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视阈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内容研究

2015-05-30杨涵刘巧芝

求知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德育教学

杨涵?刘巧芝

摘 要: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学生是投身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用中华传统文化来滋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品格,对于培育合格的民族地区的建设者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团结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这充分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吸纳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开拓自己的视野,能够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爱国情怀,并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要想学习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教学中可以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讲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而让学生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入脑、入心、入行。

3.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团结

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文化相通,不可分割。民族地区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各民族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去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少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和歧视,能够更好地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精神融合、文化认同、价值互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容易形成平等、理解、接纳的认同态度和价值取向。

4.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且落实到德育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实践中,使德育教学工作落在实处。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

1.增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内容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教学上,应该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寻根内容,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友善、诚信、公正、和谐等理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

2.增加与爱国主义教育及自强不息精神相关的内容

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一直都是敌对势力渗透拉拢的一个重要群体,我们一定要动用一切资源,使用所有办法来与敌对势力做斗争。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内容,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高职院校各民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了解我国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爱国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着力引导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3.增加与诚实守信和品德教育相关的内容

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基本上是好的,但也有考试作弊、欺骗师长、恶意欠费等诚信缺失的情况。“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范。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对于立身做人、成就事业非常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

4.增加与多民族和谐共处、相互了解相关的内容

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各民族学生了解汉族同胞的年俗、各种节日的由来等等,在增进民族理解和认同、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用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弟子规》等来强化民族地区学生的文明意识、自律意识、报恩感恩意识,对于形成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认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正当其时。当然,由于各民族学生之间语言不通、思维和生活习惯不同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使这项工作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全力以赴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 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2]郭 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83.

[3]王 霞,亚力坤·买买提亚尔,杨 景.构建当代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3).

(作者单位: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德育教学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
基于“易班”平台中职德育情境教学研究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议小学德育之变
旅游专业学生德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试论高中语文中的德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