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硘声

2015-05-30邓淑慧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陶瓷厂制陶花盆

邓淑慧

林添福制陶77年走过台湾陶窑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见证“台湾硘声”。认识林添福陶师技艺发展的过程,不仅可看见他个人丰富技术的转化历程,也了解台湾社会的变迁、文化的轨迹。

耳濡目染的环境——民生用陶期

1924年(大正十三年),林添福的父亲买下了台中县大甲东庄的“外窑”陶瓷厂,命名为“林振新陶瓷厂”,由祖父林国本经营。身为长孙的林添福自幼就必须在陶瓷厂帮忙各种杂务,同时跟随来台的“福州师”们学陶,天资聪颖的他很快就学会采土、修窑、排窑与烧火,这些经验让他对制陶的每个环节都很熟练,不像当时的陶师在产业的分工下只会某一项专业技术。14岁时中日战争爆发,福州师相继离台,林添福担负起重要的生产角色,小小年纪就开始生产各式民生用陶,以厨房用品居多,如缸、瓮、钵、锅、罐。这段时期对林添福陶师来说,不仅是孩提时代的回忆,陶厂的学习环境也奠定他陶瓷技艺的扎实基础,造就他往后宽广的陶艺生命。

浑然天成的才赋——开模与立体雕塑时期

尔后,林添福因其高超的拉坯技艺,被尊称为“添福师”。1960年代,金属及铝制品取代了陶制的厨房用具,台湾的陶瓷产业也走向工业化发展,这时很多传统陶厂面临倒闭,技艺高超的陶师也都难免失业。林添福看到当时莺歌的开模技术后,便自己尝试摸索,陆续开发了炖锅、香炉、花盆等镟坯模具,除了帮助窑厂转型,也延续、开拓了自己的陶瓷生命。接着外销的大型动物陶瓷产品开始流行,也因而开启了林添福的立体雕塑天赋。他投入许多时间在观察动物的肌理结构与神韵上。例如在制作《黄牛》时,他经常在于稻田边静静地观看牛的形态与特性,创作出生动又朴实的黄牛雕塑作品。社会的变迁迫使添福师转型,靠着深厚的制陶功夫以及师法自然的观察力,他制作了许多狮子、犀牛、鳄鱼、青蛙等动物陶瓷,让他成为台湾传统陶师中极少数立体雕塑陶瓷的陶艺先锋。

传统产业转型——陶艺创作之路

1972年林添福在苗栗县竹南镇盖筑蛇窑,成立恒发陶瓷厂,主要产品为当时园艺界流行的花盆。但随着塑胶花盆和水泥花盆的出现,林添福再度被迫转型,他参考故宫的艺品和民间工艺美术图案,转往工艺美术陶瓷发展,将民俗陶制作浮雕、色土彩绘、圆雕、镶嵌等工艺美术提升观赏趣味与价值。此时期,儿子林瑞华回来继承衣钵,父子共同创作《陶桌椅组》与《长景瓶》系列,并投入现代陶艺展览、竞赛等活动。

这个时期是台湾陶瓷工业最兴盛的年代,却是传统窑厂最没落的时光,林添福反而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用自己的手艺制作少量的陶艺品;一生在陶瓷产业起伏,又经历十多年的艰辛转型,林添福始终没有放弃土与火,终于走出属于自己的陶艺之路。

猜你喜欢

陶瓷厂制陶花盆
浅析配电房的智能化系统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搬花盆
夹江陶企数量将缩减至50家节后部分厂家调价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潮州市8家陶瓷厂工人手外伤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分析
探访石湾美术陶瓷厂
为什么花盆花盆底部有小洞?
大象的澡盆