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斐尔绘画中圣母形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体现
2015-05-30彭珂珂
彭珂珂
摘要:本文采用了拉斐尔不同时期创作的圣母作品,结合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意向物化,分析了拉斐尔绘画中圣母形象的变化过程,阐明了三个阶段的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创作都将是失败的。艺术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基础,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而艺术构思则是在基础认识上的飞跃;意向物化则是作品完成的第二次飞跃。
关键词:艺术体验 艺术构思 意向物化 圣母 拉斐尔
拉斐尔被世人誉为文艺复兴三圣杰之一,凭借着精湛的绘画技巧,在文艺复兴时将人文主义发挥到极点。特别是他画的圣母系列作品不仅歌颂了普通人类母性的光辉,而且完美结合了传统的宗教题材与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美,是世界美术史上不可缺少的杰作,他的作品也被称为“古典主义”。本文就拉斐尔的圣母形象来谈谈创作的三个阶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从拉斐尔笔下圣母形象的发展变化看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对拉斐尔来说,他的不同时期的经历决定笔下圣母形象的三个时期变化。首先在幼年时期,他随父学画时就已经开始了生活体验,为创作阶段或酝酿工作做好了准备,其后投师佩鲁吉诺门下学习绘画,他的感受、观察、思考时都会受老师的影响。青年时创作的《圣母的婚礼》继承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构图上平稳;在造型上,玛利亚和约瑟的形象端庄、文雅,这就为以后的圣母形象奠定了基础。随后,1504 -1508 年他一直居住在佛罗伦萨。在这段时间里,那里民主精神、共和政治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他,为他的绘画提供了艺术体验,同时他还认真研究并吸取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精华,特别喜欢学习钻研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表现人体的风格,这些艺术体验使他的古典精神风格日趋成熟,从而迅速取得了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从而确定了他第二阶段的圣母形象。这一时期他的一系列圣母形象的特点首先是善良、端庄、纯洁和美丽,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着重体现出民间纯朴的平民妇女或少女的一种母性精神品质。另一重要特点就是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完全表现的是真实生活里的普通母性。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和《草地上的圣母》。最后他迁居到罗马,受那里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对艺术的认识,他的圣母形象开始从平民登上宫殿,平凡的普通母性转而成为女王式的圣母。最具代表作是《西斯廷圣母》,这是他于1512-1513年绘成的大型油画,这幅画的诞生,代表着他创作的黄金期阶段。从以上三个阶段中可看出,艺术家个人的生活经历、记忆、艺术体验往往会成为艺术家从事创作内在的动力和源泉,这就被称之为艺术体验,这成为了拉斐尔三个不同时期圣母形象的重要创作源泉。
二、从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看艺术创作过程二——艺术构思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杰出的圣母像之一,整体的画面被安排成一个舞台,画面两边是拉开的帷幕,中间是圣母脚踩祥云怀抱圣婴,像这些人物的安排、构图、寓意等等都称之为艺术家的艺术构思活动。所以,艺术构思是指在创作者头脑中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是现实生活表象和创作者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过程,具有典型性。这个过程可理解为当艺术家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萌发创作欲望后,会对创作原型进行一系列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如拉斐尔在画《西斯廷圣母》时,对民间母性原型调研,然后把收集的素材加以提炼、加工、打散重组,再把自己的想象、情感等体验融合到作品中,最后形成主体和客体、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三个层面上统一的审美意象。
拉斐尔画在创作圣母的时候,他从现实中收集美丽妇女的形象并提取各自美的特点,加以综合、分析,再重新构思,最终形成能体现他绘画理念的形象。他曾经说过:“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我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出那最美的一个作为我的模特儿……但由于选择模特是困难的,因此在创作时,我还不得不求助于我头脑中已形成的和我正在尽力搜求的理想美的形象,它是否是那样完美,我不知道,但我正努力达到完美的程度。”从这段话我们能了解到斐尔对圣母形象的构思:首先总结、概括民间女性的美,再艺术化人间女性,最后创作出能表达他画面寓意的圣母形象。拉斐尔在《西斯廷圣母》的色彩构思中主要运用了红色和蓝色,这是圣母的两种标准代表颜色。红色的长裙上,象征“圣家族”,深蓝色斗篷意味着她是人间最圣洁的女子。在画面构图上,为了使画面构图形成了强大的威严感和平衡感,首先他在画面帷幕左边画的是西斯廷教堂的创建者圣西斯图,右边的是年轻的圣母信徒芭芭拉,他们两者都以仰视的方式紧紧围绕在圣母的两边;其次是拉斐尔运用了短缩透视法:在教皇的手指尖和圣母的衣裙之间,留出了多有纵深感的空间;画面底部有一根深色的栏杆作为教堂的入口,形成一条隐形的水平线,趴在栏杆上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把敬仰和神圣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只有先经过了脑海中深思熟虑后构想出的艺术形象方能换得下一步意象物化的成熟。
三、从拉斐尔《金翅雀圣母》和《马利亚订婚》这两幅作品看艺术创作的最终——意向物化
艺术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必须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才能形成艺术作品,这种转换就称之为意向物化。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它还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首先离不开客观的纸、笔、颜料等工具,有了这些才能使创作者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品。与此同时,意向物化更离不开一定绘画媒介或绘画语言,如色彩、线条等。再次就是艺术技法,这是艺术传达成败的关键,准确熟练的使用绘画语言和绘画技法才能完满完成艺术作品的传达。
下面具体分析下拉斐尔《金翅雀圣母》和《马利亚订婚》这两幅作品。
1506年,这个时期拉斐尔画笔下的圣母与圣子形象有些共同的特点,例如主题都是以母爱为主,背景一律采用风景,而且画面上的人物数目也非常相同。《金翅雀圣母》正创作于此时,它以蛋胶粉加油绘制在板上的,画面上分别画了圣母、耶稣与约翰三个宗教人物,圣婴与约翰都以幼儿的形象出现,年轻的圣母就像带着两个孩子的民间母亲。在构图上,他效仿了达·芬奇的金字塔式画法,具有很强的稳定感。至于色彩方面,则比较严谨和讲究:圣母的披风用红色与蓝紫色,两个婴孩的皮肤呈暖色,这样的色彩搭配会让画面显得更加和谐。这幅画的各个方面的考究也代表了他到佛罗伦萨后进入成熟期的艺术表现时期。
《马利亚订婚》的尺寸高度约为169厘米,小画幅画面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构图,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幅画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其一,拉斐尔从此摆脱了传统的约束,整个画面不是展现在教堂里,而是放在了教堂前一块阳光明媚的广场上,这就去掉圣母的婚礼宗教的神秘性。其二,对称性构图、背景的细节,大都取自老师培鲁基诺《基督把钥匙交给彼得》一画。
画面上中心部分描述着祭司、马利亚与约瑟,其余人物被分列两边。拉斐尔着重刻画约瑟来体现了这幅画的中心构图。同时,在这幅画在意象物化中也充分显示了他对透视的研究成果:地平面上的人物阴影、建筑物的空间距离和广场上石板的透视线都使画面产生了宽广的透视感。所有的形象安排呈对称式,色彩处理上富有节奏感,具体以金色、红色、绿色三种基本色调组成。
因此从这两幅画的构图、色彩、采用的绘画工具可以看出意向物化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离开意向物化,再好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也得不到表现,无法让他人欣赏,只能停留在艺术家的头脑之中。
四、结语
艺术创作过程由多方面因素组成,又是极其复杂的精神活动,并且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三个阶段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缺一不可:艺术体验是基础,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而艺术构思则是以艺术体验为基础的第一次认识飞跃,它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变化;意向物化则被称之为第二次飞跃。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之所以既透露出民间女性的美丽——有着人间最能感同身受的母爱情怀,又洋溢着非凡的理想境界,使之成为西方绘画的典范。笔者认为除了他的绘画功底外,他成功的最大一个因素在于他完全融入了生活,真正体验到了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
[2]徐迪彦译.素描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3](法国)夏吕姆 (Chalumeau Jean-Luc)著,林霄潇,吴启雯译.西方现代艺术批评[M].法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4]T.K.古斯达基耶娃 任兰新,齐彬.拉斐尔艺术理念及其作品的俄罗斯情结[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5](英)罗斯金著,张翔译.前拉斐尔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
[6](意)拉斐尔.拉斐尔--名画欣赏[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
[7]朱立华.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9.
[8]王静.艺术系统视野下的现代广告创意美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