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6-12-26王义生
王义生
摘要:音乐既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又能向人传递情感,潜移默化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协调,对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事例阐述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及音乐活动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通过音乐的聆听、演唱和各种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把“德育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音乐;德育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181-01
说起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很多老师会认为这是近几年课改中提出的“新名词”,其实不然,我国历来就推崇礼乐并重,古语有云:“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礼乐云者,其关天下之兴衰”。在西方也是同样如此,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有着诗一般的魔力,能够“浸润心灵”,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伍德则说音乐的功能在于“改进德行”。因此,音乐既能使人形成良好的品质,又能向人传递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协调,对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首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要素,然后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各种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把德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的环节之中。
一、钻研教材,挖掘德育要素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以课堂为阵地、教材为内容,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捕捉每堂课中的德育重点。例如:在《国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革命歌曲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朗读歌词,用激情澎湃的歌声表现心中的那份涌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朝夕》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演唱歌曲《清晨》、聆听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从音乐的美妙情绪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满载而归的喜悦,并从中领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深刻道理。又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达了贝多芬顽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不屈,告诉我们我们要勇于追求理想,勇于挑战命运的长征,不管生活中遇到任何的挫折,都应该勇敢面对。然而,这些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德育要素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去努力挖掘和发现,然后动之以情,晓知以理,通过音乐的桥梁传递给学生,不断培育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在音乐的演唱和聆听中渗透德育
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歌唱和欣赏能力,还要让学生通过演唱和聆听这两座桥梁来获得人生的启迪,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的表现要素,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成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理解宽容、共同合作的意识。例如:歌曲《劳动最光荣》的教学,教师应该抓住热爱劳动这一德育渗透点,让学生从歌曲的演唱中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和快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义勇军进行曲》则表现了那些为了民族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的有志青年,在黑暗的牢笼中里去找寻找一片光明的崇高理想。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重温那个时代的水深火热,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设置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的情境,这时再来聆听歌曲,学生会立刻感受到了中华人民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再如一些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们对我们国家传统音乐的认识,然后,要积极地向学生介绍优秀民族音乐的璀璨文化和光荣历程。要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从无知到有之,从知之不多到甚多,在介绍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去欣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先让学生通过聆听和演唱,激起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思想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诗句。而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并不是苍白的说教,也不是刻意的灌输,而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渗透,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当中陶醉,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被熏陶。音乐是实践的艺术,音乐活动能满足学生求乐、好动、爱美的需求,他们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如鼓号队、腰鼓队、班级学生的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就拿班级合唱训练来说,教师要时常启发学生去寻找各声部之间的协调性,要引导他们体会多声部音乐所带来的美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感受到群体合作的魅力。因而必须服从群体。如此这样不断刻苦的训练,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又统一了音色,调节了音准,最终达到声音的和谐,获得了美妙的歌声。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要始终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天籁般的歌声,从而培养他们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和谐精神。
总而言之,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把握住音乐学科的特点,不断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和德育重点,才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审美能力、爱美愿望和创造美的追求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正如贺绿汀说的:“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安徽省南陵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