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合节,谓之中和
2015-05-30修璐芳
修璐芳
古语有云: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
【摘要】:舞蹈艺术是音乐艺术的姊妹,很多时候二者甚至水乳交融,其关系比其他姊妹艺术可能更嫡亲些。在舞蹈中,“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音乐中,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两者在表达情感、抒发心声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在审美意趣上也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借助舞蹈游戏,激发学习音乐兴趣;利用舞蹈语汇,感受民族音乐风格;运用即兴舞蹈,感受音乐的情感;通过创编舞蹈,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把舞蹈元素与音乐旋律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合。
【关键词】舞蹈元素;音乐旋律;有效融合
音乐和舞蹈是艺术教育中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舞蹈是一种形体语言,也是用形体来感受音乐,音乐又是舞蹈的灵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舞蹈作为一个好伙伴,陪着音乐走,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音乐。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根据他们这些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舞蹈有机融合起来,把抽象复杂的音乐概念以及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舞蹈元素,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游戏化、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我们很多老师更多关注的是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与舞蹈这对姊妹艺术的合力作用。在音乐旋律教学中,有系统地融入舞蹈元素,化刻板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为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舞蹈元素与音乐旋律融合让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在舞蹈元素与音乐旋律融合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理解、感受音乐的情绪、强弱、节奏等要素,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肢体语言,促进情感的投入和表达,不断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如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舞蹈元素与音乐旋律有效的结合,定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研究音乐旋律与舞蹈元素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几个课堂教学的片段对小学音乐课堂中舞蹈元素与音乐旋律的有效融合做一探究。
(一)以舞蹈游戏,激发学习音乐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声音的高低、节奏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因此,在音乐课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帮助学生去寻找声音与动作,音乐与舞蹈的联系,培养学生用身体动作去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无限的想象与创造力。
【案例一】 二年级第四册《郊游》教学片段
师:这样美好的季节,同学们想不想去郊游呢?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踏步去郊游!
生:跟着音乐节奏一起踏步,欢快的旋律使学生与音乐融合到一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老师根据音乐的节奏踩出强拍,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模仿。然后带着学生踏步在教室里转圈,其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哪里有高山,哪里有小河,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熟悉了歌曲旋律。)
生:在踏步游戏中学生很快的掌握了歌曲的2/4的节奏及节奏的强弱、歌曲的情绪。
(二)用舞蹈语汇,感受民族音乐风格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出现了舞蹈,特别是民族舞蹈。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风土民情、习俗礼仪的艺术媒介,也是感受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良好途径。舞蹈中的一些动作都是比较形象、精练、易于掌握的,它具有即兴性的特点,可变性强,在大体的步伐、动作、节奏下跳舞可以做各种即兴性的发挥。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可以载歌载舞,形象生动鲜明,让学生更快的熟悉音乐旋律风格。
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因素,节奏、身体、舞蹈动作三者结合才能称得上是舞蹈,作为音乐元素的节奏在舞蹈中具有核心作用,可以说节奏是舞蹈的灵魂。而民族舞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典型节奏,如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的学习中结合藏族舞蹈的退踏步、踢踏步;《我爱雪莲花》的学习中结合维吾尔族的托帽、绕腕动作;《我是草原小牧民》的学习中结合蒙古族的吸腿跑马步、硬肩等这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对培养孩子们的节奏感、协调性以及表现力有着极大的好处。贝多芬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我觉得,语言的尽头也是舞蹈出现的地方。小学生好奇心强,爱模仿。在教学中,利用极富感染力的舞蹈语汇,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新颖生动的方法,能非常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不同风格。
【案例二】第七册第九课的朝鲜民歌《桔梗谣》教学片段
1.导入:跟许多民族的人们一样,朝鲜族人民也能歌善舞,在节假日里,她们都喜欢穿着一身漂亮而且独特的衣服翩翩起舞。下面咱们就来欣赏一段朝鲜族的舞蹈。(CAI出示舞蹈《桔梗谣》)
(1)提问:你觉得这舞蹈美吗?美在哪里?(动作很美)
(2)学习朝鲜舞的基本动作。(简单的手动作以及吸气的动作)
(3)师生一起随音乐舞蹈。
2.感受音乐,引导学生倾听歌曲的节奏特点。
(1)提问:这舞蹈除了它的动作很美之外,它还美在哪里?(旋律也很美)
(2)你知道它是几拍子的吗?
(3)学生欣赏,教师有意识的用脚的动作提示学生。
(4)学生学做脚的动作,提示学生强弱的规律。
(5)师生一起随音乐做脚的基本动作,体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3.感受音乐,完整舞蹈。
师:你觉得这舞蹈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
师:朝鲜的舞蹈被人称之为"像仙鹤一样翩翩起舞",它的特点是幅
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现在让我们面带着笑容,像仙鹤一样翩翩起舞吧!
学生听着歌曲的伴奏,跟着画面感受3/4拍节拍节奏的韵律,用呼吸的起伏及舒展缓慢的典型击鼓动作表现了悠长起伏的旋律,学生在舞中、动中轻松学会了歌词、完整的歌曲旋律,感受了朝鲜音乐的风格。
(三)运用即兴舞蹈,感受音乐情感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倡“即兴创造”。即兴创造包括很多内容,如即兴创编节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等。其中,1—2 年级,要求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3—6 年级,要求“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这里的“即兴创造”,这里的“即兴创造”,我把它理解为“即兴舞蹈”,在音乐课中的即兴舞蹈一般是指学生根据当时听到音乐“的第一感受而产生的一种舞蹈创作行为,是事先不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情感的表现力,以及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音乐课上,它的最大特点是富于激情,反应快捷,现场发挥灵活多变、表情自然流畅。在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情感时借助即兴舞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聆听鉴赏音乐作品时,鼓励引导学生“用身体来唱歌”。
【案例三】三年级第五册第五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特别的乐曲,你们听听看,这段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生:聆听后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感受。(静静的、深情的、柔美的)
师:带着静静的、柔美的感觉跟着琴声用“LU”来哼一哼吧。
谁能用身体的舞蹈语言来表达一下静静的、深情的感觉?
生:用各种身体动作、舞蹈语言进行表达。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用很美的舞蹈语言来表达的,大家可以把你的动作美化一下。
生:再次用美的舞蹈语言进行表达。
师:是啊!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把情感表达地更充分,接下来哼的时候请你随着音乐的节奏动起来,找找静静的、深情的感觉。
生:边哼边表演(身体左右舒缓的摇摆,动作幅度小,加上手的动作,动动停停)
(四)创编舞蹈,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但有很多孩子不会创编,也不知道怎么编,很多创编活动需要合作学习,而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与他人合作。这些都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努力培养孩子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不一样,合作创编活动,思维会更开阔,创造的点子会更多,更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在合作创编活动时,要给学生明确的要求和合作内容,充分保证每个孩子积极参与,有事可做,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教师自己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学生不知道如何展开创编活动时,教师做示范给予充分的启发。
【案例四】欣赏《龟兔赛跑》时,我请孩子们合作创编表演,结果创编的动作很简单,没有故事情节。于是我就给学生举例子,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创编动作。再如,在上《友谊的回声》这课时,让学生认识力度记号,当孩子认识和了解“弱”,“渐强”,“强”,“渐弱”这四种力度时,用草原巡逻兵骑马的舞蹈动作创编一个音的强弱游戏或故事片段,游戏里必须有“弱”,“渐强”,“强”,“渐弱”四位朋友。学生合作,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教师巡回了解学生创编情况,并作适当指导。四位同学用骑马巡逻从远到近,又远离而去的情景,用到了“弱”,“渐强”,“强”,“渐弱”四种力度。还有可以用镲、钹、鼓等乐器表演了秧歌队从远到近,又渐渐远去的音乐形象,也都用到了“弱”,“渐强”,“强”,“渐弱”四种力度,非常生动有趣。
创编活动还有很多是涉及到组与组的合作。例如,上《四季童趣》这一课时,请每个组选择一个季节,用舞蹈动作造型来表现四个季节的情景,有的组是放风筝,有的组是捉鱼虾,有的组是摘果子,有的组是滑雪,最后几个组看教师指挥合作表演,组成一幅四季画。
(一)以音乐游戏为中心,学生“动”起来了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强弱、节奏、快慢等要素的练习,往往表现出反感、枯燥,甚至是讨厌。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音乐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音乐游戏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体验探索,使学生从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要求学习。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的感受力,从而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游戏中用身体表现的舞蹈元素去体验音乐的情绪、旋律的起伏、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快慢,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不但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而且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
(二)将民族音乐素材引入课堂,学生内涵丰富了
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特别是舞蹈引入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与美感。艺术来源与生活,各种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舞蹈的韵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以舞韵作为一个突破口,哪怕是学习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都能帮助学生从舞蹈动作中找到音乐的要素,从而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好地感受民族音乐特色和风格。
(三)因即兴舞蹈的介入,学生情感更到位了
学生在聆听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后,用各种不同的身体语言表现出了静静的、深情的感觉。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含胸做点头状动作,有的用舞步跳出轻轻地、静静的动作,有的则是用了小到一个眼神和身体左右摆动的微小动作来表现音乐舒缓的旋律……通过表现,学生们马上对歌曲有了情感的定位,在哼唱旋律的环节中自然就会用较轻的力度来哼唱歌曲,体现歌曲的情绪。此时,老师只需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引导。通过舞蹈元素的介入,避免了过多的语言说教,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充分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在音乐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随意的动作看做是舞蹈元素,需要老师及时反复的引导:动作应该是美化的,随着音乐的旋律起伏的,发自内心的感受。
(四)通过自己创创演演,学生间团结和谐了
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舞蹈元素与旋律线条的结合来解决音乐中难点节奏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在创作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性思维非常令人感动。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更是培养了合作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
注意: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必须立足于听,通过感受与鉴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习惯。切不可在未有听觉感知之前直接融入肢体、舞蹈元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它摈弃了传统教学机制的生硬死板,它使小学音乐教学有了一个崭新的方向。但是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并非只有舞蹈元素与音乐旋律的结合。近几年笔者努力致力于音乐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探索:音乐除自身内部的相互整合外,还与其他学科发生着非常自然、协调、有机地联系,这是其他学科相互间无法与之比较的优势。它会在许多方面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如:
音乐学科中各学习领域之间的相互整合。即:感受、鉴赏(欣赏)——表现(唱歌、器乐演奏)——创造(创作与活动)——相关文化(音乐人文、音乐常识)。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相互整合。即: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曲艺——影视——建筑——雕塑等。
音乐与艺术外学科的相互整合。即:音乐——历史——地理——外语——物理——电脑——体育等。
教育的任何改革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其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心理学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可以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因此接下去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打算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尊重学习主体。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自由地、无拘束的氛围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启动联想、发展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2、实施民主教学,给予学习主体思维自由发展的机会。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行学习、自行探究的过程;自行感受鉴赏、创编、表现,眼、耳、口、手、脑同时并用的实践活动过程;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从而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使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得以延续和发挥。
3、教师的有效引导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时间空间,但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也不是放任自流。教师的课堂设问要讲究质量,力求有启发性、示范性和导向性,要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对学生的点滴发现或成绩及时鼓励,使学生体会更多的自信。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已成为培养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重要学科。音乐课堂也成为学生创造思维活跃的学习阵地。课堂的有效教学为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增强自身创新意识,以求新、求变的理念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营造创造力生长的环境,以激活更多求知者闪光的灵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意课程理论》人民出版社 2005年。
[3]钱建良:《音乐与舞蹈》 中国音乐教育出版
[4]江柏安:《音乐的舞蹈 舞蹈的音乐——音乐与舞蹈之散议》 中小学音乐教育
[5]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