实的会议。“不官僚,不走形式”。在会议上,面对果园当前的问题,褚时健总是先让几个作业区长分别发表看法,然后讨论,最后作总结。四位作业区长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每年的奖金,有一大部分是根据当年各作业区的产量和质量直接计算得出。“如果你明年的奖金想像他一样拿,那就要干得像他一样好!”一位作业区长跟我们回忆,有一年自己的奖金少,褚时健直截了当地如此对他说。

褚时健本人对现在的这四位作业区长非常满意。“他们都是我们不断筛选,留下来的精英。”面对作业区长这个职务的选择,褚时健从来不面试,更不笔试,唯一的标准就是在田间做上一两年,看能不能做出成绩。

原来褚时健知道自己不是伯乐,只能在赛马中相马!

在褚时健手下做作业区长并不容易,既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又要不断学习,保证跟上褚时健的节奏;更重要的是,作业区长不是简单的技术人员,而是管理人员。作业区长最重要的工作是和农民打交道,将手下的三四十户农民带好。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要批评,该教育的要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公平处理问题。褚时健感慨道:“农民首先要服你,你才能有威信。做到这点不容易。也正因为如此,要培养一个管理人员,比培养一个技术人员难得多。”我们问褚时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哪类人更难培养?褚时健思考了一下,说:“技术不懂可以学,但是管理很难学。”褚橙果园曾经就有一个柑橘种植高手,却不太敢当众说话,农民有问题也不敢批评。他的作业区产量低,主要是水供给不够,不知是他没有发现问题,还是不敢向老板汇报,直到后来的作业区长来了才发现。这样的人哪怕技术再强,也不能当管理者。

“褚老非常信任我们。”这四名作业区长也没有辜负褚时健的信任。2013年,褚橙总产量达到1万吨,褚时健为此奖励他们每人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当问及在褚时健手下做事情,最开心的是什么时,质保部主任张师傅思考了良久,说道:“或许是这10年间,我发现我的专业技术还在不断增长。”显然,每一个褚时健的管理层都能切实地感受到自身的成长。我们问张师傅,敢不敢说自己是云南省黄龙病防治最顶级的专家?不善言语的张师傅非常含蓄地告诉我们,从结果上看,我敢这么说。而当我们问另一位作业长郭师傅,你在云南省冰糖橙种植技术方面,能不能排在前10名?郭师傅说:应该前5吧。

用卖啤酒可乐的方法卖橙子

2008年,褚时健的外孙女任书逸和丈夫李亚鑫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开始接手褚橙的营销工作。一上来,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摆在了这两位还没来得及摸清楚这门生意,甚至对中国市场都还懵懂的年轻“海归”头上。

2009年,那400吨卖不掉的橙子,让他俩至今记忆深刻。一个当地较大的水果批发商来看货,报价4块钱一公斤。他们试探性地问了一句,能不能再高一点?结果,那个批发商却说:“那就三块八。”

任书逸和李亚鑫向我们总结:这就是中国水果的传统销售方式。谷贱伤农,果贱同样如此。农产品丰收了,卖不出去,批发商就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根本不跟你讲道理。

刚上任主管销售的两个人,眼看着400吨好好的橙子被一车一车地倒掉,这绝不是一个好的开端。然而,老天是公平的。他给你一巴掌时,总不忘给你一个甜枣。只不过很多人,放弃了,就没有机会吃那颗甜枣。

他们没有放弃,也没有放弃的可能。二人高中结识,之后共同去了加拿大。婚后,本来可以在加拿大过安稳的生活。但2008年,已81岁的褚时健生病住院,马老师也年事已高,褚橙的事业正在爬坡,而且越摊越大。无奈之下,夫妇二人被召唤回国,共同和马老师管理销售和财务工作。

对他们的初次访谈还没有进入主题时,这两个年轻人就把我们都吸引住了。他们完全没有那些我们熟悉的,在海外镀金的中国独生子女的影子。一问才知道,他们在加拿大读书期间已经开始做生意了。他们开过自己的搬家公司,租一个面包车,和别人合伙,专门为中国留学生服务;后来,又从美国买苹果手机,解锁后在加拿大销售。“利润丰厚,赚的钱不仅够生活费,我们还游遍了北美。”

然而,这些看起来不务正业的生意给了他们最宝贵的商业训练——能吃苦和敢于尝试。而这两点,恰恰是褚橙能摸索出独树一帜的销售模式所必需的。

传统的水果销售模式是:果农只管种,果子出来,交给水果批发商卖。批发商看货后,双方随行就市,商定价钱;如果达不成协定,批发商就走。在这样的模式下,批发商非常有话语权。经历了2009年的一场销售危机,他们开始做市场研究,思考是否可能绕过中间商,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400吨烂掉的橙子,让他们知道——渠道太重要了。

他们的想法非常简单:把货直接铺到终端,铺到水果店,让褚橙直接面对消费者。“就像你去酒吧,或者去吃烧烤,经常能看到送啤酒和可乐的车子来了,啤酒和可乐被一箱一箱地送到每个店去。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卖可乐和啤酒的方式卖水果?!”

年轻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胆量。他们首先在昆明和西南地区试验,把每一箱橙子直接供给水果零售店。当时的价格大约为50元一箱,一箱10斤,水果店能够卖到60~70元一箱,这样就有了20%~40%的利润,而且没有风险。橙子由公司专车送到店面,无须商家自行提货;结款方式从预付款变为单次销售后结款;销售期超过橙子保鲜期后,会由公司上门收回,并重新补货。没有了中间环节,理论上零售商更省心,赚得也更多,应该更愿意和他们合作。

然而,符合逻辑的事情,在商场并不一定行得通。由于当时褚橙的名号还没有那么响,也没有人这么卖水果,他们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他们把水果一箱一箱地送到水果店,结果又一箱一箱地搬出来。绝大多数的水果店老板都没有开箱看橙子,就让他们拿走。原因很简单,水果店面积有限,不熟悉的水果,卖不掉会浪费宝贵的销售面积。最后,他们只得和老板商议,先把货放在店里,等卖出去了再回来收钱。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水果店不要。为什么?卖不掉谁倒垃圾?!最后,他们跟零售水果店承诺:如果卖不出去,他们负责收走。就这样,一个全新的水果销售模式逐渐展开了。

我眼睛盯着他们问,你们亲自去终端送过货吗?李亚鑫说:“司机和送货的活儿,我都干过。2009年春节前参加昆明举办的年货街,就我们俩人叫了一个同学加几个临时工。有一次,我把地址搞错了。60箱橙子搬到三楼,结果人家说送错了,我又要搬下去。累点儿是小事——我以前爱踢球,在加拿大也做过搬家公司,体力不是问题;关键是面对一个店一个店的拒绝,心里不是滋味,也没有底。这是最折磨人的。还好,最后市场一点一点打开了。”

这样的铺货方式让褚橙对自己的销售终端能够加以选择,同时也能更好地控制串货现象。在一条街上,褚橙只选比较高端的水果店销售;在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只有一家。做高端品牌是褚时健的想法,也是他俩接手褚橙营销后一直坚持的方向。

因为褚橙投入大,种植管理又细,种植成本本身就比一般农户高。由于直接送给零售商,还要加上运费、仓库费、人工费,每公斤的成本又增加了2块钱。2013年,褚橙给零售商的批发价是10元/公斤;但是经销商在市场上,1公斤褚橙能卖到20元,经销商赚得比褚橙要多得多!

面对这个年轻的销售团队,以及他们提出的这个全新的销售模式,褚时健只问了一个问题:“经销商的利润够不够?”当他得到“足够了”的回答之后,褚时健就再也没有过问过。褚时健指导销售的思路只有一个原则:不论用什么方式卖,必须要让卖你东西的人赚钱,你的东西才能好卖!

这样做虽然控制了渠道,但成本却比过去大大增加了。与仍用传统渠道销售的竞争对手相比,褚橙每公斤的利润其实是低的。然而,褚橙的销售策略重在走量,因为褚橙的产量也是一般橙农所没有的。2013年,褚橙有近一半的产量是靠这种直销方式销售的。

在云南省外的其他城市,他们则选择了另一种模式。以成都为例:因为距离较远,公司在当地租赁中转仓库,褚橙到成都后,再从中转仓库出货。同时,他们会在成都选择一个批发商,让这个批发商为褚橙专门介绍当地的终端经销商;介绍一个,褚橙认证一个,逐渐形成完善的终端布局。于是,褚橙10元/公斤的批发价在成都变成了10.2元/公斤,多出来的2角钱,全部返给这位批发商。而褚橙销售的运作成本,全部由公司承担。这样的模式,也确保了褚橙在全国的供货价都是统一的。但是,这个批发商只能推荐经销商,不参加销售,经销商的确认是褚橙直接决定。包括合同,都是褚橙直接同每一个成都零售经销商签订的。

被褚橙认定的零售商,要分为不同等级,对不同级别的经销商,褚橙确定不同的进货总量。这样做既是在帮助经销商规避风险,又是在保护褚橙的品牌。防止一个经销商一下子进货过多,保管不精细,不仅影响褚橙的品牌质量,而且还可能亏钱,或者出现为了快速出货,低价抛售的现象。

在北京,褚橙则完全进行网络销售。我们问,为什么在北京的销售方式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他们说:“很简单,你在北京大街上逛逛,很少有南方城市那种大的水果店。”真是,城市和人一样,别人看到的你,和你自己看到的你就是不同。北京人从来没有感到水果店少,但一个昆明水果生意人在北京大街上溜达一圈,就得出了这个结论。

于是,直销,网销,再加上集团团购,形成了褚橙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水果销售体系。这个销售体系能在最快的时间,把最新鲜的褚橙送到最终消费者的嘴里。毫无疑问,褚橙在销售上又胜过了竞争对手!

“人们一直说终端为王终端为王,但是,我们的经验是:渠道为王。”他们阐述自己建立褚橙销售战略时如是说道。“我们要花10年时间,建立让别人望尘莫及的渠道优势!”

同褚橙的销售团队谈完后,我们对褚橙案例研究的最后一个谜也解开了——褚橙在市场操作的手法上如此创新和专业,怎么可能出自80多岁的褚时健和马老师之手?原来,现在唱褚橙销售主角的,是这个拥有国际视野的年轻团队!

现在,这个年轻销售团队的目标已不仅仅是销售褚橙了。他们利用这几年建立起来的褚橙直销网络,开始销售由他们精选和认证的一些云南特色水果。“我们在自己的网站——传承鲜品(http://www.ynshijian.com/)上直销,客户订货后,可以直接到自己就近的褚橙零售商领取。”我问:这部分生意赚钱吗?他们说:当然了。我们做其他水果直销有着天然优势,一是云南水果不仅有天生的早熟优势,而且还有很多独特水果;二是褚橙认证的经销商,昆明和成都分别有上百家,几乎能覆盖城市的所有区域,特别是高收入人群居住区。我们的物流只需送到经销商,客人到经销商去拿货,不满意的可以当场换或退,这样大大节省了一般网上直销的物流成本。“当然,我们在选择水果上是非常非常挑剔的,这些水果必须能配得上褚橙的名声和质量。”

真是天助自助者。12年里,埋头种橙的褚时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褚橙还能帮着卖其他水果。

在我们案例研究团队中,有两位专门做冷链配送和生鲜产品的电商从业者,他们研究了褚橙销售多元化的模式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模式在商业上可行。它远比一些横空出世的生鲜产品直销网站要踏实,因为他们用一个金牌产品建立传统水果销售渠道的网络,然后用传统的销售渠道,解决了生鲜产品最难的配送问题。但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假货,因为经销商都是追逐利润的,一个产品一旦做起来,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不可能没有假货。

的确,褚橙销售团队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假货。尽管有了自己的直销店、条形码,但假货依然层出不穷。在市面上,一个褚橙的空盒子,甚至能卖到10多元。目前,褚橙把所有线下直营店的信息都放在官网上,以引导消费者到官网认可的店铺购买。同时,他们也在继续完善防伪二维码的溯源和回查功能,让消费者可以自己检查真伪。

褚橙你也学不会

真正做过企业的人都明白:企业要想做得好,不可能靠一招鲜。企业就像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人要想在奥运会上拿金牌,身体的各个功能首先都应该是健康的,才有资格上运动场;在此基础上,某一两项功能突出,才有可能得金牌。企业也不例外,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要均好;在此之上,还要有一个或几个地方超过同行。对褚橙的研究,再次验证了这个企业管理的常识。

褚橙热销的背后,是一个有着特殊背景和名声的老人,在一个得天独厚的土地上,经过12年的坚持、努力和不断投入,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团队;这个团队使褚橙在土壤、水分、肥料、剪枝、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已大大优于同行。所以,褚橙才能厚积薄发!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褚橙的成功有着太多不可复制的因素:哀牢山独特的气候条件让很多同行望尘莫及。褚时健恰恰又在此时赶上了一个国营农场的破产,这家国营农场恰恰已经有了3 000多株成年的冰糖橙树。这不仅让褚时健在经营橙园初期就能有所收益,更重要的是帮助他选定了创业的方向—种冰糖橙。褚时健的名望和他过去的为人,使他获得一般橙农所没有的资本和支持。他作为企业家的胆识和远见,让他将这些资本毫无保留地投入到这片特殊的土地上,建立了完善的水利设施;研制了特有的有机肥;创立了工厂式的管理制度,从而让褚橙的产量和质量优于同行。朋友们的帮助、集团消费的销售渠道使得褚橙在经营初期存活下来,这又是一般创业者所不具备的优势。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被王石等名人所关注,一下子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这一切的一切,最终将褚橙这一产品推向了成功。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别的创业者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研究褚橙案例得出的结论,跟海底捞案例的结论如出一辙:褚橙,你也学不会!

其实,企业跟人一样都是独特的。天下找不到同样的人,也找不到同样的企业。每个企业都像褚橙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DNA,这种独特的DNA都是其他人学不会的。

然而,企业也有共性。企业的共性就是把DNA剔除后,别人能学习和复制的东西。因此,符合现实的商业案例研究方法应该是:(1)首先,要搞清在别人的成功因素中,哪些是我们不能学的,比如褚时健的名声、人脉关系和运气;(2)其次才是研究哪些是能学的。

当把褚时健这些特殊因素抽掉后,褚橙还有没有什么值得让企业管理者们学习的东西?褚时健在红塔山的事迹已经有了太多的描述,但是,他年轻时的两段经历,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少年酿酒专家

褚时健14岁的时候,父亲在昆明遇到日本飞机轰炸,早早去世了。家里就剩下母亲以及四个兄弟姐妹。因为褚时健是长子,自然扛上了分担家庭负担的重任。那时褚时健还在读初中,家里已经出不起学费,褚时健只好自己想办法。

当时,褚家和另一家共同拥有一个酒坊,对方请了一位酿酒师傅。14岁的褚时健为了赚钱,向这位师傅请教。酿酒需要把酵母菌撒进蒸熟的苞谷,再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适宜温度发酵后,才能将淀粉转变为酒。褚时健回忆说:“师傅教我,发酵最好的温度,是把手放进去,不觉得热,也不觉得冷。那也就是37.5°C左右了。”褚时健在向我们描述这段经历时,已经把酿酒师傅对温度的描述,转换成了数字。

但是,在那个缺电少暖,没有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年代,冬天很难保证酒坊的温度。因此普遍的做法只是把发酵间的门关起来,不要让风刮进来。褚时健的师傅曾经说过,使用木炭和燃烧后的灰,应该能够保温。虽然师傅想出了这个方法,却没有尝试过。可能是懒,也可能是因为操作起来太复杂,抑或是害怕失败,其中的原因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年仅14岁的褚时健却记住了。

像天下所有的事情一样,用木炭和木灰为发酵槽保温也是一个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情。酿酒的第一道工序是要把苞谷蒸熟。为了节省成本,褚时健决定使用蒸苞谷后残余的木炭和热灰为发酵箱保温。蒸苞谷时的火不能熄,但木柴又不能一次加很多,否则火大了,苞谷会烧糊,因此要不断地添柴;同时,剩下的木炭和木灰要放到发酵箱下用于保温;因为木炭很热,过段时间还要把它们从发酵箱中撤下来,防止温度过高。褚时健竟然夜里每两个小时就起来一次,照看这些工作!要知道,那个年代可没有闹钟。“如果没起来,水万一烧干了,一整锅的苞谷就糊了。”褚时健向我们介绍道,“我看过别人糊锅,一个月赚的钱,糊一次锅就没有了。但是我没有一次糊锅。”褚时健说起这段经历时颇是自豪。

一个14岁的男孩子,夜里没有闹钟,在没人提醒的情况下能每两个小时自动醒来,这真让我们难以理解。我盯着他的眼睛问,你真的就不会睡过头,每两小时醒一次?老人盯着我的眼睛说:“真的,我没有睡过头一次。到现在我还是说几点醒,就几点醒。”我又问:“你不困吗?你为什么这么有自制力?”老人说:“我爸爸死得早,我妈妈养活我们四个孩子,太辛苦,我不想让她这样受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家就有责任。有责任才有压力。有压力的人,潜能才能释放。

就这样,褚时健坚持使用这种方法在冬天酿酒,不仅出酒率比别人高出15%~20%,由于发酵充分,酒也格外清凉。我问,凭什么你一个14岁的孩子,竟比师傅酿得还好?褚时健乐呵呵地告诉我们:“我就是比他们认真一点儿,比他们勤快一点儿。”我又问,那个跟你用同一个酒坊的师傅看到你这样做,难道不羡慕,不想学吗?他说:“他可能是给别人打工,不想这样辛苦。”

看来自私真是人的基因,要想让打工的和老板有同样的责任心,真不容易。

右派制糖专家

“文革”期间,因为褚时健懂技术,尽管带着右派帽子,仍被委任管理新平县里唯一一个红糖厂。

当时,这家糖厂的生产技术太差,成本太高,濒临破产。

这家红糖厂使用的是传统的制糖技术—用3个滚筒把甘蔗挤碎,榨出糖水。褚时健上任后,发现压榨完的甘蔗渣依然很甜,出糖率偏低。于是,他组织工人改造技术,尝试增加滚筒数量。逐渐地,他们把3个滚筒改成了9个滚筒,出糖率上来了。

但即使这样,甘蔗渣依然甜。褚时健特地向文革委员会申请,去广州的白糖厂学习。他先后考察两次,终于明白了,在甘蔗渣中加入40度左右的温水可以提高压榨效率。回来后,他继续改进作业流程,加入温水后,又添加了3个滚筒,最终,将甘蔗中的糖分基本压榨干净了。但是,温水需要燃料。与多出的糖比较起来,成本并不很合算。于是,褚时健又到广州白糖厂,把人家丢掉不用的一台真空蒸发设备搞回来实验。他利用真空下水的沸点低的原理,在68度即可把水煮开,把蒸发时产生的水蒸气抽回来循环供热,一份燃料可以使用三次,成本大大降低。在他之前,这个糖厂每产生1斤红糖,需要5.4斤的燃料;经过褚时健的技术改造以后,1斤红糖只需要0.8斤的燃料!出糖率更从原来的0.9提高到了1.2。不仅如此,经过这样蒸发处理的糖,颜色光亮,品质更好。

发人深思的是,当时省里大大小小还有30多个同样的糖厂,竟然没有一个学会褚时健的先进制糖技术。褚时健说:“这个方法在技术上有难度,还麻烦,他们都不干。虽然他们都来看过我的糖厂。”

褚时健担任糖厂厂长期间,这家糖厂从每年亏损30万元,变成了每年盈利30万元。当时的新平县,除了一点农业税的收入,主要的财政收入就是靠这个糖厂。看来把这个小糖厂扭亏为盈,竟然是褚时健日后成为烟草大王的一次预演——据闻:褚时健在出任红塔山烟厂厂长期间,云南省的财政收入由全国倒数第七,变成全国正数第三,红塔山烟厂给云南省税收的贡献近乎是50%。

一个人怎么能在四个行业都傲视同行

人的生命有限,人来到世间都不想白活,因此,人类只能竞争。一个人一生在一个行业有所突破已属不易,可是褚时健这一生怎么能在酿酒、榨糖、种烟和种橙这四个不同行业中,均让同行仰视?研究到此,我们的案例有些研究不下去了。因为一个逻辑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我们:难道是褚时健太聪明?像王石所说,“他天生就是一个精算师”!?或者是和他同时代的这四个行业的人都太傻?

在案例规定的访谈对象中,本没有云南玉溪大营街党总支书记任新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见到了他。任新民同褚时健的关系如同父子。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在他担任大营街党支书的近30年时间里,大营街成了云南最富的村子。在大营街镇中心,每家都住着村里统一盖的300平方米的仿古别墅。他说,大营村每个村民每平方米3000元的建房费中,有2000元就是褚时健贡献的!大营街的经济就是依靠红塔山烟厂的建筑业起步,之后做滤嘴棒厂、水松纸厂等逐渐发展起来的。

我问任新民:褚时健凭什么在四个行业都做得比同行好?是别人太笨,还是他太聪明?

任新民沉思了一下,说:“我今年60岁了,活到现在,我只佩服一个人,就是褚时健。我就没看到像他那么认真的人。他太认真,真是认真。”

我说:怎么个认真法?

他说:“太多了,说不过来。他刚当烟厂厂长时,要给工人改善住房,承诺要让那些没房子的职工,在多少天内住上房子。我的工程队做施工,在盖房子的200多天里,他每天都来工地,没有一天不来。他是总经理呀,就是晚上9点开完会后,也要到工地来。我们村给烟厂做配套的过滤嘴,送检的样品每次哪怕差一点点都要从头来。褚时健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他也改变了我们大营街村民的命运。”

杨先生以前做矿产生意,3年前看到了褚橙的火爆,于是也投资了几千万元,在哀牢山上租下3000亩土地种植冰糖橙。他称自己是来这里做褚时健的学生的。杨先生和褚时健,还有好几家农户都在同一家养鸡场买鸡粪。大多数买鸡粪的人都是直接拎着鸡场装好的鸡粪袋子,过秤,交钱。但是褚时健不一样,他会把鸡粪倒出来,然后放在手掌上捏一捏,看看水分的多少,看看有没有掺过多的锯末,他会据此跟卖鸡粪的讨价还价。“鸡粪那个臭啊!我是根本做不到的。当看到褚老用手捻鸡粪肥时,我震惊了。你们能想象吗?一个80多岁,有着那样经历的人,把一袋子臭鸡粪倒在地上,用手抓起来捻。他眼睛又不太好,还要凑到脸前看!”杨先生说。

我们在褚时健山上的房间里,看到了20几本翻得起了角,有些地方被画得密密麻麻,做了各种标记的柑橘种植图书。这十几年,很多冰糖橙种植的技术难题,都是褚时健和他的团队通过读书发现的端倪,然后再一步一步去实践解决的。而这些图书的来源并不神秘,更没有什么国外才有的专业资料,全部都是从新华书店直接购买来的。在褚橙发展的早期,褚时健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玉溪的新华书店中,每个月至少一次,看看是不是有柑橘方面的新书。我们不止一次分别问褚时健手下的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如果在你们褚橙果园设立一个总工程师的职务,谁最合适?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说:是褚时健。这些人里不乏曾经在柑橘研究所工作20余年,后来又在褚橙庄园作了10余年的技术专家。事实上,所有的技术专家都说,“跟褚时健种橙子,把我们以前的很多技术理念又推翻了。褚时健这十几年从外行学成了内行,我们在褚时健这里也学到了很多。”褚橙的管理干部告诉我们,“褚时健经常买书,他不仅自己看,给我们每个人也都买。对有些针对性的技术书籍,还经常问我们,那段的内容看了没有?或者向我们请教。想想看,面对这样的老板,你敢不认真看吗?褚时健真的太认真。很多专业书,其实我们都学过,也看过。可是有些地方,还会给他问倒。”

为了真正“见识”一下褚时健的专业水平,在访谈时,我们故意随机地从有着30多页A4纸的2013年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在上百条的种植作业管理条目中,抽出了一条:2月份溃疡病检查,四年生树及挂果树按15片叶/株的标准,扣除预支生活费10元/株;一二三年生树按3片叶/株的标准,扣除预支生活费10元/株。我们问,这一条规定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还没等我们话音落下,褚时健就开始解释开了:“一二三年的生树和四年后的生树,激素存在差别。小树叶片少些,大树叶片多些。当有溃疡病了以后,我们对小树和大树的要求就有一些区别。具体这个区别,以什么基数为准,是我们不断实践到现在总结出来的。如果规定太高了,农民努力也做不到,那这样的规定没有意义,罚款反而会滋生抵触情绪;但是,我们又要尽量控制疾病。所以,这些规定我们也是走过一些弯路,规定根据实际情况一改又改,慢慢地能够让农民接受了,才这样制定下来的。我们对这个溃疡病还是很重视的。就这一条,超过这个基数就是10块钱,有10棵树超过了,那就是农民一天的工资了……”褚时健说到这里,我们震惊了,一个87岁的老人,对上百条这种琐碎管理细节和背后的道理竟然如此了如指掌!怪不得那些做了30年柑橘种植的专家都佩服褚时健。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具体。

什么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就是一个75岁的人,同一个25岁的人,在同一个起跑线起跑;10年后,85岁的人把那个35岁的竞争者远远抛到了身后!

我们在第二次访谈褚时健的时候,特地从澳大利亚带来了几颗橙子,想听听褚时健对澳大利亚柑橘的见解。其中有一颗橙子表面有一些疤痕,我们买的时候根本没在意,不料在要切橙子的时候,褚时健一眼就看到了这颗带疤的橙子。他拿起来后告诉我们:“这颗橙子不要切了,我要研究。”我们正觉得奇怪,他已经开始指着那个不明显的疤痕给我们讲解了:“这个疤不是风吹的,是蓟马,一种虫害。这个虫子,我们这里一年能有两次,春天四五月份,秋天六七月份。这东西一来,会挫伤果子表皮,果实长大以后就会出现这样的疤痕……”纵然知道褚时健是专家,但是,对于一个已经87岁的人而言,他对专业知识细节的把握和敏感依然再次让我们震惊。根据我们查询的资料:柑橘类种植病类多达26种;虫害类有多达29个大类,每一类下又有诸多品种。以螨类为例,下有红蜘蛛、黄蜘蛛、侧多食跗线螨、瘤壁虱、锈瘿螨等多种虫害类别。面对一颗橙子上的一小块疤痕,褚时健直接认出了背后的成因和所对应的具体虫害类别。这个人真是有点儿神。

认真!认真!认真!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我们总是听到别人提起褚时健的“认真”,到访谈结束时,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褚时健的“认真”。

显然,只见过褚时健两次的王石,对“褚时健是天生精算师”这个结论过于表面!精算的基础是数据,数据来源于观察和记录上。观察与记录必须建立在认真的态度上。看来,褚时健优于同行的地方首先不在于精确地计算,而在于认真。

然而,我们的问题依然没有答案,难道是这四个行业里,与褚时健同时代的人都不太认真?这才导致褚时健这个过于认真的人如此出众?回到北京,我在北京大学的食堂里见到了光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张志学教授。我把这个问题提给他,他听后说的一句话,让我思考至今。他说:有没有可能,在工业水平发达的国家,像褚时健这样的人,一万个人中有一个;而在中国,十万个人中,才有一个?

的确,工业需要精细,精细依赖数据,数据源于认真。中国在现代工业史中,没什么让世界佩服的发明。难道真是我们的文化中,缺少了认真二字?

猜你喜欢

褚橙褚时健区长
吴起油田CJN油区长4+5油藏分布特征
寨子河油区长8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褚橙品牌符号化过程研究
老年人能向褚时健学什么
褚时健杂议
褚时健不懂女人心
褚橙—用故事经营起来的品牌
渠道战愈演愈烈 真假褚橙的是是非非
褚橙经销“暗战”
褚时健:没有终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