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录式插画创作研究

2015-05-30龚龙煜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插画

龚龙煜

摘要:记录式插画是一种真实的却能带有独特个人视角的表现方式,它依靠摄影,但却是摄影无法取代的,摄影是客观的再现,而它是画家主观经验的表现。我的创作实践《在柏林的日子》是一种视觉化的报道尝试。

关键词:插画  记录式  视觉化报道

一、构想和立题

我的创作主题是“在柏林的日子”,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个人原因,我前往的是对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极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柏林,但并不是以旅行者的身份,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希望用插画日记的方式记录我的生活,跟大家分享我的这段经历和记忆。

其次是群体交流方面的原因,我想与观众交流而产生“自由的游戏”。我想表现的是“我眼中的柏林”,从我看柏林的视角出发和读者交流,产生共鸣、碰撞或质疑。我希望观者根据本身的经验来解读作品,头脑里形成自己独特的印象。

记录式插画《在柏林的日子》里的内容都是人们天天耳闻日睹、反复经历的景象,比如“桌上的瓶瓶罐罐”,这些瓶罐是德国人天天看见并使用的东西,但在我这个“外国人”眼中,却是奇怪又有趣的物件。德国早餐怎么有那么多不同的酱料和各种不同的奶酪?他们的主食为什么只有面包?德国足球赛时球迷们怎么这么疯狂?跳蚤市场怎么总是人山人海?为什么很多柏林人都超级爱跳蚤市场?这些问题表现了我这个“中国人”第一次去德国时在德国场景中的融合、摩擦、碰撞、好奇、吸引等各种情感。当它们呈现在书籍或者某个媒介上,获得一个艺术“场域”时,与观众交流产生了“自由的游戏”。去过德国的中国人看到这个以“我”的“特殊视角”表现的柏林的画面后,可能在某些场景某个方面或情感上引起共鸣或者碰撞;德国人可能觉得有趣,他们可能发现在他们眼中觉得太习以为常的东西或场景原来在“某个或某群中国人”眼中是这样的有趣、新奇或怪异;对德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观后可能质疑,这真的就是真实的柏林吗?下次当他们去柏林时,有可能不自觉地以“我”展现的视角去观察这座城市。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我选择了记录式插画,为什么选择这种表现方式呢?

Italo Calivino在他的小说《不可见的城市》中有一段在中国旅游的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皇帝之间的虚拟的对话:“每次,当我描述一个城市,我就会说起威尼斯。”在上面这段威尼斯人(即马可·波罗)引言中,映射出来的是旅游者的基本知识,在面对新事物时总是会经历对熟悉和习惯的反思,以此获得经验、归类和认知。

在我的这个主题中,我需要一个工具来传达出我想表达的东西和情感,我寻找一种视觉化的报道方式。记录式插画是一种真实的却能带有独特个人视角的表现方式,它依靠摄影,但却是摄影无法取代的,摄影是客观的再现,而它是画家主观经验的表现。在这个记录式插画中,我不是在说某个或者某几个故事,它不是虚构的,不是幻想的,是真实存在的。

二、创作实践过程

纪实主题以往大多是通过纪录片、摄影、纪实文学或这几者结合的形式进行表现,目前还很少有结合手绘插图来进行独立创作的,我将要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进行探索。我的身份是综合的,既是文字作者又是插图画家。

传统的创作思路是:作者先从生活中挑选富有意味的事情或场景,然后再进行记录和表现;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画笔和照相机开始记录之前,我未必能事先预测到记录的事情或场景的意义,我做的只是用相机快速记录我的日常生活场景,用画笔记录我当下特殊的感受,用文字记录我的日常心里情愫或不带情感的以流水的记录方式来记录事件发生本身。照片、插画和文字将现实的真实景象截取、铺展在我们面前,而我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挑选,用记录式插画的手法来传达我想传达的信息。很多时候都在解读观赏挑选的过程中才阐发出意韵或特别的感受,也就是很多时候在当时记录那一刻时并无感觉。而这样非实时的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时间的差异感。

三、结语

记录式插画在当下真正的价值并没有被我们生活的这个新媒体时代所认识,作为设计师、插画家或者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这个领域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挖掘和探索,方向可以从媒体、艺术表现、审美等角度出发。笔者在这里也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4JD009)

猜你喜欢

插画
就要紧紧粘住你
管它什么风
许个愿吧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插画
神奇的纸剧场插画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无脸小插画
超暖萌治愈系插画
何籽❘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